接受心理治疗之前必读:关于心理治疗的3大误解

Untitled-1

试下问自己,如果你身边重要的人,告诉你他正在接受心理治疗,你脑里第一句浮现的话会是什么?你的第一个感觉又会是什么呢?很多人听到 ‘心理治疗’这四个字,都会联想到这几个词 “性格懦弱”,“神经病”,“想太多”等等。

你还记得你是如何接触到 “心理疾病” 这几个概念的吗?我是在小时候看警匪连续剧的时候,通常杀手最后都是被说有“心理疾病”的。他们是如此的暴力和恐怖,很多人都想远离他们。你不难发现,环绕着很多‘心理疾病’ 的迷思,都是来自于媒体和剧情的渲染色彩,为‘心理疾病’带来了恐怖气氛。

别小看这些误解和迷思,它足以让一个人被家人排斥,它足以让一个人被伴侣唾弃。因为不被理解,因为担心被发现,很多人迟迟不求医,导致生活上的功能逐渐受到影响。

我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你真的患上了‘心理疾病’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条路很真实,也很痛苦,因为甚少人可以理解,也甚少人可以支持。”

所以我希望以此篇文章写给正在想要了解或考虑接受心理治疗的你,帮助你了解前方的路大概会怎样走,也希望可以为你减低不安的情绪,让你每一步都能走得踏实。

1. 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是“有问题的人”?

其实,健康是可以分成“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是生理健康层面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身体会出现讯号和症状(signs and symptoms),也可以透过客观测试到(如我们的温度升高,喉咙肿, 痰的颜色等)。

如果有一天我们感到发烧,伤风或咳嗽,导致一整天流鼻水,身体疲乏,不能专心工作,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生病了”,是生理健康亮了红灯。我们就会去看医生得到治疗,医生会评估我们的身体,检查眼睛,喉咙,胃等等,之后告诉我们状况。我们的疾病是属于感冒,喉咙发炎或是其他疾病,也会给予药物治疗和给予专业建议包括均衡饮食,多喝水等。

而心理健康是和我们的“心理有关”,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情绪,想法和行为。这个层面我们会感到比较陌生,但是如果你发觉你有以下状况,那么你的心理健康可能已经出现讯号/亮了红灯,需要及时求医:

  • 情绪: 长期低落,控制不住的焦虑和紧张,无助感(长达1 至2个星期)
  • 想法:一直自责/怪罪自己,觉得自己没有用,对未来没有期望,常有不想活或自杀的念头
  • 行为:整天疲乏/躺在床上,不能自我照顾,主动避免社交或一些地方
  • 日常作息:睡眠困扰,工作/学习表现严重受到影响

而医治心理疾病的专业人士就是临床心理师和精神科医生。他们都会为你的心理健康做出评估(如需要你填写心理健康评估表,访问和观察),也会给予你需要的治疗。如果是轻微的话,需要的是临床心理师提供的心理治疗(点击这里了解更多);如果是中度到严重的话,需要的是双管齐下:临床心理师的心理治疗精神科医生的药物治疗

不管是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的治疗,都是为了要解决当下的 “问题”,为个案带来好的健康改变。

试想想,你是否会歧视一个感冒发烧甚至是患上癌症的病人。如果你不会的话,我们是否可以用同样的眼光来学习接纳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只要我们可以以不批评的眼光看待身体疾病,我们也可以以同样的视角尊重心理疾病。

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你的心里健康亮了红灯,你会带着这个问题/困扰寻求帮助,我想告诉你,你是一个带着问题寻求答案的人,是一个照顾自己的表现。你值得拍拍自己的肩膀,这是一份可贵的勇气。

心理疾病是问题,心理治疗是答案。愿意寻找答案的人有着一份可贵的勇气。

2. 我有心理疾病是因为我很懦弱

患上心理疾病的原因,其实是和生理疾病很像的,离不开家庭遗传,环境,生活等因素。举个大家比较理解的例子,就是糖尿病。一个糖尿病患者可以因为以下多种风险才有机会患上糖尿病:

  • 家族遗传: 如果家人是糖尿病患者,会比一般人高风险
  • 体重超重 (overweight)
  • 缺乏运动
  • 高血压
  • 不均衡的饮食习惯

那么回到心理疾病的话,以忧郁症为例。忧郁症患者可以因为以下多种风险才患上忧郁症的:

  • 家族遗传:如果家人是忧郁症患者,会比一般人的风险高
  • 生活上的压力事件:失业,丧亲之痛,感情失意,经济压力等
  • 性侵犯 / 霸凌经验
  • 缺乏社交支持
  • 其他的身体疾病或疼痛

所以,心理疾病绝对不是和性格懦弱有关,这是一个极度带来伤害的标签。心理疾病就像是我们的头脑感冒了,也代表着是时候照顾自己了。如果我们能以了解糖尿病的起因来看待心理疾病,我们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如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尊重。

3. 看心理治疗就是得看一世吗?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当你第一次见临床心理师的时候,他会为你进行访问和心理健康评估。根据你的困扰,心理师会和你讨论治疗的目标和方向(包括治疗的次数和频密度,一般上的心理治疗次数是6-12次。)如果需要的话,心理师也会建议你见精神科医生,以得到药物治疗的帮助。

温馨提醒:轻微的心理疾病只是需要心理治疗的帮助,而中度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会建议双管齐下: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以个人经验来说,我有些个案心理治疗次数是4-5次后就可以结束咨询并可以独立回到自己的生活。而有些个案,因为困扰方面比较严重,次数也会更多,所以也有见了我差不多1 年(两个星期1次)。

当然心理治疗的初衷就是帮助个案可以学习到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思绪和行为,也学习到如何应对生活上的压力和困扰,然后可以独立回到生活。帮助个案成长和从“心理治疗”毕业,是我和个案一直以来的合作目标和方向,而不是让个案长期依赖心理治疗度过一生。(当然每一个个案的背景和困扰都不同,这里的例子不能概括一切,你可以和你的临床心理师沟通。)

如果你见临床心理师的时候,温馨提醒一下,你也可以多了解他们的学术和实习背景。 一个专业的临床心理师是持有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并完成了1500个小时训练。你也可以前往马来西亚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协会网站 查询有登记的临床心理师。

如果你抽出宝贵时间阅读到这里,我心存感激。不管你是考虑想要尝试心理治疗的,还是身边的人有着心理健康困扰,我都希望此篇文章能为你破解迷思,也为你打开一扇窗,告诉你前方的路大概长成什么样子。

谢谢你,在照顾别人的同时,记得留一部分给自己。

如果你想了解关于临床心理学硕士课程,可以点击这里

点击以下了解更多:

自我心理测验评估(不等同于临床诊断):

预约面谈/ 线上心理治疗:
MY心理学的脸书有心理学文章: facebook.com/myxinlixue
MY心理学的IG好好看: 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Cover Photo by GoaShape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