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聆听别人的问题, 听着对方重复面对的困扰, 你是否察觉到自己心中, 也会闪过类似的话语:
“你不要想这么多啦!” “你看开一点啦!”
相信跟随MY心理学的你, 会常看到我们一直温馨提醒, 聆听的重要性,和避免向倾诉者说这些话。
如果你是曾经在低落的时候, 听过这些话的人, 你会理解当中的辛苦。
“我也不想的啊!” “这么容易就可以看开,早就看开了咯!”
因为我们都知道, 当我们思绪很乱的时候, 我们都希望可以有一个按钮。 让自己不需要想这么多, 甚至希望自己的想法消失一会儿。
最近, 我在和实习生讲解心理治疗的时候, 开始对这些话有了 #不同的反思。
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大家都出自于好意, 安慰别人的时候, 都会想说这一些话呢?
有这么凑巧吗? 我在想,这些 #让人讨厌的劝告 中, 是否藏着一些答案呢?
这些话语对我来说, 想要表达的是我们的心理压力, 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想法。
因此,只要我们消除这些想法, 或者说和这些想法拉开距离, 我们的心理压力就可以减少了。
本质上没有错, 大部分心理上的痛苦, 尤其是情绪方面(心情忧郁,焦虑), 都会和 #想法有关。
你不信吗?
你试想一想: (如果以下问题让你不舒服,可以跳过)
“和你同龄的朋友比较, 你觉得你自己差在哪里?”
“你还记得那件, 让你尴尬不已的事情吗?”
“试想想那件让你后悔不已的事。”
在回想的时候, 你是什么感受啊?
有感觉到伤心,焦虑吗? 或是察觉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吗?
有没有发现, 有些想法甚至会不断地出现, 让你夜夜无法入眠,
这个想法不断出现的现象, 心理学里也称为:“ #思维反刍” (Thought rumination)
我还记得我曾和个案说: “那件事情在几年前 #发生了一次, 但是你的想法让你 #一天经历了10次。”
写到这里,我发现有趣的是, 在这几年,我在心理治疗的使用的技巧, 其实都是帮助个案 “不要想这么多”, 或者是 “想开一点”。
只是差别在于, 我们不是和个案重复说这些话。
而是透过心理治疗过程 (therapy process), 帮助个案开始察觉到痛苦的来源, 察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链接, 从而帮助个案练习如何和想法产生距离, 甚至是在想法的困扰下,可以掌握回自己的选择。
答案不是给的, 而是被领悟的。
一起领悟答案的那个瞬间, 就是心理治疗可贵的地方,
我曾经有个个案, 被一个“ #我没有用”的想法捆绑了很多年, 导致 Ta 放弃了生活一切的选择。
在治疗结束后, Ta 说:“原来我从来都不是那个想法”, “我是那个我,一个完整的自己。”
简单的几句话, Ta 的眼睛泛着泪水 , 而我相信那天后,面对自己要的选择, Ta不会再 “想这么多”,而是重新拥抱生活。
如果你一直努力尝试, 但依然被想法捆绑着, 也许不是你不够努力, 你缺乏的只是努力的方法。
欢迎你来心理咨询,重新遇见自己!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