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允许并配合别人的过分行为时,其实是在忽视自己的感受,把对方的需求放在了自己的前面。继上篇作品《今天,你把自己置顶了吗?- 失去自己,即失去边界感》,这一篇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人们常常没有拒绝不合适的请求?以及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感。
3个可能性,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设立明确的界限?
1. 害怕别人失望,带来自己无法面对的结果
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小明有一个相交6年的好朋友–小叶。小叶很喜欢向小明诉苦,为的不是获得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是希望有个情绪垃圾桶可以供他吐苦水。所以无论大小事,他都会第一时间发信息给小明,也多次希望小明能秒回他的苦水,丝毫不在意小明的感受。小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这样的互动方式,却不好意思拒绝小叶的请求,害怕小叶认为 “他变了” 而失望和远离他。
这正是弗洛伊德的“超我(Superego)”正在发挥作用。 “超我(Superego)”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心理结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与“本我(Id)”和“自我(Ego)”一起构成了人格的三大结构。
超我就像我们心中的“道德裁判”或“内在的父母”,它负责监督、批判和约束我们的行为,判断什么是“对”与“错”。它不断提醒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习惯“听话乖巧”。在童年时,我们可能常听到类似的话: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多听话,你再不听话,我就不养你了。那个时候的我们没有力量与资源去反抗,潜意识觉得如果自己拒绝,就会被抛弃,生活会很糟糕,无法继续下去,甚至连最基本的吃穿用度都可能变成问题。于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自然而然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敢轻易设立界限。
2. 在意别人会如何评价,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坏人
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是指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被外界评价的客体来看待,过度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在意的是别人会如何评价,而不是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容易把别人的言语当作自己的标签。越多的负面标签,我们的负面情感波动越大,越容易觉得自己是个 “坏人”。这样,内心中的负罪感会被放大
我们因此变得更加害怕让人失望,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行为不由自己支配。
3. 认为自己不够重要,别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别人舒服比我舒服更重要,这种信念深植在太多人的心里。
因此,我们心中认为“重要的他人”总是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可,我们会习惯性地迎合外界的需求,即便让自己委屈一些也没关系,只要这样能够换来周围的平静就好。
自我牺牲模式 (Self-sacrifice schema) 说明这早期不健康情感需求没有被满足所形成的一种“应对信念”。小的时候,当我们被迫要收起自己的主见,听从大人的指示和命令时,心底里自由翻腾的自我和想法,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 “乖乖女” “乖乖男” 。为了表面的宁静,不被责骂,我们把心中 ABCDE 的选项放下,只剩下大人给的唯一 “正确的答案” 和 “一定要走的路”。久而久之,我们并不懂健康的关系是怎样的,因为父母并没有给我们做出示范。于是内心还小的我们带着扭曲的样本和世界打交道。
如何设置一个健康的界限?
我们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往往源自于内在的信念(belief)。当你开始相信“我是一个值得被尊重、被善待的人”,你自然就更容易说出“不要”、敢于拒绝不舒服的互动方式,也更清楚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这种信念会带来一种内在的力量,使你在面对社交压力或操控行为时,更容易为自己立下界限。
相反地,若你潜意识中认为“我没那么重要”、“我不能麻烦别人”或“我应该迁就大家”,那么即使你嘴上没有说,这种低价值的自我设定也会在言语、神情和行为中透露出去。对方也更容易感受到你“好说话”、“会让步”或“不太敢拒绝”,久而久之就助长了不对等的互动模式。而我们可以采取什么行动呢?
i. 列出清单,明确什么是你可以接受的,和什么是你不能接受的。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懂得拒绝,而是我们连自己都还不够了解。很少有人认真地问过自己:什么是我可以接受的?什么又是我无法接受的?
这边主要可以分成以上提到的 4个区块,即情感边界,物质边界,身体边界,时间边界。
- 如果你不喜欢别人对你指手画脚、嘲笑或忽略你的感受,甚至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这就属于情感边界。
- 当你不喜欢别人未经允许就动用你的物品,例如借用衣服、翻看你的抽屉或使用你的电子产品,这就是物质边界。
- 如果你不喜欢某些身体部位被陌生人触碰,但能接受亲密的人接触,那你就需要把这些范围清楚地写在身体边界里。
- 当你无法接受别人随意爽约、约会迟到半小时,或要求你随时随地秒回信息,这就属于时间边界。
提前设好这些心理上的围栏,就能清楚分辨什么时候需要保护自己,也能让别人明白你的底线,不再反复试探。这样一来,那些过分的要求就难以轻易入侵你的生活,而你的情绪、精力与时间也能被好好守护,让你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ii. 尝试让人失望一次,并观察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常会不自觉在脑中上演各种剧情,尤其是对高敏感者而言,因为过于习惯透过观察和预测他人的情绪来保护自己,拒绝别人简直难如登天。然而,透过练习建立健康的边界感,不管是普通人还是高敏感者,我们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更善待自己的人。
所以下一步的这个小练习非常简单:尝试让别人失望一次。让现实来告诉我们,所谓“最坏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现实中的反应,往往和你脑中无限循环的灾难性想象并不一样。
举个例子:你喜欢独自吃午餐,享受难得可以喘口气的午休时光。然而,同事们兴致勃勃地邀请你一起用餐。你明白他们是出于好意,但此刻的你更想一个人静一静、好好充电。这时,你可以试着拒绝他们,并用明确而不冒犯的语言表达你的边界,比如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不过我比较喜欢一个人吃午餐。”
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的回应,例如“我再看看吧”或“可能不行哦”,因为这些话容易让人误以为还有转圜的余地,反而加深误会或让你陷入更大的内耗。
接着,试着观察他人的反应、事情的结果,以及你自己的承受度。他们是否感到非常生气?还是只是短暂地感到惊讶,随后微笑着说:“没关系”?他们是否依然试图说服你?还是只是轻松地回应:“那下次你愿意的话再一起吧”?
你如愿拥有了独自吃午餐的时光,那时候的你,感受如何?是否感到轻松、愉快,甚至有些庆幸自己做出了选择?你原本以为自己无法承受他人的眼光,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还是,其实比你想象中容易得多?
iii. 坚持自己的边界,忍受设下界限后带来的一时不适。
Brené Brown(布芮尼·布朗)曾言,设立界限,是一种爱的勇气——即使这意味着可能会让别人失望,我们依然愿意忠于自己。
拒绝他人之后,可能会浮现负罪感,这是正常的反应。请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不适,就急着否定自己做出拒绝的决定。先静下来,好好享受属于你的个人时光,这个过程本身,往往会带给你答案。
你也可以问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任何人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感到不舒服,你会怎么选择? 那个最先浮现在你脑海的答案,很可能就是你内心真正渴望的方向。
当你开始设立界限,身边的人可能会感到讶异,甚至会在无意间尝试影响你、改变你,让你回到他们所熟悉的样子。这时候,如果你已经理性地权衡过利弊,请勇敢地为自己的决定站稳一次。至于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有时候,是出于无意识的惯性;也有时候,是他们有意识地想让一切回到他们心中那个“合理”“安全”“满意”的样子。那不一定是恶意,但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你。
开始设立边界可能很难,但一直被为难的人生会更难。 是时候,拿回本就属于你的力量了。
我是 Pei Shan,MY心理学的实习生。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心理咨询预约
若需要预约咨询或了解详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联系:
拨打我们的手机号码: +6011-3344 5270
WhatsApp 联系我们:https://wasap.my/+601133445270
填写登记表格:https://bit.ly/mypsychregisterform
点击以下了解更多:
自我心理测验评估 (不等同于临床诊断):https://www.mypsychology.my/mental-health-screening-cn/
MY心理学的脸书有心理学文章: 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MY心理学的IG好好看: 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