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 ”算了吧,没人了解我。“
这样的话,熟悉吗? 你有说过/想过,或听过吗?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掏心跟人分享感受和面对的问题, 但结果认为对方根本不了解自己, 或者是自以为非常了解你, 最后,你就不想聊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的源头, 就是有没有「同理心」。
同理心 (Empathy), 也被称为「共感」或「共情」, 指的是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不带任何评价地感受对方的感受。
同理心 (Empathy) VS 同情心 (Sympathy)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一样的吗?NO! 同理心是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 而同情心是 #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判断对方的感受。
举一个例子,朋友面对失恋的伤痛。 具有 #同情心 的回应是: “真糟糕对吧?算了吧,不要想那么多,再找下一个就好了!” 而有 #同理心 的人会说: “你一定感觉非常难受吧,如果是我,我也会非常难受。没关系,你想说什么我都在,我陪你一起度过。”
#如果做到有同理心呢? 也许我们能从“错误示范”开始探讨。
“I know how you feel.” 嗯,你真的确定你know吗? 首先,先 #用心聆听 对方的讲述, 尽心体会和了解对方的感受; 不要认为完全了解了并急着表达。
“我明白你说的,但我觉得你应该…。” 接受对方的观点,不要急着改正对方; 你不一定要认同,但你必须 #先同理。
其实,也许对方自己大概懂得如何处理; 需要的是倾诉和陪伴,不是解决方案。 所以不要居高临下地给太多建议和劝告, 在正确的时间点给予建议很重要; 建立了信任和舒服感,建议就会更容易被接受。
“这不算什么,我经历过比你更够力的。” “我也经历过跟你一样的,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 先举一个例子,晚上睡觉时听见玻璃破的声音, 你马上会联想到的是什么? 有的人会想到进贼、猫跑进来了, 或者是家里有人吃宵夜打破了碗碟。
同一件事情,人的想法会不一样, 而这些不同的想法,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也许你和对方的经历相似, 会假设对方的感受和当时的自己一样, 因此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对方的感受, 并给予建议和解决方案。
但事实是,相似不等于完全一样, 而你和对方有的感受也会不同。 要有 #适当的自我披露; 相似的经历会使你更能体会对方的感受, 但不代表你能完全明白。
“不要想那么多,没那么糟糕。“ 问题是,「不要想那么多」, 是说说而已就可以不想的吗?
处理情绪和感受的正确方式不是压抑, 而是 #勇敢面对和接受它们, 才能慢慢地真正得到解脱。
虽然你的确希望对方不要想那么多, 但这句话也许会让对方觉得你不重视。 所以,与其只说“不要想那么多”, 更重要的是 #陪伴和倾听, #给时间对方接受和纾解情绪。
同理心真的很重要, 而同理心是可以练习和培养出来的。 人人都希望被明白, 所以也都应该学着明白他人。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 Kar Wei,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