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多么真实却又残忍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童年,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无法选择出生在怎样的家庭。
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是一张白纸。幸运的人出生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于是白纸上画满灿烂的彩虹,过着充满爱与欢乐的童年;不幸的人出生在复杂破裂的家庭,于是白纸上乌云密布,过着不快乐与痛苦的的童年。
【童年不良经历的巨大影响】其实,童年不良经历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的现象很普遍。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在 17,500 位的参与者中,就有高达 67% 的人有经历过童年不良经历。这包括家暴、情感虐待、性虐待、被忽视、父母离异等等。
此研究也发现童年不良经历,不仅会阻碍小孩的脑部发育,他们患上肺病和肝病的风险也高出很多。此外,与没有童年不良经历的人相比,有童年不良经历的人患上抑郁症的机率高出 4.5 倍,而自杀的机率更是高达 12 倍!
童年不良经历如此普遍,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又有一定的危害,这些对于一个弱小的孩子而言,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一件事情。可见不良的童年遭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极其深远。这也是我们常说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小孩的成长极为重要的原因。
【你和最亲的人的互动决定了你和别人怎样互动】原生家庭的基点在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早在婴儿一出生时,与妈妈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 (emotional bond),就开始慢慢影响着婴儿的性格了。它除了会影响婴儿成人后如何去理解他人,也会影响他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根据依附理论 (Attachment Theory),当一位妈妈对婴儿给与无微不至,充满责任感的爱护,婴儿会感到足够的安全感,而发展安全感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这类人通常在于人际关系方面比较自信、自主及充满安全感。
反之,当妈妈表現得忽冷忽熱,不太回應嬰孩的需求,婴儿反而会放大其情绪以获得妈妈更多的关注,因而发展成焦虑矛盾型依附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这类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容易感到焦虑及缺乏安全感。
还有一种非安全感型依附是逃避型依附 (avoidant attachment)。也就是妈妈对婴儿表現出厌恶或过分骚扰,导致婴儿产生逃避或表现冷漠。这类孩子会因为害怕受伤害而抗拒与人交际。
由此可见,小时候我们与家人的关系(父母、公公婆婆或兄弟姐妹),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与他人的相处之道。而往往遭遇过童年不良经历的小孩,很大可能性都会形成非安全感型依附。
【或许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童年,但你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无论现在的你,有没有遭遇过童年不良经历,还是背负着童年的伤痛和阴影,小编希望这次的文章能帮助你更了解自己,哪怕一丁点都好。
往往问题出现时,人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因此感到自责和痛苦。殊不知,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遭遇童年伤痛和阴影,更不是我们的过错。
当我们学会跳出框框,用第三者的角度去探讨自己的人生故事时,我们会发现到,原来是我所经历的痛、所留下的疤、伤我的人,还有我爱的人,造就了现在的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
然而,我们的人生故事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我们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翁。
就如电影里的 Batman and Joker ,两人都经历悲惨的童年,却拥有截然不同的信念及价值观。冯以量老师解析这部电影时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Joker 面对痛苦,他也要别人重复其痛苦。Batman 面对痛苦,他不要别人重复其痛苦。”也许Joker 深切地承受着那份痛苦,无处释怀,而造成别人痛苦。也许Batman 深切明白那痛苦的滋味,所以他不想要别人也经历一样的痛苦。而你的选择呢?
假如现在的你,有机会回到过去,和小时候害怕的自己对话,你会和他说些什么呢?你能否和他一起正视过去?一起接纳现在的自己,携手度过未来?
无可否认,在这回顾过去的过程中,你又会再次体验那份痛苦,但唯有面对,接受,处理和放下,你才有成长和蜕变的可能。
有时候,“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愿你能和你内心的小孩一起完成这人生功课,一起慢慢成长,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感谢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Joey,MY 心理学的实习生,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