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告诉过他不要想太多。”
在MY心理学实习的短短几个月里,我从不少的来电咨询者的口中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我女儿有和我说最近学习压力大,我有和她说不要想太多”;“我朋友有跟我说他最近很辛苦,我有叫他看开一点,不要想太多”。
每每听到这样的陈述,我都不禁在想:“真的只是他们想太多这样简单吗?”直到后来,我接触到这样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反刍思维(Rumination)。
反刍是源自于牛羊进食时的一个状态,他们总是会把吃到胃里的草返回到嘴里反复咀嚼。回到思维上,反刍指的就是一种重复性,被动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我们会不断地回想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并且把关注点都集中到有关自己的负面想法上。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理想目标与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
相信我们都有经历一些让我们产生激烈反应的创伤事件,例如成绩不及格,失恋,失业,亲人离世等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插曲。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抑郁的情绪里,也导致我们很容易不知觉的深陷在负面想法中。
举个例子,当我们遭遇手机被偷时,我们就会忍不住想:“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又或者是“如果我今天不去逛街,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了?”类似这样的想法萦绕在我们脑海里。
这些都可能是因为当下的结果与我们当初所设想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才会将注意力放在不幸的点上,反复思考可能的原因及后果。
其实,这种反刍思维也不无积极意义的。有研究显示,我们人可以在这样的思考方式里获取更多的信息。
例如,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评估目前与理想目标的差距,“下次我应该要更小心点”或是“下次我可以带个包把手机放进去”,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也避免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
然而,长期持续在这样的状态里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反刍思维是抑郁症的典型特征之一
其中,最常见的反刍思维的表现就是通过抑郁患者。每当他们处于抑郁时期时,脑袋里便会开始萦绕各种挥之不去的念头,促使他们深陷在消极情绪当中,为此也酿成一些悲剧的发生。就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这样一个想法:“抑郁症就是想太多”或是“他就是想太多才会患上抑郁症”。
没错,我们的想法确实和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抑郁症患者发病时也确实会想到很多。
但是,就如刚刚和大家提到的思维反刍这个概念,它是属于一种被动的,重复性的思维;它是当我们陷入抑郁情绪时不知觉的沉浸在这些负面想法当中。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当我们陷入反刍思维状态时,大脑中负责产生新想法的区块就会被控制。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会一直沉浸在过去中,无法跳脱出这个框架,形成所谓的“恶性循环”。
所以,当我们经历负面事件后不断地反复去回想,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而同样的,也不要一直告诉抑郁症患者:“你不要想那么多,你要看开一点”,这句话就好像在告诉TA们“要不要”想是你可以控制的,而其实,反刍思维是被迫的,TA们也不想要去想那么多,可是就是无法控制住。
话语是一把双刃剑
言语可以是最有利的武器,也可以是最伤人的利剑。我们常常会下意识的去小瞧语言的力量,总觉得只是这么一句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当我们处于负面情绪时,一字一句都有可能被放大,被解读;这难道是因为我们不够理智吗?也不是的,只是当时我们的情绪处于占上风的状态,我们首先需要给予我们的情绪一些空间,因此并不能冷静,很好的去做出判断。
所以,每个人在情绪不好时,都不喜欢听到“你不要想那么多”这句话,可往往我们对抑郁患者说过最多的也是这一句话。
其实在这个时候,TA们需要的不是一些大道理,而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安慰的话就够了。
例如:“我明白你现在不好受,如果你需要,可以随时让我知道。”简单的一句话,既表达了你明白TA现在的处境,也尊重TA可能需要空间独处,同时也让TA们知道只要他们愿意转过头就可以找到你。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是想表达我们的关心,可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另一个味。一句话没什么所谓,一句话可能真的有所谓。少指责,多关心,“好好说话”也会是我们人生需要一直学习的课题。
最后,和大家分享最近在剧中看到的一段话,
“既然通过区区几句话就可以获得活下去的勇气,又为何会轻易地走上绝路?我无法理解。”
“因为没有听到那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拯救一条人命并不是靠超能力,而是靠话语的力量。”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Zhi Shan, MY心理学的实习生,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