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先不说那些打来询问的 家人/朋友 到底对不对(也就是询问者所谓的 “ta” 是否真的 “有问题”),因为那会是另一个题目(可能会在将来的文章中探讨)。
假设询问者是对的,ta 的状况真的不是很好,必需得到心理方面的专业帮助(不管是临床心理师、辅导师或精神科医生),而 ta 又因为某种原因不肯去咨询专家,那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很常在接到个案家属或朋友来电询问时遇到的问题:“ta 不肯来,到底该怎么让 ta 愿意来找你们?”
这其实是一个蛮有挑战的问题,因为取决答案的恰恰是心理治疗/辅导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意愿。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意愿前来咨询,那不管我们靠打靠骂,要不然就是硬硬拉 ta 到中心这里,如果 ta 不愿意开口,不愿意信任眼前的那位专家的话,我们也是无能为力的(虽然我们会尽我们的全力去帮助 ta)。
(顺带一提,也有可能发生的是,即使个案愿意前来,然后见了我们几次,如果 ta 本身没意愿进行改变,听了心理师的建议和方法之后也不练习/实际应用,那这也会是一个阻扰心理治疗的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心理治疗是一个合作的关系:心理专家以及个案一同面对 ta 们必需克服的关卡。)
这不代表我们在听到 ta 们没意愿时,就应该直接放弃。以下的一些方式,是我们尝试了许多版本,不断调整修改的建议,一些可以说服别人进行第一次咨询的方法。不会 100% 成功,但可以尝试。
我通常会先询问 ta 们的年龄。依据年龄,你可以看见许多不同层次方面的担心,阻扰 ta 们前来咨询的意愿(虽然到最后这些担忧都有共同的元素,我会在之后统合):
#小孩 就从小孩先说起吧。这个其实还蛮情有可原的,通常小孩会不想来是因为害怕。Ta 们必需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把自己内心里的话对一个陌生的成人说出来(而这些话,有些也包含许多的不满和恐惧,也可能是批评一向以来不敢批评的身边的人)。对于任何人,这都是一个挑战。
试回想你第一次前去牙医时的心情,我们都会紧张。这也没什么不一样。
更何况 ta 们都还是小孩。就算 ta 们的行为或想法都是 “有问题” 或值得关注的,ta 们可能自己本身都不了解这一点。因为在成人急促想要帮助 ta 们孩子的同时,成人忘了孩子的感想,以及孩子是否理解咨询的原因。
没有任何人希望自己是 “问题” 的来源。没有人希望自己变成 “罪魁祸首”。
对于孩子,不妨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尝试和 ta 们谈谈 ta 们的近况。认真聆听。也不需要一开始就给他们很多建议,说要马上帮 ta 们解决这个或那个。当 ta 们说出近况时,尝试问得更深入,不单可以了解整个情况,还可以建立起信任的关系以及良好的沟通。
然后才建议去寻找专家帮忙时,不是说:“走,带你去医生。” 而试试说:“如果你觉得很无助,很迷惑,爸爸/妈妈有认识一个专家,他的专业就是可以帮助我们这方面的困难,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去找他帮忙。”
我们不应该从小孩小时后就灌输说:“寻求帮助的都是弱者,有本事的人就应该自己解决问题” 。
那我们如果不成功,就应该骗 ta 们吗?其实是不建议的。即使成功骗来,当 ta 们发现时,可能会生气,可能会更不愿意 “合作”,造成双方无法建立起信任。
这时可以和 ta 们说的是:“带你去见见一位像导师的人物,你可以和 ta 聊聊你担心的事情。在里面说的所有事情都保密,所以你要说什么都可以。” 这样说,不旦没有包含欺骗的成分,也可以稍微减低 ta 们的害怕。
简单来说,坦白、理解、和陪伴,是帮助 ta 们的三大元素。
#成人 成人会不愿意来,多少也是和小孩的原因类似。但更大的成分在于被当成是问题的来源,或被标签为 “弱者”。
曾经有许多人在咨询时,都会说那位被劝来见我们的 家属/朋友/伴侣 都非常生气,听到大家不断劝 ta 们前来时都非常不愿意,还会反驳说 ta 们没问题,ta 们不是神经病,干嘛要来?
在这里,可以做的是让 ta 们理解前来咨询心理健康的专家,不一定是要有 “神经病”,或 “有问题” 才需要前来的。我们所见的大半个案,都是因为生活上遇上了麻烦、遇上了不幸,或生活节奏被某样事情所打乱,因此压力累积,造成迷失、困惑,或性格上和情绪上产生改变。
想要进步,想要改良生活素质,想要找到方向,这些也都可以是咨询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可以以同理的方式,让对方也感到你是和 ta 站在同一阵线,一同面对一个挑战。在聆听了 ta 们的心声之后,也可以说:“其实我最近在某某方面也是很压力。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去咨询了解。”
所以心里健康的咨询,或遇难了寻求帮助的行为,并不是弱者的行为。 我们反而更应该鼓励大家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当然另一个可能阻扰大家的原因也是因为需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对于某些人来说,难免会觉得很孤单。这时我们可以做的是陪伴 ta 们一同前来。
还记得曾经有一位个案就在 ta 填完表格,等待进去心理师房间咨询之前,默默地开始抽泣。而当心理师出来叫 ta 进去时,ta 顿时愣住了,不敢进去。虽然咨询时间已经开始了,我们也允许 ta 那个空间和时间,让 ta 慢慢鼓起勇气,也和 ta 一同前来的伴侣说可以一起进去咨询,ta 便站起来,和那位伴侣一起进去。
所以这是被允许的(陪同者一同进去)。前提是个案本身同意。
#老年人呢? ( 通常这会牵扯到传统对于心理疾病的概念。而到最后这也是关系到我们对于心理疾病和心里健康的标签和整体意识。所以只有透过教育,以及认识这方面的资讯,不逼、不骗,我们才能说服 ta 们不害怕接受咨询。)
说到这我可以概括以上的几个点,也就是: 尝试在解决问题或给予解决方案 之前,了解 ta 们。 在了解完之后,再给予建议,而不需要逼 ta 们来,会说带去医好 ta 们,而可以 normalize 这个情况,一同 #进步,一同 #学习改变。 让 ta 们了解,见心理咨询并不代表 ta 们弱 或有问题 / #神经。 如果 ta 们在见之前感到害怕或紧张时,可以建议陪同 ta 们。 同理,同理,同理
当然以上的几个方式,建立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一切都始于这个基础,如果日常之中,沟通之中包含了冷嘲热讽、无奈、埋怨、愧疚感,那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很难去说服另一方。只有坦然相对,把心中 你对 ta 的关心和体谅都呈现出来,才可以一同面对任何处境。
我们在接电话时,另一头传来的声音,有的很焦躁,有的很疲倦、很无奈,有些则充满无限的责备。这些我们都了解,毕竟 ta 们可能长期下来想帮助另一方,而另一方可能不领情,或另一方很难被说动。但那份心意是珍贵的,继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打给许多中心,许多的诊所,为的都头来也是另一方的好。可以慢慢改良的,只是如何一步步靠近另一方的意愿。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每一句说出口的话,尽是过往的失败和无数尴尬情况下所磨炼出来的。
下一次,也许可以尝试得更好。下一次,我 和 ta,可能会达成共识。
我是Jason, MY心理学咨商中心运营经理,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