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他们再也看不见我们,但我们永远以他们为傲

By Wei Wen

September 03, 2022

“你死后登报的时候,别人会怎样描述你?”————————————身为心理学的学生,相信大家都知道就读心理学时,我们都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心理学分支,当中,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我今天文章的灵感来源。

在探讨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年一生的发展时,生和死,往往都是会触及到的范围。

在接触发展心理学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谈论到老年和死亡的话题,教授问了我们刚刚开头的问题。

可能你们看到那个问题时,大脑已经飞速运转去探讨问题的答案。可当时的我,脑袋的第一个想法是:

为什么死后要登报?

顺着这个疑虑,我开始扒资料,发现了死后登报,又被称之为 “讣告” (fù gào),是人在死亡后由亲属或记者刊登其死者的死亡告示,内容除了包括死者近亲的姓名,也会有死者在生前的一些成就。

有些人认为 “讣告” 是对死者的尊重,是认可他在世界上贡献的篇章,也是为他精彩或平庸的人生画上休止符的书面证明。

这些多数人都可能会认同,可是,你觉得,“讣告”,对 “读者” 有什么影响和存在的必要呢?

1. 长辈留存于世的记忆钥匙

这里把对象定义成长辈,是因为大数据显示讣告的对象,通常年龄层偏大,但你可以把他套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我在一个 “讣告” 相关的文章里看过这句话:

“我们的故事,只能由我们生前认识的那些人来讲,他们的记忆才管用,如果在活人的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你就会从世界里消失,我们管这叫终极死亡。”

如果你认同以上的话,而且也想避开终极死亡,并且希望这个世界还能有你的一丝光亮的话,那 “讣告”,就是能保存逝者留存于世的记忆钥匙。

游走在我好朋友家里的客厅,看见他们家把爷爷的讣告裱框起来挂在墙上,我朋友说:“这是我爷爷,像讣告里说的,他是马来西亚的战士英雄之一!”而他,从未见过爷爷一面。

可从他闪烁的眼眶里,我看到了他对爷爷的尊敬和骄傲,也体会了爷爷 “还活在他们心里” 的自豪。

你不一定要认同一部分人对 “死后留名” 的重视,但不可磨灭的是,“讣告”,肯定了和成全了他们的 “重视”。也因为爷爷讣告的记载,增强了一家人的凝聚力。

2. 人生故事的反思

波士顿的临床心理学家 Ellen Hendriksen 博士认为,讣告促使人们反思,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故事,以及我们想要的人生意义。

我有位老师,他平时有翻阅讣告的习惯,也时常建议学生可以翻一翻讣告。

原因何在?

他说:大多数的讣告记载了一个人一生的重大成就,当我看到这些成就的时候,我会反思自己,当自己死后,会不会也有成就可被记载?而我的后代们,会不会因我而骄傲?哪怕我将永远单身,但像我一样有翻阅讣告习惯的人们看到我的讣告时,能不能也可以让他们反思呢?

对他而言,讣告里的篇幅能化为他努力的两个方向,一个被称之为 “我希望我的人生有个完美结局” 的方向,还有一个叫 “我希望我的人生故事能启发别人” 的方向,以双轨模式朝着这两个方向前进,他似乎也对 “人生的真谛” 靠近了一些。

3. 珍重惜福

我总喜欢把 “珍惜” 拆开成珍重 + 惜福,这是我对珍惜的诠释。

而这个诠释,也被我套用在了讣告的意义上。

报章上讣告的黑白照,死者的笑容与·和蔼的脸庞,将长存于世界上。也因为这个记载,死者在后代们的心里也留下了一席之地。

而很多人都知道,逝去的都已逝去,向前进的时间没有倒退的原理,但思念可以是无限的,人被时间带走了,但思念永垂不朽。

正因为这些思念,在我们不察觉的时候,也可能悄悄地升华了我们的“珍惜”之心,与其说我们因为亲人的离去更加害怕失去,不如说我们因为他们的离开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我们愿还在我们身边健康活着的人们珍重,也因为他们的健在和快乐而惜福。

讣告,代表的不是死亡,而是死者在世界走过的足迹和遗留下来的美好,其中一个美好,除了成就,就是让我们学会珍惜眼前人。

回答开头的问题:

“死后登报的时候,我不奢望有浮华的描述,但,我希望认识我和不认识我的人,都将因为我的讣告,而感动,而反思,而珍惜。”

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感恩心理学启发我对生死学和讣告的看法,感恩你读完这篇文章。

我是委纹, MY心理学的实习生,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