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sychology
Founded on January 11, 2014, MY Psychology began as Malaysia’s first psychology platform, with a mission to increase psychological literacy among the public. Over time, we became the largest Facebook community for psychology in Malaysia, fostering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 about mental health. Our journey continued to evolve, and on January 11, 2019, we opened our first psychological center in Kepong, Kuala Lumpur. With growing demand, we expanded our presence in 2023 with the launch of MY Psychology KK (Sabah) in Kota Kinabalu, bringing qual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closer to more individuals.
中文文章

在科学与温度之间,看见你 —— MY Psychology 全方位心理评估服务

当学习像走迷宫、当世界声光过载、当注意力在云端旅行,你或许已尝试用意志力解决,却还没真正理解自己的大脑。 心理评估,就是那盏兼具科学与同理的探照灯;它不贴标签、不简化复杂性,而是协助你 —— 或你的孩子 ——看清独特的运作节奏,找到更顺畅的成长路径。 为什么需要专业心理评估? 在临床第一线,我们最常听到的困惑是: 「孩子努力了,成绩还是不理想。」 「社交场合总让我筋疲力尽。」 「专案做到一半就分心,办公桌堆满半成品。」 这些表征背后,可能是智能发展障碍或学习障碍(SLD/I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或注意力不足多动症(ADHD)。 若仅依外在行为猜测,往往容易错过关键支持点;通过标准化的测验和临床访谈,才能把「症状」转为可行的「策略」。 服务设计 —— 科学框架 × 温暖体验 初谈与需求厘清 由注册临床心理师面对面访谈(或线上视讯),访问个案和家人,细听背景、担忧与治疗目标。根据个案的状况,心理师会决定合适的评估组合。 标准化测验与行为观察(不限于): 智能与适应行为量表 学习能力与读写评量 社交沟通、人际关系 ...
中文文章

缺乏安全感并不是你的错——4 种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与互动方式

当我们带着过去的一切走进亲密关系时,旧有的伤口往往悄悄影响着今天的亲近与拉扯。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既是照见内心需求,也是学会温柔地拥抱彼此的不同。 什么是“依恋”? 心理学家 Bowlby 提出,婴儿期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会在大脑里写下一份“关系蓝图”。它决定了我们长大后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信任别人,也影响我们在爱情、友情甚至工作中的亲近与疏离感。 (缺乏安全感不是你的错!4种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与行为表现) 依恋类型不是“好或坏”的标签,而是一套“预设模式”——遇到亲密情境时,大脑会自动启动这套程序来保护我们。了解它,能帮我们在需要时按下暂停键,重新选择回应方式。 先自测:我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 如果想快速了解自己的倾向,你可以尝试 ECR-1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版)。量表分数会落在“焦虑倾向”与“回避倾向”两条坐标上,组合出四种类型: 焦虑低 / 焦虑高 回避低 回避高 焦虑低 安全型 信任关系、敢于表达需求 回避型 强调独立、抗拒高度亲密 焦虑高 焦虑型 ...
中文文章

依恋类型终极指南:用 Gottman 方法重写亲密脚本

当“我爱你”说出口,真正决定亲密关系走向的,从来不仅是浪漫,而是——你和 TA 在安全感被触发时,选择靠近还是后退?是用柔声回应,还是把话语当作武器? 写在最前 如果你读过《当爱情信号闪烁》或《爱情的四大毒剂》,应该记得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问题不在吵架本身,而在吵架时我们怎么吵。” 依恋理论与 Gottman 方法,就像两块拼图——一块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本能地黏人或躲避;另一块告诉我们,如何把这些本能调成更和谐的频道。本文尝试把两者放进同一个视角,并结合亚洲家庭文化,为你呈现一条既科学又接地气的亲密进阶路线。 1. 依恋是什么?一段简短但必要的回顾 起点:心理学家 Bowlby 观察到,婴儿在照顾者离开房间时的反应差异,预示着成年后的亲密策略。 成人延伸:Hazan & Shaver 发现,我们会把童年脚本带进恋爱、婚姻,形成四种基本模板:安全、焦虑、回避、混合。 可塑性:现代研究证实,约 30% 成人在十年内完成“后天安全化”——安全感可以被重写,而非终身判决。 2. 四种依恋,在真实生活里的样子 ...
中文文章

發展障礙全譜解讀:從早療到成人支持

  一句引導每個孩子的大腦都寫着自己的程式碼──理解它,而不是強行改寫,才能讓潛能被真正呼喚。   一、為何「發展障礙」值得一次談清楚? 在教室、診間與辦公室,我們常見到同一類疑惑: 孩子背不住九九乘法,是不是不夠用功? 青少年只想反覆研究一項興趣,是否太固執? 成人做事虎頭蛇尾、拖延與衝動並存,是沒紀律還是別有原因? 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含神經發展障礙(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NDDs)──一個涵蓋 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學習障礙 (SLD)、智能發展障礙 (ID) 等光譜的總稱。若只以「努力」與「自律」衡量,往往錯把多元神經節奏當成懶散與叛逆。   二、早療為什麼關鍵?──腦可塑性的黃金期 大腦神經元在生命最初三年呈爆發式生長,被稱為「第一個一千天窗口」。研究指出,ASD 或語言遲緩若能在 2–3 歲 ...
中文文章

像老朋友一样跟你聊聊:MY 心理学这一路

“如果可以慢一点,那就一步一步走,重要的是别停下来。” 1️⃣ 我们的故事|从一间合租屋到温暖的会谈室 还记得 2014 年的雨季,我和几位同学挤在吉隆坡一间租来的公寓里,桌面被几台老旧的手提电脑和一台Nikon相机占满,一句一句的把写好的台词给录下来,后制成一部部Youtube影片。那时没人教我们怎么经营,“创业”听起来像遥远的词,我们只知道:很多人对心理学有很大的误解,我们需要把正确的心理学介绍给更多人! 五年后,我们攒够了一些勇气,攒够了一点点积蓄,也把心理学硕士学位考到了。于是在甲洞挂起了 MY Psychology 的小招牌。装修不豪华,咖啡也只是速溶,但每一张椅子都被我们擦了又擦——就是想让你坐的地方更加干净舒服。 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温度和专业并不冲突;只要真心对待,时间就会替你说话。 2️⃣ 我们现在能陪你做的事|像菜单,但更像工具箱 专业服务 适合谁? 我们怎么陪你? 1 对 1 心理治疗 情绪低潮、焦虑、创伤或只是想更懂自己的你 注册临床心理师,线上线下都行,频率你决定 伴侣/婚姻咨询 ...
中文文章

也許,你一直聽得見別人的聲音,卻聽不清自己的心

你在朝九晚五的電梯裡雙手抱胸、心臟微緊——為何面對主管一句肯定你還是沒安全感? 下午三點,kopitiam 的椰糖香溢出門口。你捧著熱騰騰的 teh tarik,視線穿過玻璃,看見情侶低語:「我沒事啦。」卻漏不掉她握杯時的手心微汗。你忽然想起自己——在愛裡,常說「隨便」,卻偷偷難過。 也許,這份不安不是任性,而是內在依戀模式在低聲呼喚。成長過程裡,我們學會用「乖」換取關愛,用「退一步」避免衝突——久而久之,心像被貼上透明膠帶,情緒被包裹,卻更想要被看見。 心理學說:焦慮型依戀的人,在關係裡需要更多「確定」;逃避型依戀的人,害怕貼得太近。這不是缺點,而是保護自己的一套老劇本。可劇本久演,角色卻想自由呼吸。 轉念,也許只需一句允許:「我值得被好好了解。」當你願意張開地圖,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若你想更溫柔地讀懂自己——我們準備了一份線上心理評估,像一面明亮的小鏡子,讓你在安心的節奏裡看見依戀模式、情緒輪廓,也看見改寫劇本的可能。點開連結,無需急著改變,先認識自己,就已經在路上。 因為,懂你的人生,才走得出彩。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