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
当我在准备MY心理学实习的第一篇文章时,脑海里曾出现过无数个主题,却又无数次被自己推翻。总觉得这个主题太过理论化,那个主题缺点话题性,这个我呈现不了,那个不是我想要的。 之后,Gary问了我:“其实你担心的是什么?”“我怕自己做不好,怕主题不够吸引人。”这是我给出的答案。 有没有觉得这句话有些熟悉?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万一我搞砸了怎么办?”“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完成的很好,我却不可以,我是不是还不够好?”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以上的想法,我们都落入了#完美主义的圈套里。会因为犯了一点小错就异常懊恼,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语就辗转难眠好几天。很多时候,即便我们知道“做到最好”这个结果几乎无法实现,却还是会不由自主的质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价值。 完美主义不是一种行为完美主义是一种思考自己的方式 有研究显示,完美主义与高标准高要求无关,它是我们对自我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完美主义者会希望所有事情都必须尽善尽美,一旦出现任何瑕疵时,我们就会擅长自我批评。 以我自身为例子,再一次期末考拿到成绩时,其他同学都为了自己得到高分而开心。可是当时我在内心想的是“差一点就能拿到XX分了,是不是我真的还不够好?” 有了这样的思考方式,完美主义者对压力会很敏感。 当我们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感觉到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烦躁或是愤怒等。这是因为事情渐渐脱离了我们的掌控,而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 因此,我们也会选择拖延或是放弃。在开始一件事情前,我们首先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不合理的高要求,所以只要稍微碰到一些挫折,脑海里就会习惯性的出现自我否定。既然无法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最好”,我们就会选择逃避。 完美主义者对失败也会很恐惧 其实,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动机是源自于对失败的恐惧,我们害怕自己令人失望,或者是让他人看不起。因为有了这样的恐惧,才让我们对自己有了不实际的高要求,要求自己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经常会让我们将一些小事情看作是灾难。例如,在面对一些自己没把握同时又不能放弃的事情上时,我们的第一想法便会是“如果我搞砸或失败了怎么办?” 如此一来,这样便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里。例如焦虑,抑郁,或者是心脏加速,喘不过气,精神紧张,这些都是常有的情绪及生理反应。 所以,当我们被追求完美的想法困住时,该如何应对呢? ① 首先,告诉自己“先开始做”。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第一次做,在面对新事物时,做到面面俱到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与其一直暗中和自己较劲一定要做到如何如何,我会告诉自己:“先开始做”。 举个例子,当我在知道自己需要写这篇文章时,也曾想过一定要内容要足够精彩,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时,我就会提醒自己先暂时放下那些想法,先开始考虑我想分享的主题,里面的内容,如何扩展我的要点等等。 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可以先开始制定一个计划。例如,给自己安排每一天需要完成的事项。可以不需要太过于详细,但只要确保自己踏出第一步。 当我们在开始做的时候,其实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并且在遇到一些不足时,也能够一步步的去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