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与温度之间,看见你 —— MY Psychology 全方位心理评估服务
当学习像走迷宫、当世界声光过载、当注意力在云端旅行,你或许已尝试用意志力解决,却还没真正理解自己的大脑。 心理评估,就是那盏兼具科学与同理的探照灯;它不贴标签、不简化复杂性,而是协助你 —— 或你的孩子 ——看清独特的运作节奏,找到更顺畅的成长路径。 为什么需要专业心理评估? 在临床第一线,我们最常听到的困惑是: 「孩子努力了,成绩还是不理想。」 「社交场合总让我筋疲力尽。」 「专案做到一半就分心,办公桌堆满半成品。」 这些表征背后,可能是智能发展障碍或学习障碍(SLD/I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或注意力不足多动症(ADHD)。 若仅依外在行为猜测,往往容易错过关键支持点;通过标准化的测验和临床访谈,才能把「症状」转为可行的「策略」。 服务设计 —— 科学框架 × 温暖体验 初谈与需求厘清 由注册临床心理师面对面访谈(或线上视讯),访问个案和家人,细听背景、担忧与治疗目标。根据个案的状况,心理师会决定合适的评估组合。 标准化测验与行为观察(不限于): 智能与适应行为量表 学习能力与读写评量 社交沟通、人际关系 ...
中文文章
缺乏安全感并不是你的错——4 种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与互动方式
当我们带着过去的一切走进亲密关系时,旧有的伤口往往悄悄影响着今天的亲近与拉扯。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既是照见内心需求,也是学会温柔地拥抱彼此的不同。 什么是“依恋”? 心理学家 Bowlby 提出,婴儿期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会在大脑里写下一份“关系蓝图”。它决定了我们长大后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信任别人,也影响我们在爱情、友情甚至工作中的亲近与疏离感。 (缺乏安全感不是你的错!4种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与行为表现) 依恋类型不是“好或坏”的标签,而是一套“预设模式”——遇到亲密情境时,大脑会自动启动这套程序来保护我们。了解它,能帮我们在需要时按下暂停键,重新选择回应方式。 先自测:我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 如果想快速了解自己的倾向,你可以尝试 ECR-1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版)。量表分数会落在“焦虑倾向”与“回避倾向”两条坐标上,组合出四种类型: 焦虑低 / 焦虑高 回避低 回避高 焦虑低 安全型 信任关系、敢于表达需求 回避型 强调独立、抗拒高度亲密 焦虑高 焦虑型 ...
中文文章
依恋类型终极指南:用 Gottman 方法重写亲密脚本
当“我爱你”说出口,真正决定亲密关系走向的,从来不仅是浪漫,而是——你和 TA 在安全感被触发时,选择靠近还是后退?是用柔声回应,还是把话语当作武器? 写在最前 如果你读过《当爱情信号闪烁》或《爱情的四大毒剂》,应该记得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问题不在吵架本身,而在吵架时我们怎么吵。” 依恋理论与 Gottman 方法,就像两块拼图——一块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本能地黏人或躲避;另一块告诉我们,如何把这些本能调成更和谐的频道。本文尝试把两者放进同一个视角,并结合亚洲家庭文化,为你呈现一条既科学又接地气的亲密进阶路线。 1. 依恋是什么?一段简短但必要的回顾 起点:心理学家 Bowlby 观察到,婴儿在照顾者离开房间时的反应差异,预示着成年后的亲密策略。 成人延伸:Hazan & Shaver 发现,我们会把童年脚本带进恋爱、婚姻,形成四种基本模板:安全、焦虑、回避、混合。 可塑性:现代研究证实,约 30% 成人在十年内完成“后天安全化”——安全感可以被重写,而非终身判决。 2. 四种依恋,在真实生活里的样子 ...
中文文章
發展障礙全譜解讀:從早療到成人支持
一句引導每個孩子的大腦都寫着自己的程式碼──理解它,而不是強行改寫,才能讓潛能被真正呼喚。 一、為何「發展障礙」值得一次談清楚? 在教室、診間與辦公室,我們常見到同一類疑惑: 孩子背不住九九乘法,是不是不夠用功? 青少年只想反覆研究一項興趣,是否太固執? 成人做事虎頭蛇尾、拖延與衝動並存,是沒紀律還是別有原因? 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含神經發展障礙(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NDDs)──一個涵蓋 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學習障礙 (SLD)、智能發展障礙 (ID) 等光譜的總稱。若只以「努力」與「自律」衡量,往往錯把多元神經節奏當成懶散與叛逆。 二、早療為什麼關鍵?──腦可塑性的黃金期 大腦神經元在生命最初三年呈爆發式生長,被稱為「第一個一千天窗口」。研究指出,ASD 或語言遲緩若能在 2–3 歲 ...
中文文章
像老朋友一样跟你聊聊:MY 心理学这一路
“如果可以慢一点,那就一步一步走,重要的是别停下来。” 1️⃣ 我们的故事|从一间合租屋到温暖的会谈室 还记得 2014 年的雨季,我和几位同学挤在吉隆坡一间租来的公寓里,桌面被几台老旧的手提电脑和一台Nikon相机占满,一句一句的把写好的台词给录下来,后制成一部部Youtube影片。那时没人教我们怎么经营,“创业”听起来像遥远的词,我们只知道:很多人对心理学有很大的误解,我们需要把正确的心理学介绍给更多人! 五年后,我们攒够了一些勇气,攒够了一点点积蓄,也把心理学硕士学位考到了。于是在甲洞挂起了 MY Psychology 的小招牌。装修不豪华,咖啡也只是速溶,但每一张椅子都被我们擦了又擦——就是想让你坐的地方更加干净舒服。 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温度和专业并不冲突;只要真心对待,时间就会替你说话。 2️⃣ 我们现在能陪你做的事|像菜单,但更像工具箱 专业服务 适合谁? 我们怎么陪你? 1 对 1 心理治疗 情绪低潮、焦虑、创伤或只是想更懂自己的你 注册临床心理师,线上线下都行,频率你决定 伴侣/婚姻咨询 ...
也許,你一直聽得見別人的聲音,卻聽不清自己的心
你在朝九晚五的電梯裡雙手抱胸、心臟微緊——為何面對主管一句肯定你還是沒安全感? 下午三點,kopitiam 的椰糖香溢出門口。你捧著熱騰騰的 teh tarik,視線穿過玻璃,看見情侶低語:「我沒事啦。」卻漏不掉她握杯時的手心微汗。你忽然想起自己——在愛裡,常說「隨便」,卻偷偷難過。 也許,這份不安不是任性,而是內在依戀模式在低聲呼喚。成長過程裡,我們學會用「乖」換取關愛,用「退一步」避免衝突——久而久之,心像被貼上透明膠帶,情緒被包裹,卻更想要被看見。 心理學說:焦慮型依戀的人,在關係裡需要更多「確定」;逃避型依戀的人,害怕貼得太近。這不是缺點,而是保護自己的一套老劇本。可劇本久演,角色卻想自由呼吸。 轉念,也許只需一句允許:「我值得被好好了解。」當你願意張開地圖,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若你想更溫柔地讀懂自己——我們準備了一份線上心理評估,像一面明亮的小鏡子,讓你在安心的節奏裡看見依戀模式、情緒輪廓,也看見改寫劇本的可能。點開連結,無需急著改變,先認識自己,就已經在路上。 因為,懂你的人生,才走得出彩。
中文文章
[要钱羞耻症] :你是不是常常有莫名的愧疚感,很难向父母开口要钱?为什么父母的爱总让我有愧疚感?
在成长过程中,你有没有过很难开口向父母拿钱的经历?或者觉得自己多要一分钱,就多一份愧疚感呢?就算有时候只是为了拿取大学的生活费,都会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这个症状可以用一个网络用语来统称:“要钱羞耻症。” 【要钱羞耻症起因:愧疚式教育】 这种现象可能来源于普遍中式家庭里的教育方式:“愧疚是教育”,也叫“亏欠式教育”。它揭示了父母通过示弱、诉苦甚至自虐,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供自己孩子上学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总是对着孩子诉苦:“只要你以后过得好,我们无所谓,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供上大学。” 他们可能只是出于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辛苦,从而让他们感到感恩。 【愧疚诱导】有这么几种表现形式: 父母可能直接告诉孩子:“你错了”,通过明确的批评来表达失望,从而让孩子感到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例如,“你不努力学习的话,将来对得起我吗?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这么不珍惜吗?”这种责备使孩子感到愧疚,迫使他们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在珍惜父母的付出。 父母可能通过 “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呀” 的方式,强调自己的牺牲和痛苦,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比如,父母可能说:“妈妈省吃俭用,不敢买漂亮衣服,都是为了供你读书,让你将来出人头地。你难道不觉得我很辛苦吗?”这种说法将父母的辛劳与牺牲摆到孩子面前,暗示孩子应该更加努力并回报父母的付出。 父母有时也会表面上为孩子开脱,但实际上暗示孩子做得不够好,从而激起孩子的内疚感。例如,父母可能说:“我知道你考试很难,也许没能全力以赴,但我还是有点难过,觉得你没有尽全力做到最好。你知道吗?我总是希望你能做得更好。”尽管表面上表达了理解,但实际上是通过这种微妙的暗示,让孩子感到自己未能达到父母心中的期望。 父母可能通过拒绝接受孩子的补偿或道歉来让孩子感到自己负有责任,进而激发愧疚感。例如,当孩子因为自己考不好而道歉的时候,父母会说:“没关系,你也不用道歉。我只是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苦心。” 这种拒绝补偿的行为让孩子觉得自己“欠”父母某种东西,从而感到内疚和负担。 这些愧疚诱导的方式往往通过情感操控让孩子承受额外的心理压力。虽然父母可能并不直接要求回报,但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不够好,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长时间处于这种情感压力下,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增加,甚至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情感健康和自我认同。 【愧疚诱导的后果】 对孩子来说,这里可能呈现了两种可怕的现象,叫做“付出感”和“牺牲感。” 这两种现象无非让孩子承受了巨大的愧疚感。活在这种愧疚中的孩子,即使内心并不愿意,也会不敢违抗父母的要求,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若不满足父母的期望,便是对不起父母。为了避免这种内心的负担,他们常常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想法,默默地迎合父母的愿望,把父母的期望置于自己之上。尽管表面上看似乖巧听话,实际上孩子的内心却早已蒙上了一层阴影,痛苦和矛盾无法宣泄,生活在一种不真实的自我中。渐渐地,他们的内心变得空洞且疲惫,无法真正享受成长的喜悦与自由,而是处于一种被压抑、纠结的不快乐之中。 “其实,内疚的背后,其实是对失去重要关系的焦虑和恐惧。” 【亲子关系倒置:孩子真的欠了父母很多吗?】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典型的 “亲子关系倒置”。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是承担生活重担、为孩子遮风挡雨的保护者,他们的使命是让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长,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然而,当父母频繁诉说自己一生的艰辛与困顿,向孩子倾诉生活的重压和赚钱的不易时,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分担这些痛苦,并产生一种幻想:自己必须强大到足以解救父母,让他们从困境中解脱,才能带来他们的幸福。这种情感上的自我负担让孩子无形中变成了“小大人”,不再是那个需要依赖和关爱的孩子,而是成了照顾父母的角色。 这种亲子关系的倒置,不仅打破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应有的角色定位,也无疑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孩子的内心可能因此变得沉重,情感上也会感到空虚与迷茫,失去了应有的童真和自由成长的空间。这种过早承载的责任感,将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与人际关系,甚至可能让他们在面对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亲子关系倒置对孩子的影响】 1. ...
中文文章
Wei Yin 的【亲密关系课】| 走进潜意识, 探索你的深层模式|这是一堂让你建立更健康亲密关系的课。
常常害怕对方不开心,总是小心翼翼地配合?每次吵架,我都会先低头,因为我怕 TA 离开?我总是在爱里牺牲自己,可 TA 从未为我改变?在感情里迷失自己或许是你的【潜意识】让你习惯了【讨好式】恋爱 不要错过我们的心理师 Wei Yin 的【亲密关系课】 https://www.tinyurl.com/mypsychonlinetalk2025 【Wei Yin 的亲密关系课】📍 了解亲密关系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识自己的依恋模式:回避型,焦虑型,混乱型,安全型📍 学习如何从中改善关系.#适合谁✅ 在感情中总是不安的你✅ 不敢表达真实需求,害怕冲突或拒绝的你✅ 想了解依恋模式,改善亲密关系的你✅ 想了解潜意识和情感模型的你.#谁来讲Wei Yin🌟 MY心理学临床心理师🌟 认证人生设计卡执行师🌟 ...
中文文章
你的“肠胃不舒服”,可能不是吃错东西,而是“想太多了”
马来西亚人爱吃,几乎是全民共识。不管是早上kopitiam来个roti bakar和半生熟鸡蛋,中午mamak档一盘nasi lemak加teh tarik,晚上还得纠结“今晚吃火锅还是煲汤?”——美食带来的快乐几乎能冲淡一整天的辛劳。可就是在这种“幸福的国家”,许多人却悄悄经历着“吃得不安稳”的困扰。 “我一紧张就胃痛。”“最近肚子一直胀气,医院检查又说没问题。”“越忙越想拉肚子,好像肠胃不受控。” 有些肠胃问题和压力有关 如果这些你都听过,或者正经历,你可能也掉入了一个很多人没意识到的盲区:其实你的肠胃问题,很可能不是食物的问题,而是压力的问题。 现代科学早已证实,大脑和肠道之间存在一条直接的高速公路,叫做“脑肠轴”(gut-brain axis)。当你焦虑、紧张、情绪波动时,大脑会释放神经化学物质,通过这条“神经公路”影响肠道的运动、分泌和菌群生态。简单来说,你一 “想太多”,肠胃也跟着“起风浪”。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在准备presentation前突然腹泻,在面对主管面谈时胃痛,甚至放假第一天反而肚子痛得更明显。肠胃不一定有毛病,情绪可能是问题的源头。 肠胃就像是情绪感应器 马来西亚的职场文化,尤其是城市地区,节奏快、讲求效率、KPI挂在嘴边。华人家庭长大的人还常被灌输一种“要强”、“不能输”的观念——于是,一边吃饭一边回email成了常态,开会时还要忍着胃绞痛硬撑到底。久而久之,肠胃变得敏感,有些人被诊断为“肠躁症”(IBS),但其实病因查不出来、药效又有限,反反复复、难以根治。医药上称它为“功能性问题”,其实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身体并没有坏掉,但它被你长期的情绪搞坏了节奏”。 有些人会把自己的肠胃称为“情绪感应器”。你越在意的事,它反应越明显。像是那种人前笑嘻嘻、人后躲在厕所拉肚子的同事、平常吃得很清淡却动不动胃酸逆流的朋友—— 其实不是身体太差,而是“情绪吃得太多”。 这种情况,也常常发生在关心太多的人身上。我们说“心肠软”,其实这种“软”也许不是性格,而是肠子真的在回应你的“心情”。 想象一下你家的炉灶。如果每天都在煲汤,不清理也不休息,不管再贵的锅、再好的食材,最后都会烧焦、卡住、味道变质。肠胃也是一样——它是你的情绪之锅,里面煮的是你一天又一天的压抑、焦虑、担心和勉强。 我该怎么办?三个方法和你分享 好好吃饭 首先,我们要学会“吃得安心”。不是只吃健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心”。能不能不要边吃边赶报告?能不能中午抽10分钟闭目养神,让肠胃知道“你可以开始工作了”?能不能给自己煮一碗不急着吞完的云吞面,哪怕只是周末的一个午餐? 好好放松 其次,可以尝试做一些让肠道放松的活动,比如每日固定时间散步、热敷腹部、练习深呼吸。有研究显示,规律的冥想也能改善肠道症状,因为它调节的是“大脑的语气”,肠子听到,就会放松。 好好感受 ...
中文文章
“真的需要去心理咨询吗?“ 5件关于心理咨询你该知道的事
“心理咨询是不是要有病才需要?”“不就是聊天嘛,真的有用?”“我只是情绪低落一阵子,应该不用找心理师吧?” 如果你也曾有过这些疑问,那你并不孤单。作为一位心理学实习生,我发现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又好奇、又抗拒,甚至带着一点点误解。所以今天就想借这个机会,和你聊聊心理咨询的“内幕” —— 那些我们从没好好谈过的事情。 1. 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只是“找人说说话”,但其实,它远比你想的要专业得多。心理咨询是基于心理学理论、临床技巧与伦理框架所进行的专业服务,目的不是“给你建议”,而是帮助你看见自己、理解自己,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根据大量研究,心理咨询对焦虑、抑郁、创伤、失眠、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都有显著的帮助。它不仅改善情绪,也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让我们变得更有弹性、更有力量。 2. 那我什么时候该考虑心理咨询? 很多人是在“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才来找心理师。但其实,心理咨询并不是只服务“有病”的人。如果你正在经历以下情况之一,也许可以考虑寻求专业支持: 情绪低落、焦虑失控:你是不是经常感到压抑、无力、焦虑?这些情绪持续一段时间且影响生活品质,就该重视了。 睡眠或饮食出问题:吃不下、睡不好、老是做噩梦?这可能是身心发出的警讯。 人际关系卡关:和伴侣、朋友、同事总是吵架、误会不断?心理师可以陪你理清问题背后的“旧剧本”。 经历重大创伤:失恋、亲人离世、意外事故、曾经的创伤经验……心理咨询可以帮你处理那些“说不出口”的痛。 情绪起伏太大:常常突然暴怒、极度恐惧、内疚、空虚……心理咨询会帮你理解这些情绪从何而来。 出现强迫行为或思维:比如反复洗手、检查东西、脑中闪过不想要的画面,这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 生活压力山大:工作、学业、家庭责任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心理师会教你如何有技巧地“减压”。 自残或有轻生念头:如果你曾有伤害自己的想法或行为,请勇敢求助——你并不孤单,也不需要独自面对。 想更了解自己、发展潜能:心理咨询也适合探索职业兴趣、人生方向、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课题,支持你活出更清晰、有选择的人生。 3. 注册辅导员vs心理师 v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