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他的亲人过世了,他怎么都没有悲伤的样子?”
“他的亲人过世了,他怎么都没有悲伤的样子?”“你为什么那么冷血,亲人走了你都不难过吗?”“我什么都感觉不到,我是不是不太正常?” 相信我们都有经历过亲人离开我们的时刻。当面对亲人离世时,我们都自然而然的会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而最能够表达出悲伤的行为就是通过痛哭。 在传统的观念里,哭也往往会和孝顺画上等号,用来衡量之间的感情及对逝世者离去的不舍,也是属于一种正常的,应当出现的行为。 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哭不悲就显得有些异常。例如,之前我就有看到过有人说:“我为什么就是哭不出来,我是不是太铁石心肠了?” 理应会感觉到强烈的悲伤的时刻,可是却感觉不了任何情绪。就会让人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过于冷漠,或是不太正常。 可是,真的是因为TA们是个冷血或不正常的人吗? 其实,会有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我们使用了情感隔离(Isolation),其中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 这种防卫机制就是我们会把“事实”和“感觉”区分开来,通过隔离自己情感的方式,让我们犹如获得一种置身事外的解脱感,也有效避免焦虑,不安或是任何不愉快的产生。 逃离痛苦的情绪是人的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都会有下意识的举动让我们避免受伤害。举个例子,当我们触碰到滚烫的热锅时,我们会立即做出反应:把手抽离。 即使在不知道触碰到的是什么的时候,只要我们感觉到自己快要受到伤害,就会及时的做出反应。 也就是因为有这些本能的,不加任何思索的反应,才能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而不是任由痛苦持续进行。 同样的,这种本能的反应也体现在我们的情绪上。当我们面对一件会使我们情绪有重大波动的事时,我们会下意识的选择去屏蔽我们的感受。 我们有意的不跟自己的情感接触,让它慢慢变得麻木,到我们什么情绪也感觉不了。这样一来,我们就避免痛苦的情绪产生,也让我们自己内心能够好受一些,恢复心理的平衡。 此外,事情太突然的发生也会启动情感隔离这个防卫机制。 有些时候,一些重大事情的发生是毫无预警的。可能上一秒还在和我们说着话的人,下一秒却忽然毫无征兆的离开了。 因为事先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我们的大脑也没有一个过渡期让我们进行思考,导致事情发生时我们没有任何想法,脑海里也一片空白。 这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也已经失去平衡。因为事情突然的发生,加上已经超出我们心理承受能力,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来不及做出任何的反应。 所以,这就有可能导致我们出现不悲不喜的现象。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过于冷漠还是不正常,而是因为剧烈的痛苦或是事件发生的太突然,才让TA们下意识的隔离自己的感受,从痛苦的现实逃离出来,使得自己的情绪稳定。 然而,情感隔离是有两面性的。它虽然能够保护我们在遭受困难时的心理平衡,让我们利用理性去克制感性,不至于陷入崩溃。 但与其同时,如果我们长时间应用这个方式去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就会逐渐被漠视,从而影响到我们的个人生活及社会功能。我们开始对于情感的体验不那么敏感,慢慢的很难感受到任何其他的情绪,成为真正“冷血”的人。 不仅如此,当之后再遇到遇到类似性质的事件时,就会加剧我们的情绪反应。譬如说,当下一次再经历亲人离世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逃避,退缩,甚至是感受到加倍的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