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有委屈一定要和我说,要知道,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我跟你说,我最近超衰的…”“我跟你说,我原本今天心情很好的,可是…”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觉得以上的开场白很熟悉? 在写这篇文章前,突然心血来潮去聊天记录里搜索“我跟你说”这一个关键字,发现自己和朋友经常会在分享各自的遭遇前来上这一句。 这是因为,每每在日常中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当下的第一反应便是打开和朋友的聊天框向TA倾述。 还记得某一天在大学上课时,被老师点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你感觉到很压力很消极的时候,你会如何去应对这样的情绪?”当时脑海里便出现一幕幕和朋友述说的场景,所以也就如实回答,还补上一句:“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感觉自己抗压能力不好,总是麻烦别人。” 当下,老师便顺着这个回答带出当天的课堂内容,告诉我们不需要因此觉得自己是对是错,因为这都是我们每个人面临压力时所使用的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应对策略在这里指的是,当一个人面临挫折或者压力时,所用来处理焦虑或不愉快的情绪的努力。 而其中一种便是情绪中心策略(Emotion-focused Strategies),这类策略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通过寻求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也就是如开头所提到的和朋友倾述这一个方式,优先着重于处理我们的情绪反应。 不止朋友,社会支持也可以是来自于我们身边亲近的人,例如家人,同事等等的关心和支持。它也可以是来自与我们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是陌生人,就像国外很常见的各个团体所建立的互助会,把那些有着相似经历但却毫无关系的人聚集到一起。 说到社会支持,也想起了之前Gary曾经和我们实习生分享过,心理师会在咨询过程中留意个案所提到过的对象;可能是亲人,朋友,邻居等等的人。所以,当个案面临不安全的情况像是有轻生的念头时,心理师可以了解到哪些人是可以留住TA的人。 谈了那么多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究竟为什么我们需要拥有社会支持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压力或使我们焦虑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这起事件,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想法。也许是过去的经验,又或者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持有偏见,从而引起内心的恐慌。 这个时候,当有了他人支持的介入,旁人可以从他们观察到情况,提供给我们新的思考角度,让我们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事实的差异。 举个例子,之前报考自己想要的科系失意时,我曾一度的觉得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不配拿到有限的名额。当时朋友就告诉我:“如果你真的不够好,你就不会收到面试通知了啊”,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一下点醒了我。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我们往往会先自我反省,认为自己是导致结果发生的主因。然而,社会支持这时候的作用便是,把我们从我们的想法里拉出来,让我们能够客观的看待整件事情。同时也有效的缓解不愉快的情绪。 此外,社会支持能够让我们有一种被理解的心理感受。 尽管我们总是强调人是独立的个体,这里更多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世隔绝。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断的与他人产生联系,那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Need f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