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如果我生一块叉烧,也要生一个喜欢男生的叉烧。”
身为食客,我自称“爱吃”,喜欢美食在舌尖上的跳动,以及味蕾被激发的满足感。 当接收到需要撰写MY心理学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 我要跳脱思维 ——于是,在一连串无厘头的集思广益后,我的心里萌生了“要把食物融入心理学”的念头。 当我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时候,还真的让我回忆起了一些人事物,足以满足我的文章对“食物”以及“心理学”的需求。 以下,我想分享3句我周遭的朋友们经历过的话,只要你滑下去,看看他们的大标题,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叉烧”。 生一块叉烧都好过生你 伟光 (化名) 在生活中,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一点“,“感觉自己很厉害打篮球,但不是最厉害的”“感觉自己唱歌不错,但有人好听过我”“感觉自己蛮适合辩论的,但有时还是会吵输人” 这样的想法不只来自于伟光自己,大部分的质疑,更源自于他的妈妈对他的话。“做么你什么都比别人差的”“拜托你,可以看一下邻居的儿子几厉害吗?”“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 身为朋友的我,在倾听他的诉说后,也感受到“叉烧”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你会觉得搞笑,因为一个“叉烧”沮丧?但的确,因为这个所谓的“叉烧”,他开始萌生了一系列偏激的想法。“我真的是她生的吗?”“我是不是真的很烂”“我是不是比不过一个叉烧?” 如果我生一块叉烧,也要生一个喜欢男生的叉烧 我是小茹 (化名) 在大学的第一个朋友,一起经历了社交,活动,和出远门后,她慢慢地和我敞开心扉。注:以下的故事公开经过了小茹的同意。 小茹是女生。同时在她的认知上,她喜欢的是女生,简而言之,她把自己定义为女同性恋。 可是这样的定义,未必能迎合所有人的看法与期待。同样是妈妈,也同样是使用了“叉烧”作为形容词,小茹的妈妈在小茹和她揭露自己的性取向后,只留下了一句格外“冷静”的话就离开了小茹的房间。“如果我生一块叉烧,也要生一个喜欢男生的叉烧”。 在这句简单但有力量的话语之后,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小茹和伟光一样,每天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责备”,都变成了沉睡前的最后一滴泪水。 我把你这块叉烧生下,还生了个叉烧肚 我之前在超市当推销员的时候,美文 (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