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感觉一直卡在父母中间, 做他们沟通的桥梁?有没有觉得自己像「夹心人」?有没有感觉在这个家活得很累,很想逃?也许你被三角化了

这可能是你和我在一段关系里都会遇到的情况,你和我都有机会成为 “第三者”。这里说的 ”第三者”,不是 “外遇的第三者”。而是 “三角化关系的第三者”。 比如,父母之间有争执,会把孩子作为理由:“每次我和你爸爸吵架都是为了你们这些小孩子的事情吵”。父母吵完架后,爸爸可能对孩子说:“你妈妈就是这个臭脾气,没有人可以忍受得了。我跟你说的东西就到此为止哦,不要去告状给你妈咪听,不然等下又没完没了了。” 再举个例子,丧偶式育儿 – 就是说通常在家里,一方成为主要的养育者,而另一方平时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爸爸妈妈分开了,孩子跟着妈妈一起生活,或者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妈妈担起了养育者的这个角色。妈妈会常常向孩子倒苦水,向孩子倾诉她对丈夫的不满与委屈:“他都不了解你们,一心只有工作,你们的生日也需要我提醒”,“我要照顾你们的饮食起居,照顾你们心理层面的健康,要当你们的“朋友”和你们聊天了解你们在学校或者生活上的问题,要担心你们交坏朋友,而他呢?他只需要定期付家里的开销费用,也很少打电话给你们,根本都不关心你们。” 或者是孩子像皮球一样被父母踢来踢去,有时妈妈会装病要麻烦爸爸,比如“你告诉爸爸,让他明天载你上学和放学,跟他说妈妈病了”,爸爸就会说:“我可能只能载你上学呢,因为下午要开会跑不开,你叫妈妈载你一下吧。”妈妈又要孩子传话,让孩子带一点威胁的方式和爸爸说:“妈妈说她病了,不能载我,你不能来载我的话那我就自己走路回家吧”。爸爸说:“那也只能这样了,记得带把雨伞遮太阳,到家了给爸爸打个电话。” 妈妈知道这是爸爸的回答后就发飙:“你不知道现在的社会很危险吗?还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等下被坏人抓走,谁要负责?你孩子身体状况你不清楚吗,如果中暑了怎么办?”  这个场景你熟悉吗?有没有在某些时刻脑海里涌起了逃离这个家的念头,感觉怎么做都不对,但是又舍不得离开又或者是根本不敢离开? 也许,你会怀疑自己;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做到不够好;也许,你会觉得自己是引发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但是我想告诉你,你可能只是被三角化了。 以下我会介绍什么是三角关系,三角化如何发生,为什么我们会掉入三角化以及被三角化的你可以怎么做。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更了解自己的家庭模式,减少责怪自己。 什么是三角化? 通常,人际互动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叫做二元关系。但在一些情况下,两人会引入第三方来缓解关系中的张力。心理学上称这种关系类型为“三角化”。例如,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可能会通过拉拢孩子来缓解矛盾。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家庭中,也可以在职场或友谊中出现。心理学把这种关系类型叫做“三角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越是亲近的人,对彼此的反应越敏感。在亲密关系里,夫妻通常是固定的两方,如果两人没有学会怎么处理关系里的矛盾,时间长了,关系的张力就会变大。那他们很可能就会利用第三方,来缓解他们关系的张力。而第三方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件事。通常第三方在一段不对等的2元关系里会被引入作为平衡支点,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被当成牺牲品或者是我们所谓的「替罪羊」。 三角化如何发生? 以下几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孩子被三角化: 父母无法沟通,孩子成了情绪宣泄和权力斗争的工具 妈妈总是向女儿倒苦水,埋怨爸爸种种不好。女儿一方面很心疼妈妈,另一方面,妈妈对爸爸的种种抱怨,又让她难以承受。所以妈妈一抱怨爸爸,她就会沉默。有时候妈妈看到女儿沉默,也会抱怨女儿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当我问这个女儿为什么变得沉默时,女儿说:“我也希望爸爸能多照顾家里,但是我很怕自己说了什么话,妈妈就会拿来说爸爸。” 这个女儿就是用沉默来反抗父母把她三角化,可是妈妈不知道这些。女儿不说话了,妈妈自然就变成了她的代言人。妈妈以自己所认为“这是孩子的想法”的态度向她爸爸解释女儿的心事,经常跟爸爸说:“你连女儿的这点心思都看不出来。”而爸爸甚至都没法好好跟妈妈吵一架。他不同意妈妈的说法,可是也不想伤害女儿,他想到的办法就只有远离了。权力斗争的后果,看起来是妈妈赢了。可是,爸爸变得越来越疏远,妈妈变得越来越孤独,女儿变得越来越沉默。其实,每个人都输了。 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有时候事情还会跟经济问题牵扯起来。就像刚才所提到的例子爸爸妈妈分开了,孩子跟着妈妈生活,妈妈需要日复一日的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心理上的问题等。但爸爸认为只要每月给足生活费就完成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