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独处代表孤独吗?

不知道从几时开始,我很享受和自己相处的时刻。如果非要说从哪个节点开始,大概得由五年前夜深的一碗泡面开始诉说。 犹记得当时我还在熬夜啃书,在为期末考试作准备。复习本就是超费脑力的一档事,殊不知也在同时促进着我的消化能力。说白一些,我肚子饿了。正当我觉得重新投进密麻的文字能忘却这感觉时,它仿佛在和我的想法抗议,于是它叫的更大声了些。 ”咕噜噜… …” 无可奈何,我便站起身来往房间外觅食。家人们都已经睡着了,我只能蹑手蹑脚地拿起锅烧热水,然后等水煮沸后再加入汤包和面饼,最后打入一颗鸡蛋。待盛出,热烟徐徐,面条染着蛋液嗦进嘴巴,这种滋味——美味二字并不能很贴切地去形容当下的心情。 它更像是幸福。 这深夜忙碌中地小确幸,忽然感觉这份属于自己的静谧,原来可以让紧绷的身心有所缓解。是啊,在这奔波的生活,每个人都在各司其职,社交、工作、上课,导致越来越少的时间留给了自己。于是情绪就这样慢慢压抑、堆砌,重复。当我们都在内心自诩情绪管理尤其好时,生活中的某一节点总能推翻这样的认知。可能是塞车——猜想自己会迟到,联系回上一次因此而被上司责骂的事件,名为“焦虑”、“紧张”的情绪如临近沸点的水,在情绪决堤之时徘徊。 如果你时常经历这样的情绪,不妨尝试腾出时间独处,暂时在一个没有社交地空间,让自己的情绪好好安顿、好好宣泄。 自我决定理论 在心理学内,自我决定理论提到,人类有三种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感与关系感。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交、工作或学业中不断满足“关系感”与“胜任感”,希望被理解、希望证明自己。然而,当外在的目光和期待压得过满,心灵会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独处,正是满足“自主性”的途径。那一刻,不必迎合谁,不必解释什么,你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决定做什么、想什么。有人在静谧中读一本书,有人只是发呆望着窗外,其实都是在重拾那份被生活打散的掌控感。或许,正因如此,我们会在独处时感觉到一种微妙的舒缓,好像终于回到了内心的节奏,逐渐归于生活的正轨。 情绪调节理论 另一方面,情绪调节理论也解释了独处的另一层意义。当你停下社交的应对、不再受外界打扰时,你才有机会与自己的情绪正面相遇。也许是焦虑、是疲惫,甚至是委屈,这些在日常忙碌中被忽略的感受,会在安静里慢慢浮现。独处不是让你推开这些情绪,而是提供一个空间,让你去观察、理解,并尝试以新的角度去诠释它。比如,当你回想起一次不顺利的经历,你可能在当下感到痛苦,但在独处的整理中,却能发现那背后隐藏的成长。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学会了如何与情绪相处,而不是被情绪左右。独处,因而成为情绪调节的一种温柔练习,让我们在面对世界前,先安顿好自己。 人间的灿烂烟火、街道的灯火通明,都是你我努力生活的见证。 独处并不可怕,也不是寂寞的体现 —— 当你的内心足够充盈时,就能容纳下整个世界。 我是 Hou Yin,MY心理学的实习生。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心理咨询预约 若需要预约咨询或了解详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联系: 拨打我们的手机号码: ...
中文文章

你允许了别人的过分,且配合了别人的过分吗?3个方法, 如何为自己设定界限?

当我们允许并配合别人的过分行为时,其实是在忽视自己的感受,把对方的需求放在了自己的前面。继上篇作品《今天,你把自己置顶了吗?- 失去自己,即失去边界感》,这一篇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人们常常没有拒绝不合适的请求?以及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感。 3个可能性,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设立明确的界限? 1. 害怕别人失望,带来自己无法面对的结果 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小明有一个相交6年的好朋友–小叶。小叶很喜欢向小明诉苦,为的不是获得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是希望有个情绪垃圾桶可以供他吐苦水。所以无论大小事,他都会第一时间发信息给小明,也多次希望小明能秒回他的苦水,丝毫不在意小明的感受。小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这样的互动方式,却不好意思拒绝小叶的请求,害怕小叶认为 “他变了” 而失望和远离他。 这正是弗洛伊德的“超我(Superego)”正在发挥作用。 “超我(Superego)”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心理结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与“本我(Id)”和“自我(Ego)”一起构成了人格的三大结构。 超我就像我们心中的“道德裁判”或“内在的父母”,它负责监督、批判和约束我们的行为,判断什么是“对”与“错”。它不断提醒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习惯“听话乖巧”。在童年时,我们可能常听到类似的话: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多听话,你再不听话,我就不养你了。那个时候的我们没有力量与资源去反抗,潜意识觉得如果自己拒绝,就会被抛弃,生活会很糟糕,无法继续下去,甚至连最基本的吃穿用度都可能变成问题。于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自然而然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敢轻易设立界限。 2. 在意别人会如何评价,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坏人 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是指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被外界评价的客体来看待,过度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在意的是别人会如何评价,而不是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容易把别人的言语当作自己的标签。越多的负面标签,我们的负面情感波动越大,越容易觉得自己是个 “坏人”。这样,内心中的负罪感会被放大 我们因此变得更加害怕让人失望,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行为不由自己支配。 3. 认为自己不够重要,别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别人舒服比我舒服更重要,这种信念深植在太多人的心里。 因此,我们心中认为“重要的他人”总是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可,我们会习惯性地迎合外界的需求,即便让自己委屈一些也没关系,只要这样能够换来周围的平静就好。 ...
中文文章

今天,你把自己置顶了吗?- 失去自己,即失去边界感

你遇过以下类似的场景吗? “我就是想要你陪我去看这个电影,你也知道,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了,你怎么就不答应呢?” – 闺蜜 “你弟弟这个月辞职,生活费不够了,你打点钱给他” – 父母 “你到哪了,和谁在一起?几点回家?是不是有男生找你所以不回我?” – 伴侣 “什么?你大学竟然没有选读专业科系?你知不知道未来你可能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吃不起?“- 亲戚  “你的食物放在冰箱这么久了都没动过,都快过期了,我就吃一点不行吗?“ – 舍友 这些有的看似 ”为你好”, 有的看似 “看重你”,却无一列外地冒犯到我们。即便关系非常亲密,但当我们内心感到不舒服,就明确说明我们抗拒这样的互动。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会不自觉地为对方找借口,比如:“他平时对我挺照顾的,我们认识也有一段时间了,平常相处得挺好的,没关系吧,就忍耐他/她这一下!”, 用这样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不适,欺骗自己的感受。 而这些行为,其实都与“边界感”有关。 Nina Brown(1998)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与学者,认为界限是一个人设定的心理、情感与行为的限制,用来保护自己免于他人侵犯、控制或利用。为此,她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