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lyn Ch'ng Meen Yie
Jesslyn is a Bachelor of Psychology (Hons) Graduate from HELP University. Passionate in 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she is currently working as an intern at MY Psychology before she embarks on her journey in the Clinical Psychology field.
    中文文章

    我有暴食症或者贪食症吗?

    你的身边是否有常常暴饮暴食的朋友或者家人呢?或者你也有这个习惯呢? 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食用大量的甜品或者其他的食物,让自己发泄,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习惯。一有压力就暴饮暴食,同时又发现自己停不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有强烈的罪恶感。每当有这些困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猜想他们是否患上了暴食症或者贪食症。 那究竟怎样才算得上是患上暴食症或贪食症呢?暴食症和贪食症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以下带你了解。 怎么分辨厌食贪食症(Bulimia Nervosa)和暴食症(Binge Eating)? 体重偏向正常或超重范围 我们可以使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 BMI)的方式计算我们的体重是否符合标准。BMI的计算方式是(你的体重)/(你的身高)2,而正常的BMI处于18.5 – 24.9之间(小于18.5的为过轻,大于24.9的为超重)。 贪食症和暴食症病患的体重通常处于正常范围内,或者超重。所以比起厌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比较难从身材和体型上判断。因此,不是所有进食障碍患者都可以从外表、体型判断,还是得经过专业人士的专业诊断后才能确认。 行为特征 贪食症:控制不了自己的食量,使用不同的补偿行为让自己瘦下来。 贪食症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吸取大量的食物。但因为在暴饮暴食后产生愧疚、害怕和后悔的心理,他们会使用迫使自己使用补偿行为(compensatory behaviour) 如:自我引吐,滥用泻药,过度运动/锻炼来消除这些“愧疚感”。比起厌食症患者,贪食症患者还是会进食(暴饮暴食),因此他们的体重通常都会在正常范围内甚至是超重。 暴食症患者:控制不了自己的食量,没有补偿行为。 与贪食症患者相同,暴食症患者也会在短时间内摄取大量的食品,且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进食的分量。他们有可能在餐厅暴食了,也会在家里继续暴食。通常暴食症患者会大量进食至身体明显感觉不适,或感觉过于饱后才会停止。 在暴食的时候,他们的进食速度也会比平时快。这些行为都可能对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因此暴食症患者会在没有人看得见的地方秘密进食,避免他人使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
    中文文章

    我最近没有胃口,我是否患上了厌食症了呢?

    你是否有听过身边的人问道: “我最近没有胃口,我是否患上了厌食症了呢?” ? 从心理健康的层面上来说,关乎到进食方面的行为和情绪困扰,我们普遍上会称为: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而在进食障碍方面,普遍上分成3种,分别是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贪食症(Bulimia Nervosa)和暴食症(Binge Eating)。 今天先带大家理解厌食症 – Anorexia Nervosa。 厌食症不是没有胃口而已? 厌食症并不是没有食欲那么简单,它往往伴随的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由于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很多厌食症病患也都患有心脏并发症或其他的器官衰竭的问题,和无月经(amenorrhea)的困扰。同时,许多厌食症患者长期活在“罪恶感”里,认为自己吃了太多的食物而面对更多情绪上的困扰。所以,很多时候,厌食症患者,也会同时患上抑郁症(Depression)或者是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 厌食症能看得出来吗? 体重 我们常常使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 BMI)的方式计算我们的体重是否符合标准。BMI的计算方式是(你的体重)/(你的身高)2,而正常的BMI处于18.5 – ...
    中文文章

    预约心理治疗前需注意的几个事项

    “预约心理治疗需要准备什么文件吗?” “我的状况是否可以被“治愈”?” 你是否有想要向临床心理师预约心理治疗的想法,却不知道应该从何下手? 心理治疗听起来好像很可怕,但它其实就类似你生病的时候去见医生拿药;同样的,如果你有心理上的困扰,也可以去见心理科进行心理咨询。当然,见心理师也不一定是因为你有心理健康上的困扰,就像我们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健康检查,我们也可以预约心理师,时不时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 以下带你了解预约心理治疗之前可以先理解的几个事项。 我需要准备什么资料或者信函吗? 如果你寻找的是私人机构(私人医院,私人心理咨商中心)或非盈利机构(NGO),通常是不需要准备任何的信件或资料的。你只需要放轻松,带着坦诚、积极和学习的心态来做心理咨询,因为它将是心理师与你一起建立的学习过程。 点击这里阅读私人医院、政府医院、私人心理咨商中心和私人精神健康深诊所的区别。 基本资料都需要填写什么? 每个中心或诊所需要填写的基本资料会有所不同,但是通常一定会要求你填写你的姓名、年龄、住家地址,和简单的叙述你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是紧急联系人的号码,这是为了让心理师在紧急状态下(个案有自伤或伤害他人的倾向)能够紧急联络这位紧急联络人以进行协助。除了紧急的状况,心理师是不会随意在得到个案的允许之前联络紧急联系人,所以个案与其紧急联络人的隐私权绝对保密。 我一定要事先通知我为什么要来心理咨询吗? 有些个案可能在做预约或者填写报名表格的时候觉得不方便向负责人透露自己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而这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这属于个案的隐私。如果你觉得在预约的时候不太方便透露太多的详情,也许你能够只透露概括的情况(例:抑郁、焦虑、感情问题等等),让负责人确认你的情况是否在我们的心理师的专业范围能力之内。负责人将会为你预约,也方便为你匹配适合的心理师。如果负责人发现你的困扰不在心理师的专业范围内,负责人也可以尽所能为你转介到可以为你服务的中心或诊所。 通常一次心理咨询会进行多久呢? 不一样的中心的心理咨询长短有所不同,而MY心理学的第一次咨询为时90分钟,而第二次开始的预约通常为时60分钟,除非心理师(或个案)要求延长预约时间至90分钟或更多。 可以了解第一次心理咨询的过程吗? 同样的,第一次的心理咨询过程可能会因不同的中心或诊所有所不同。这里可以分享MY心理学的咨询过程。在第一个90分钟的预约时段,我们的临床心理师会为个案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和咨询的服务。透过面谈,心理师会透过访问,行为观察和评估工具来了解个案的困扰和近况,然后在预约时段的尾端和个案讨论他们的评估结果(和诊断),和讨论个案治疗的方向。如果时间允许,也会和个案分享一些调整情绪和想法的简单方法。 在第一次预约的时候,心理师也许会分开见父母(或监护人)和个案,以便了解个案整体的状况。但是,整体的过程会因不同的个案而异。 见心理师有年龄限制吗? 不同的中心或诊所可能会有一定的年龄限制(有些只接收成人个案,有些则只接收小孩或青少年个案,有些则是小孩到乐龄人士都在其专业范围之内),因此有些中心或诊所会在预约的时候要求你报上年龄。 其二,年龄小于18岁的个案,在进行心理咨询之前需要得到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同意。因此在签同意书的时候,小于18岁的个案的同意书需由父母或者监护人代签,而大于18岁的个案则能够自行签同意书,方能开始心理咨询。 线上心理咨询?面对面心理咨询? 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还有因为疫情期间的 MCO),越来越多中心或诊所开始提供线上心理咨询了。根据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线上视频心理治疗在治疗心理疾病如“忧郁症”,“焦虑症”等都是可行的治疗方式,适用于大众人群,能为个案带来和面谈心理和治疗相似的临床效果,也得到了个案很好的满意回馈(可以点击这里了解更多)。当然,如果你选了线上(或面对面)咨询但是过后想要换成面对面(或线上)咨询是可以被安排的,但是一定要事先和心理师沟通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