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我不是要做世界上最漂亮、最成功、最伟大的人,我只想要做自己最好的版本。”

我发现我最近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个人的时间线都不同。”每次听到哪个中学同学结婚了,都会先惊讶,然后缓缓地感慨,“每个人的时间线都不同。”还是听到哪个朋友已经成功月入过万,都会一脸羡慕,然后安慰自己,“每个人的时间线都不同。” 人性其中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 #爱比较。比脸蛋,比身材,比成绩,比薪水,比谁的车比较豪华,谁的手机比较新款,有时甚至连结婚生子的课题都能拿来比较。 比较赢了,就有无比的愉悦感和优越感,甚至也满足了虚荣心;比较输了呢?沮丧、自卑、不服、妒忌,甚至抑郁得痛不欲生。 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话耳熟能详。但 #人真的能不比较吗?假如人不比较,这个社会恐怕就会失去秩序了。因为人类天生就是社会性动物,通过与他人比较和模仿,来获取线索和信息,以便能正确并恰当地做出反应。 比如说,你去到陌生的洗手间想要洗手,可是东按西按水就是不出来,后来有一个人出现在你身旁,自然地把双手放在水龙头下面,水就自动出来。通过【比较】你的行为和他的行为,你自然也会把你的双手放在水龙头下面,而不是再东按西按了。 无可否认,比较的确有它的用处与好处。我记得有位朋友曾经告诉我:”有比较是好的,那是良性竞争,这样你才有动力前进!”能这样想的确是挺正面的,然而这不禁也让我深思了。 假如他赢了别人那又如何?外面比你漂亮比你聪明比你有实力的人一萝萝,赢了就真的是很厉害吗?假如他努力了又努力,却还是输给了别人,那是不是真的说明自己一文不值?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破梯效应」(Broken Ladder)?心理学者发现,社会阶梯爬得越高的人,自我评价越低;反之,社会阶梯越低的人,自我评价却越高。这是因为爬得越高的人,容易和更多比自己好的人作比较,看到自己更多的不足,从而自我贬低而造成心理负担。 与人攀比,无论于高于低,无论结局输赢,自身价值都是建立在别人身上,这很容易让人陷入无底洞,而渐渐迷失了自己。 于是,我都会提醒自己,#不要盲目地作比较。即使真的要比,那也是和你自己比。每当人生到达某些阶段时,我都会习惯审视自己和做一些人生小总结。这过程中我都会问自己:“现在的我和一年前的自己有什么不一样吗?”“现在的我又和未来想成为的样子有更靠近一步吗?”“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假如比较出来是褒义的,代表我进步了,变得更好了,我会给自己鼓掌,再继续加油;假如是贬义的,那也没关系,至少我尝试了,我会给自己拥抱,再继续努力。无论是褒是贬,我都是不争不抢地在走我自己的路,不急不徐地去我想去的地方。 我告诉自己:“我不是要做世界上最漂亮、最成功、最伟大的人,我只想要做自己最好的版本。”我不需要辛苦地和别人比较,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不必迎合,也不必讨好,一切坦然自若。 可能这就是【每个人的时间线都不同】背后的意思吧~毕竟,“走得快有走得快的孤独和明朗,走得慢有走得慢的拥挤和自在。”我们无需羡慕别人,别人也无法拥有我们的人生。 假如现在有人问我:“你这个岁数了还要去读书啊?人家都结婚了咯”我会回答:“三十岁不一定要披上婚纱,我的三十岁也可以戴着四方帽,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分享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文章吧~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有人依然单身,同时也有人已婚。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时机行动。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一切都准时。”(原文:“You Are Very Much ...
中文文章

我花了这么长时间才领悟到,生活不只是要努力,也要懂得舍弃不必要的挣扎。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呢,不是知足常乐吗?”那时候的我回答不了,所以还是继续埋头苦读,考试的恐惧感抹杀了想要知足常乐的心。 后来入世未深的我在书籍中阅读到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的思想主张“为人处世要把握一个适度的限度,让事物达到一个平衡点”。我读了似懂非懂,却对这个概念挥之不去。 我开始悄悄观察生活中的大小事务,从生活的小习惯到生活方式到待人处事,其实都与“中庸”扯不开关系。 打个很生活化的例子,吃得太饱会肠胃不适,吃得太少则营养不足;睡得太多越睡越累,睡得太少则精神不足,那是不是吃得刚刚好和睡得刚刚好是最好的呢? 同样的,紧凑的生活步伐让人容易精神紧绷,悠哉的生活节奏却让人毫无生产力,那不急不徐的生活步调是不是刚刚好呢?凡事力求完美则费时费神,而毫无要求却少了品质和水准,那会不会稍有残缺也可以很美? 渐渐的,我意识到所谓的“刚刚好”其实就是平衡点,因为世间万物都具有两面性。阴和阳,黑和白,快和慢,重和轻,分和合,好和坏等等,之间都有一个平衡点。然而许多事物往往很容易就失去了这个平衡点。每当失去这个平衡点时,人就变得不快乐了。 就好比小时候的我只管努力读书,因为家里人的攀比,不想被瞧不起,骨子里倔强的我比别人努力啃书,读到夜深人静也在所不惜,只为了考取好成绩,只为了证明自己。 每次为了考试而埋头苦读时,面对排山倒海的压力,有好几刻都萌起了放弃的念头。一边问自己读到那么辛苦干嘛,一边劝自己再累都要坚持下去。就在我累了想要休息的时候,脑海里就会出现“知足常乐”的一把声音,似乎在告诉我“是时候停下来了”。而我总是无视这把声音,继续熬夜读书。 假如当时的我,选择聆听那把声音,懂得找个平衡点,我会不会拥有更多小学生的欢乐呢?我的童年回忆里会不会有更多趣事呢?而不会只有读书,还有被人看轻的不屑。 既然回不去了,我只能告诉现在的自己,和提醒未来的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懂得拿捏平衡点,因为得到些什么的同时,也会失去些什么。这世界就是这么的相对和矛盾,就好像自由的灵魂,也是用高度自律换取得来的。 有人说,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生命的平衡状态。有工作也有休息,有爱情也有自己,有财富也有健康。对于小编而言,这或许是圆满的人生了,而即使再多么圆满,生命也没有绝对的平衡点,它永远存在着灰色地带。 中庸,只是小编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的小课题之一。它教会了我在人生努力之后,明白了需要顺应规律,这也是对人生的一种释然啊。很开心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以释迦摩呢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别贪心,你不可能全部拥有。也别沮丧,你不可能一无所有。”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Joey, MY心理学的实习生,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不要一味地追求幸福,而忘了好好享受当下的喜悦。”

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很情绪化呢?时而愤怒悲伤、时而开心满足、时而莫名地有空虚感。但是你知道吗,在这么多情绪当中,【喜悦 /Joy 】是人们最常感受到的情绪之一。 很讶异吧?为了一日三餐,我们每天都要工作处理烦人的事务;为了好成绩,我们每天都要读书考试压力那么大;为了最在乎的人,我们有时还为了他们的举止而伤心难过。 那为什么【喜悦】会是我们最常感受到的情绪呢?首先,我们先来解说【喜悦】的意思。学者把【喜悦】定义为一种精力充沛,有力量,自信的感觉。换句话说,喜悦就是一种强烈且短暂的积极情绪,会让你有一种想要跳跃起来的冲动! 我们一般都会通用【喜悦】和【幸福】这两个词,但其实它们是有差别的。简单来说,喜悦是一种短暂、当下的快乐,而幸福则是随时间推移而留存的快乐。前者就像烟花一刹那地盛开,后者则是细水长流地存在着。 在近二十多年里,【幸福】课题的研究其实越来越普遍化了,很多心理学家都会教大家如何提升幸福、如何追求幸福感等等。然而,对于【喜悦】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是因为太短暂而不值得探讨吗?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发掘这短暂的快乐呢? 【喜悦】,其实无处不在,它甚至就在我们的四周围罢了。 每当看到五颜六色的气球、色彩缤纷的甜甜圈、下雨后的彩虹、春天的樱花,或是午后的日落,你的嘴角是否会不自觉地上扬呢? 美国一名设计师 Ingrid Fetell Lee 解释到,凡是色彩鲜艳、圆型、对称形状的东西,或是富足 (abundance)、重叠 (multiplicity)、轻盈的感觉,都能带来喜悦感。就好像一张五彩纸屑 (confetti) 飘过时你不会有感觉,但假如是一把五彩纸屑洒下来时,你就会兴奋得像小孩子了~ 原来,站在进化论的角度,颜色象征着生命力,代表一种能量。而进化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繁殖,所以稀缺是危险的,富足则意味着生存;比起尖角的物体,圆形的物体也更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因此,在潜意识里,颜色丰富、富足和圆形的东西都能带给我们能量和安全感,进阶变成一种喜悦。 是啊,是我们丰富多彩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我们源源不绝的快乐。因此,【喜悦】是我们最常体验到的感觉之一也不意外。 很遗憾的是,在当今的社会里,喜悦这个课题似乎不这么被大家重视,人们对于【喜悦】这个词也都抱有一些偏见。 一直表现得很开心的人,往往都会被标签为幼稚、不严肃、女性化或自我放纵。仿佛在大人的世界里,喜悦是应该被约束的,是不可以轻易表露出来的。 殊不知,【喜悦】是产生幸福感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也就是说越常感受到喜悦的人,就越幸福。 ...
中文文章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多么真实却又残忍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童年,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无法选择出生在怎样的家庭。 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是一张白纸。幸运的人出生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于是白纸上画满灿烂的彩虹,过着充满爱与欢乐的童年;不幸的人出生在复杂破裂的家庭,于是白纸上乌云密布,过着不快乐与痛苦的的童年。 【童年不良经历的巨大影响】其实,童年不良经历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的现象很普遍。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在 17,500 位的参与者中,就有高达 67% 的人有经历过童年不良经历。这包括家暴、情感虐待、性虐待、被忽视、父母离异等等。 此研究也发现童年不良经历,不仅会阻碍小孩的脑部发育,他们患上肺病和肝病的风险也高出很多。此外,与没有童年不良经历的人相比,有童年不良经历的人患上抑郁症的机率高出 4.5 倍,而自杀的机率更是高达 12 倍! 童年不良经历如此普遍,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又有一定的危害,这些对于一个弱小的孩子而言,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一件事情。可见不良的童年遭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极其深远。这也是我们常说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小孩的成长极为重要的原因。 【你和最亲的人的互动决定了你和别人怎样互动】原生家庭的基点在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早在婴儿一出生时,与妈妈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 (emotional bond),就开始慢慢影响着婴儿的性格了。它除了会影响婴儿成人后如何去理解他人,也会影响他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根据依附理论 (Attachment ...
中文文章

内向的你,并不是孤僻,你只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充电方式罢了。

也许你会发现到,很多时候你喜欢待在安静的环境里,一个人静静地做着喜欢的事情,画画、看书还是跑步之类的。喜欢沉醉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甚至很享受独处的时光。 这其实就是内向型人格充电的方式。他们倾向于呆在自己的房间或去没人的地方,不受外界的干扰,从平静中慢慢修复能量。 因此,内向型人格常常被标签为“孤僻”或者“Antisocial”,他们常被认为不合群,独来独往,甚至有些异于常人。 其实这些都是社会对内向型人格的一种误解。内向的人其实也很享受社交的,只是社交方式的不同。 与其参加大型派对,他们更享受小型聚餐;与其与陌生人交谈,他们更乐于与三四个好友畅聊心事;与其漫无目的地聊天,他们更喜欢谈人生目标或内心想法这些有深度和有意义的话题。 所以内向者并不是不爱社交,只是他们比较舒服于小圈子的社交或与熟悉的人交谈,而有意义的话题也比较容易让他们感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社交电池”也比较快耗尽。因此社交后,他们比较容易觉得累,所以需要一些空间和时间,来沉淀自己和充一充电。充满电后,他们又可以一往既常地社交啦~ 根据统计,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三个人是属于内向的族群。然而,现今的社会都会以外向型人格的特点为基准,外向型人格甚至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的。比如说:在校园里最外向活泼的通常都是最受欢迎的人物;能在台上泰然自若地演讲的都是模范学生;能在上司面前临时发表意见的都是好员工;人脉广阔也被视为成功的条件之一。 难道内向型人格就一无是处,注定过个不起眼的人生吗?内向型人格固然有它的有限之处,但是其实也有它的强项和优点的。 就如Susan Cain 在她的书里“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所提到的,内向者拥有两大强项,那就是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聆听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内向者在大多数的场合里,都是扮演着聆听者的角色。因为他们习惯边聆听他人,边仔细观察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许他们不是全场的焦点,但是聊天时的认真聆听,都是在表达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正如作家余光中先生所言:“善言,能赢得观众;善听,才能赢得朋友”。可见聆听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谈话技巧,也是社交不可缺的一部分啊。 内向型人格的优势也包括:富有同理心,有耐心,及平和的心态。一些名人和成功人士也都拥有这些特征,比如说:印度国父 – Mahatma Gandhi面子书的创办人 – 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