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ew Jia Yi
Jia Yi is a psychology graduate from the Bachelor of Psychology at HELP University. Previously, she worked as an intern in MY Psychology.
    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看了医生却没有心脏病?!一起认识恐慌发作 (Panic Attack)
    中文文章

    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看了医生却没有心脏病?!一起认识焦虑症:恐慌症 (Panic Disorder)

    原本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之间,强烈的恐慌情绪来袭,心跳加速、胸口闷热、手脚发抖、感觉快要死了。经历了胸口疼痛和喘不过气的瞬间,许多人去医院检查,后来却发现自己并不是心脏病发作。那究竟这是什么现象呢? 其实,你所经历的,很大可能是恐慌发作 (panic attack)。 恐慌发作,通常指的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慌情绪,生理反应伴随着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汗、手脚麻痹等症状,同时患者会感受濒死感。恐慌发作通常会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并维持约为半小时。 适当的恐慌情绪是正常的,但过度焦虑导致恐慌发作是一个危险讯号。即使在舒服的环境下,即使在没有收到任何刺激物质下,恐慌症患者会突如其来的对于未来感到不安,时时刻刻担心着身边发生的事情,例如担心着考试不及格,达不到公司业绩等。患者会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和恐慌情绪,觉得自己要失控、快疯掉了。同时,恐慌发作后导致患者身心疲惫,患者却无法预测下一次的恐慌发作,于是再次处于紧绷的状态。 被认为“心脏病”的焦虑症状? 由于恐慌发作时会有胸口闷、呼吸困难导致窒息感的现象,强烈的死亡威胁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的确,恐慌发作和心脏病发作在一些生理反应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心跳加快”的症状普遍上只发生在恐慌发作,少出现于心脏病发作。 (需要注意:当你经历了强烈的生理反应,请先到附近的诊所或医院寻求帮助,若诊断并非于生理疾病,则可向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咨询。) 恐慌发作的症状 常见的生理症状和心理症状包括了: 心悸、心跳加速 出汗 发抖、颤栗 呼吸急促、窒息感 喉咙哽塞感 胸口疼痛、胸口闷 恶心、作呕、腹部不适 感到晕眩、脑袋昏沉或昏厥 冷战或发热的感觉 感到异常 Paresthesias,例如麻木或刺痛感 失去现实感 ...
    想要自杀的人其实都不想死,而是结束痛苦?
    中文文章

    想要自杀的人其实都不想死,而是想要结束痛苦?

    “ 想要自杀的人想要结束的是生命?” “想要自杀的人其实想要结束的是痛苦,而不是生命?”。面对关于自杀的种种说法,不能否认的是这个课题在我们的周遭处处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全世界每年有大约800 000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人选择通过自杀来结束生命。自杀率也逐年在提升,成为了大众关注的问题。面对种种迷思,我们写了这篇文章,邀请你和我们一起认识关于生命的这个重要课题。 想自杀的人都有心理/精神疾病? 每个人都存在着自杀的风险,不分性别、年龄和种族,尤其16岁至24岁的青少年和65岁以上的人士属于高风险人群。与自杀倾向相关的因素有很多,而 忧郁症只是其中之一。 危机,压力事件, 冲动,过去的自杀尝试行为 当一个人处于危机或面对压力事件时(例如经济问题、关系破裂、家庭暴力、吸毒、灾难、疾病等),高压的情况下会使得他应对压力的能力下降,而有机会引起自杀倾向。 当然也许要考量其他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冲动性(impulsivity), 无助感 (helplessness)、绝望 (hopelessness) 与 孤立感 (alone) 都与自杀行为也有密切的关系。若个人在过去曾经有自杀尝试 (suicidal attempt)的经验,也会提高该者的自杀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和自杀行为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媒体对于自杀行为带来感性报道(包括运用渲染夸大之词,详细报道自杀行为),也会有机会诱发其他的自杀模仿行为(imitation)。因此媒体工作者在这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议客观报道和提供求助机构讯息。 由于自杀的念头与许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个人的心理疾病方面需由专业人士的诊断,不可妄自猜测。 说要自杀的人只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是不会尝试自杀的? 当人们在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难以忍受和无可逃避的疼痛时,自杀成了唯一结束痛苦的管道。很多人对于自杀有误解,认为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会对于他们的自杀想法保密。由于对于生存的本能,其实许多有自杀倾向的人通常会发出一些求助讯号。 他们多数并不是要哗众取宠,而是希望有人能接受到他们所发出的求助讯息,希望通过声称自杀来试探身边的人的反应,以及是否能够从身边得到帮助。同时,他们也希望能把自己难以忍受的强烈情绪痛苦传达出去。 ...
    自残后,我的痛苦终于可以结束了吗?
    中文文章

    自残后,我的痛苦终于可以结束了吗?

    自残,指的是刻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除了常见的利用利器割伤皮肤(70%-90%),自残的方式还包括了撞头、抓伤皮肤、殴打身体、烫伤皮肤、拉扯头发、滥用药物等。自残的行为可能会以多种方式同时出现,也会引发很多人的思考。我们都怕痛,是什么让我们会伤害自己?自残后,我的痛苦终于可以结束了吗? 只有成年人会自残? 根据美国精神健康协会(Mental Health America, MHA)的研究报告,在美国内至少有4%的成年人和15%的青少年在情绪危机时有自残的行为,而大学生自残现象的比例大约是17%至35%。此外,另一个研究发现,亚洲女性相比于欧洲女性,存在更高的自残风险;而亚洲男性比欧洲男性有较低的自残风险 (Bhui, McKenzie, & Rasul, 2007)。自残的现象在不同的人群,都有机会发生,可以说的是自残的风险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但由于大众对于自残的不了解,因此错过了自残者的一切求助讯号。 自残迷思:自残者不是受虐狂? 只有女性或青少年有自残倾向?研究发现男自残者有30-40%是男性。虽然自残现象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但各个年龄层都存在自残风险。 自残者都患有精神疾病?研究发现,至少一半有自残倾向的人并没有任何精神障碍,他们只是利用自残行为作为应对压力和情绪困扰的机制。 自残者是受虐狂,并享受这痛苦?不对,大多数的自残者都依然感受到身体的疼痛,借利用身体的疼痛产生的刺激,来摆脱对于人生的麻木。 自残的行为可以说停就停?部分是正确的,但对于另一部分的自残者,他们可能对于自残行为上瘾,就像依赖药物和毒品的心态一样。研究发现自我伤害会在大脑中释放内啡肽(endorphins),而这样会提升有自残行为的人对此行为上瘾。 自残者会危害其他人?自残行为通常会在隐秘的地方进行,而有自残倾向的人习惯于讲自身的压力和情绪困扰向自己宣泄而非向外。 自残是未完成的自杀?自残与自杀的区别 自杀的人大多数的目的不是为了死,而是要消除那些无法忍受的痛苦。当他们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陷入了绝望感和无助感,他们觉得活着没意义,唯有选择自杀来从精神痛苦中解脱。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他们通常会有计划性来安排自己的死亡,好让自己能结束生病,摆脱痛苦。 然而,虽然有自残倾向和自杀倾向的人的心理都极其痛苦,但是,大多数有自残倾向的人都没有自杀的念头。对于自残者,他们只想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借住自残带给身体上的痛苦来舒缓他们心里的痛苦,来转移他们对于情绪困扰的注意力。有自残行为的人,通常会在情绪危机中,冲动性地做出自残的行为,是为了能让自己摆脱与当下的精神痛苦。 然而,随着自残的频率越高,自杀的风险也会相对提高。自残之所以需要被注意,因为严重且长期的自残情况下,自残者不仅会伤害身体,他们也可能自残成瘾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产生的伤害超出预期,导致致死的后果。 自残真的可以舒缓精神痛苦? 有自残倾向的人,通常都有强烈且难以忍受的负面情绪(例如抑郁、愤怒、绝望等),而造成了心理痛苦和巨大压力。情绪问题的来源包括了人际问题(例如霸凌,与家人朋友关系出现隔阂等)和创伤(例如虐待,意外,周围亲友离世等)等。由于缺乏了应对情绪的经验和技巧,因此他们利用自残来帮助他们转移、发泄并且平复这些负面的情绪,利用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
    我“忧郁”代表我有忧郁症?
    中文文章

    我“忧郁”代表我有忧郁症?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顺心或挫折时,难免会有难过的时候。心情低落、沮丧、没有动力去完成事情,我们通常称这样的情绪为“忧郁”。可是经常伤感和持续忧郁就一定是忧郁症吗?如果我心情“忧郁”,就代表我有忧郁症?难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忧郁症? 心情忧郁并不等同于忧郁症? “心情忧郁” 跟 “忧郁症” 的差别是,忧郁是一种情绪,而忧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当我们在生活上遇上不顺心的事: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老板骂了,和伴侣/家人吵架等,我们会感到伤心和忧郁。但是过几个小时,或一两天我们会感到好一点,很快就雨过天晴。但是忧郁症不一样。忧郁症患者难以控制他们的情绪,在生活中很难开心起来,不会因为问题解决了而恢复正常的情绪,同时身心健康都会亮红灯。 忧郁症不只是心情低落?忧郁症患者中常见的症状。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难察觉到一个人的情绪忧郁,很自然地就自行判断他人是否患有忧郁症。(建议千万不要自我诊断,应寻求临床心理师或精神科医生以获得专业诊断)。 但是,忧郁症不单单只是情绪上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还包括了生理,行为和认知方面的症状。以下为忧郁症患者中常见的症状: 低落的情绪,空虚和无力感 在情绪方面,患者几乎每天持续地处于低落的情绪,感到空虚以及无力感。有些孩童可能会表现出烦躁的情绪。此外,患者长时间几乎对所有的活动丧失了兴趣,无法中以前享受的活动和爱好中感受到任何愉悦感。有些患者会因此不参与社交活动,甚至无力回复朋友信息。患者可能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有着强烈的罪恶感,认为自己给别人带来负担,把很多事情多怪罪在自己身上。有些患者在抑郁情绪下,经常反复出现死亡想法,有自杀的念头或企图自杀。 睡眠困扰,感到疲倦和食欲变化 通常情况下,生理症状相对容易发现。在未节食的情况下,患者会有明显的增加或降低食欲和体重上的变化(尤其一个月内体重增加或减少超过原体重的5%)。有些患者有失眠的现象,而有些则可能睡过多(嗜睡)。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容易感到疲倦,失去活力。 行为和思绪缓慢,或是坐立不安 在患者的行为方面,有的患者的行为与思考变得迟滞,动作缓慢,有的则坐立不安。这不仅只是患者的主观体验,同时也可以由他人观察所见。 无法集中精神,犹豫不决 在认知方面,患者也会遇到以下的困扰,包括思考能力减退,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做决定中犹豫不决。 忧郁症患者通常在几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有着以上所说的情绪、生理、行为和认知上的变化,而这些持续的症状导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作息和生活方面的功能 (functioning),从而造成痛苦。 及时求医 若发现持有这些症状长达1至2个礼拜,建议立即向临床心理师或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判断,得到需要的治疗。 忧郁症是因为心智脆弱? 大众常误解忧郁症患者是因为经历了一些负面的事情或者创伤才患有忧郁症。因为对于忧郁症患病因素不了解,很多人觉得忧郁症患者只是“想太多”、“心智脆弱”、“没有抗压性”或“只是演出来博同情”。而这些误解只会让患者雪上加霜,难以寻求帮助。 ...
    区分政府机构,私人机构以及非盈利组织
    中文文章

    “心理医生”哪里找?我该去政府医院、私人机构还是非盈利组织?

    当我们谈到心理疾病的时候,大家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 “心理医生”。其实,“心理医生”是一般大众的一个说法,并不是专业名词。在马来西亚,我们口中的“心理医生”,指的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包括注册辅导员,临床心理师和精神科医生。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临床心理师提供心理评估及心理治疗,精神科医生则主要提供药物治疗。如何选择适合我们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是依照我们自身的心理情况而定,可以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心理困扰需要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时,都不知道应该要从哪里开始求助。我们会感到困扰,应该要选择政府机构还是私人机构。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管道可以帮助我们呢? 我要去哪里寻求帮助? 马来西亚的心理健康服务有三种:政府机构、私人机构以及非盈利组织/学校机构。每个机构/组织都有各自的特点。以下会为大家介绍关于各个机构/组织的区别,包括它们的服务,收费以及基本程序。 政府医院有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大多数的马来西亚政府医院 (Goverment Hospital) 的心理健康部门是需要政府诊所 (Klinik Kesihatan) 或私人诊所医生的转介信 (referral letter)。安排预约后,大众一开始接触的会是精神科医生(以及精神科医生实习生),医生会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如有需要,会为个案的需要提供药物治疗,也会根据个案需要转介给临床心理师或注册辅导员(以及临床心理师及辅导员实习生)以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主要的政府医院是会有临床心理师及注册辅导员,这方面可能会因为区域不同而有差异。) 政府机构收费低,等候时间长 在马来西亚,政府医院的收费相对较低(根据情况而定)。在政府机构,通常等候名单较长,有些需要等待6至12个月才轮到门诊的次序。 在紧急的情况下,个案可以到政府医院的紧急部门 (emergency  department)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私人医院,私人心理咨商中心,私人精神健康诊所 在私人机构 ,一般分成三种:私人医院 ...
    到底谁才是 “心理医生”?辅导员、临床心理师,还是精神科医生?
    中文文章

    到底谁才是 “心理医生”?辅导员、临床心理师,还是精神科医生?

    到底谁才是 “心理医生”?辅导员、临床心理师,还是精神科医生?你是否突然间被很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你的日常生活,你不知道情绪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如何处理?你是否有一道过不去的坎,无论自己再努力也无法克服,又不知道应该向谁寻求帮助?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有自己的生活困扰和情绪问题。当我们自身无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来适应生活时,我们也许可以向相关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可是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找谁帮忙?到底大家指的 “心理医生”是:辅导员?临床心理师?精神科医生? 这篇文章主要会为你介绍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让大众更了解马来西亚的心理学领域,让大众可以掌握正确的资讯,得到专业的帮助。 到底谁是“心理医生”呢? 普遍上,大众对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人士都称之为 “心理医生”。但是,这些称呼都是大众普遍的称呼,并不是专业的名词。在马来西亚,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主要包括了辅导员(counsellor),临床心理师(clinical psychologist)和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一般情况下,大众在面对心理方面的问题时都不知道该找谁帮忙,接下来会为你解释“辅导员”、“临床心理师” 以及 “精神科医生” 的区别。 要如何成为辅导员,临床心理师或精神科医生? 要成为一个辅导员,至少要有辅导/咨商学士学位 (Eg: Bachelor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向马来西亚辅导与咨商师局(Lembaga Kaunselor Malaysia)申请执照,成为注册与认证辅导员。其专业学会为马来西亚国际辅导学会 (Persat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