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有委屈一定要和我说,要知道,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我跟你说,我最近超衰的…”“我跟你说,我原本今天心情很好的,可是…”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觉得以上的开场白很熟悉? 在写这篇文章前,突然心血来潮去聊天记录里搜索“我跟你说”这一个关键字,发现自己和朋友经常会在分享各自的遭遇前来上这一句。 这是因为,每每在日常中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当下的第一反应便是打开和朋友的聊天框向TA倾述。 还记得某一天在大学上课时,被老师点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你感觉到很压力很消极的时候,你会如何去应对这样的情绪?”当时脑海里便出现一幕幕和朋友述说的场景,所以也就如实回答,还补上一句:“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感觉自己抗压能力不好,总是麻烦别人。” 当下,老师便顺着这个回答带出当天的课堂内容,告诉我们不需要因此觉得自己是对是错,因为这都是我们每个人面临压力时所使用的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应对策略在这里指的是,当一个人面临挫折或者压力时,所用来处理焦虑或不愉快的情绪的努力。 而其中一种便是情绪中心策略(Emotion-focused Strategies),这类策略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通过寻求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也就是如开头所提到的和朋友倾述这一个方式,优先着重于处理我们的情绪反应。 不止朋友,社会支持也可以是来自于我们身边亲近的人,例如家人,同事等等的关心和支持。它也可以是来自与我们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是陌生人,就像国外很常见的各个团体所建立的互助会,把那些有着相似经历但却毫无关系的人聚集到一起。 说到社会支持,也想起了之前Gary曾经和我们实习生分享过,心理师会在咨询过程中留意个案所提到过的对象;可能是亲人,朋友,邻居等等的人。所以,当个案面临不安全的情况像是有轻生的念头时,心理师可以了解到哪些人是可以留住TA的人。 谈了那么多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究竟为什么我们需要拥有社会支持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压力或使我们焦虑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这起事件,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想法。也许是过去的经验,又或者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持有偏见,从而引起内心的恐慌。 这个时候,当有了他人支持的介入,旁人可以从他们观察到情况,提供给我们新的思考角度,让我们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事实的差异。 举个例子,之前报考自己想要的科系失意时,我曾一度的觉得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不配拿到有限的名额。当时朋友就告诉我:“如果你真的不够好,你就不会收到面试通知了啊”,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一下点醒了我。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我们往往会先自我反省,认为自己是导致结果发生的主因。然而,社会支持这时候的作用便是,把我们从我们的想法里拉出来,让我们能够客观的看待整件事情。同时也有效的缓解不愉快的情绪。 此外,社会支持能够让我们有一种被理解的心理感受。 尽管我们总是强调人是独立的个体,这里更多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世隔绝。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断的与他人产生联系,那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Need for ...
中文文章

“最重要的情绪管理,就是你要相信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不应该。”

一直以来,我们的身边都不缺乏否定的声音。举个例子,之前朋友曾经和我说过:“我是不是不应该一直抱怨,一直散播负能量给你。”就连我自己,也曾经一度的觉得:“我为什么就是有那么多不好的想法和情绪,是不是不应该这样?” 在大学选修心理学的时候,我学到的第一个理论就是以人为中心治疗(Person-Centered Therapy)。这个理论的其中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无条件正向看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它是我第一个接触到的有关心理治疗的知识点,也是我从那堂课以后开始察觉到这个概念对我们人的重要性。 理论中的无条件正向看重,指的是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对个案的陈述不带任何批判性的态度。他们不持反对或者赞成的立场,仅仅只是去接纳,认同,关怀个案本身,强调的是一种无条件的接受“你本来的样子”。 后来一想,这个核心概念其实就是我们从小就一直被灌输的【尊重】。它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不存在于性别,样貌,年龄,阶级,身份等差距的因素,以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各式各样存在的差异性。 允许任何想法的产生 我们都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里的独立指的不仅是我们的外在特征,更是强调了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不同的内在精神世界。 打从我们一出生开始,我们一路以来会遇到的人,成长的环境,经历的事情,都不可能有第二个人可以复制。就连亲生兄弟姐妹之间也无法做到一模一样。 因此,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就会造就我们的观念,例如我们所谓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我们对于不同的人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 既然我们每一个人是如此的不同,所拥有的想法也因人而异,尊重在这里的含义便是允许任何人任何想法的产生。我们都可以有不同的价值排序和人生选择。 以价值排序举个例子:如果被要求在父母,伴侣,孩子,和自己当中排序哪个对你来说最重要,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生养自己的父母最重要;有些人可能觉得陪伴自己最久的伴侣最重要。 然而,不同的价值排序并无对错之分,它仅仅代表一个人很主观的从他的生活经历当中,自认为对他来说最合理及最合适的一个价值排序。 对于人生选择,这里也可以举一些不同的例子。例如,小到我们选择穿的衣着,读的书,听的音乐,大到选择我们的职业,伴侣,房产等等。作为主导自己人生剧本的主角,我们都有绝对性的选择权。 譬如说,很多人都会对女性的穿着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把穿着和犯罪相联系,可是其实穿得多,穿得少,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是我们对于美有着不同的追求。 (这里也小小的和大家分享之前看到过的一篇报道:在比利时曾经举办过一场特殊的展览:《What Were You Wearing》,展示了受害者在被伤害当天的着装,最后发现穿着与引诱他人犯罪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打破了大家总认为的“你穿那么少就活该被侵犯”这样的偏见。) 除了想法,我们也需要允许不同情绪的出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抗拒某些情绪的出现,内在有深深的不接纳自己脆弱的机制。 ...
中文文章

“我女儿有和我说最近学习压力大,我有和她说不要想太多。”

“我有告诉过他不要想太多。” 在MY心理学实习的短短几个月里,我从不少的来电咨询者的口中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我女儿有和我说最近学习压力大,我有和她说不要想太多”;“我朋友有跟我说他最近很辛苦,我有叫他看开一点,不要想太多”。 每每听到这样的陈述,我都不禁在想:“真的只是他们想太多这样简单吗?”直到后来,我接触到这样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反刍思维(Rumination)。 反刍是源自于牛羊进食时的一个状态,他们总是会把吃到胃里的草返回到嘴里反复咀嚼。回到思维上,反刍指的就是一种重复性,被动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我们会不断地回想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并且把关注点都集中到有关自己的负面想法上。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理想目标与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 相信我们都有经历一些让我们产生激烈反应的创伤事件,例如成绩不及格,失恋,失业,亲人离世等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插曲。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抑郁的情绪里,也导致我们很容易不知觉的深陷在负面想法中。 举个例子,当我们遭遇手机被偷时,我们就会忍不住想:“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又或者是“如果我今天不去逛街,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了?”类似这样的想法萦绕在我们脑海里。 这些都可能是因为当下的结果与我们当初所设想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才会将注意力放在不幸的点上,反复思考可能的原因及后果。 其实,这种反刍思维也不无积极意义的。有研究显示,我们人可以在这样的思考方式里获取更多的信息。 例如,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评估目前与理想目标的差距,“下次我应该要更小心点”或是“下次我可以带个包把手机放进去”,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也避免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 然而,长期持续在这样的状态里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反刍思维是抑郁症的典型特征之一 其中,最常见的反刍思维的表现就是通过抑郁患者。每当他们处于抑郁时期时,脑袋里便会开始萦绕各种挥之不去的念头,促使他们深陷在消极情绪当中,为此也酿成一些悲剧的发生。就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停留在这样一个想法:“抑郁症就是想太多”或是“他就是想太多才会患上抑郁症”。 没错,我们的想法确实和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抑郁症患者发病时也确实会想到很多。 但是,就如刚刚和大家提到的思维反刍这个概念,它是属于一种被动的,重复性的思维;它是当我们陷入抑郁情绪时不知觉的沉浸在这些负面想法当中。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当我们陷入反刍思维状态时,大脑中负责产生新想法的区块就会被控制。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会一直沉浸在过去中,无法跳脱出这个框架,形成所谓的“恶性循环”。 所以,当我们经历负面事件后不断地反复去回想,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而同样的,也不要一直告诉抑郁症患者:“你不要想那么多,你要看开一点”,这句话就好像在告诉TA们“要不要”想是你可以控制的,而其实,反刍思维是被迫的,TA们也不想要去想那么多,可是就是无法控制住。 话语是一把双刃剑 言语可以是最有利的武器,也可以是最伤人的利剑。我们常常会下意识的去小瞧语言的力量,总觉得只是这么一句话,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
中文文章

“他的亲人过世了,他怎么都没有悲伤的样子?”

“他的亲人过世了,他怎么都没有悲伤的样子?”“你为什么那么冷血,亲人走了你都不难过吗?”“我什么都感觉不到,我是不是不太正常?” 相信我们都有经历过亲人离开我们的时刻。当面对亲人离世时,我们都自然而然的会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而最能够表达出悲伤的行为就是通过痛哭。 在传统的观念里,哭也往往会和孝顺画上等号,用来衡量之间的感情及对逝世者离去的不舍,也是属于一种正常的,应当出现的行为。 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哭不悲就显得有些异常。例如,之前我就有看到过有人说:“我为什么就是哭不出来,我是不是太铁石心肠了?” 理应会感觉到强烈的悲伤的时刻,可是却感觉不了任何情绪。就会让人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过于冷漠,或是不太正常。 可是,真的是因为TA们是个冷血或不正常的人吗? 其实,会有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我们使用了情感隔离(Isolation),其中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 这种防卫机制就是我们会把“事实”和“感觉”区分开来,通过隔离自己情感的方式,让我们犹如获得一种置身事外的解脱感,也有效避免焦虑,不安或是任何不愉快的产生。 逃离痛苦的情绪是人的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都会有下意识的举动让我们避免受伤害。举个例子,当我们触碰到滚烫的热锅时,我们会立即做出反应:把手抽离。 即使在不知道触碰到的是什么的时候,只要我们感觉到自己快要受到伤害,就会及时的做出反应。 也就是因为有这些本能的,不加任何思索的反应,才能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而不是任由痛苦持续进行。 同样的,这种本能的反应也体现在我们的情绪上。当我们面对一件会使我们情绪有重大波动的事时,我们会下意识的选择去屏蔽我们的感受。 我们有意的不跟自己的情感接触,让它慢慢变得麻木,到我们什么情绪也感觉不了。这样一来,我们就避免痛苦的情绪产生,也让我们自己内心能够好受一些,恢复心理的平衡。 此外,事情太突然的发生也会启动情感隔离这个防卫机制。 有些时候,一些重大事情的发生是毫无预警的。可能上一秒还在和我们说着话的人,下一秒却忽然毫无征兆的离开了。 因为事先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我们的大脑也没有一个过渡期让我们进行思考,导致事情发生时我们没有任何想法,脑海里也一片空白。 这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也已经失去平衡。因为事情突然的发生,加上已经超出我们心理承受能力,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来不及做出任何的反应。 所以,这就有可能导致我们出现不悲不喜的现象。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过于冷漠还是不正常,而是因为剧烈的痛苦或是事件发生的太突然,才让TA们下意识的隔离自己的感受,从痛苦的现实逃离出来,使得自己的情绪稳定。 然而,情感隔离是有两面性的。它虽然能够保护我们在遭受困难时的心理平衡,让我们利用理性去克制感性,不至于陷入崩溃。 但与其同时,如果我们长时间应用这个方式去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就会逐渐被漠视,从而影响到我们的个人生活及社会功能。我们开始对于情感的体验不那么敏感,慢慢的很难感受到任何其他的情绪,成为真正“冷血”的人。 不仅如此,当之后再遇到遇到类似性质的事件时,就会加剧我们的情绪反应。譬如说,当下一次再经历亲人离世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逃避,退缩,甚至是感受到加倍的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
中文文章

“我是你爸妈,你必须听我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很有自信,对自我的评价也很高,而有些人却处处觉得自己方方面面不如他人,经常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 譬如说,看到同学可以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从容淡定,当轮到自己时,心脏不自觉的加速甚至是开始结巴起来。 其实,这些都和我们的自尊(self-esteem)有关。 顾名思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指的是我们如何肯定,赞扬,以及对自我的评价。 高自尊的人往往会更加有自信,积极的信念,相信自己“我值得”。相反的,低自尊的人容易自我否定,敏感,对自己的表现持负面评价居多。 #自尊与家庭教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们的人格发展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父母扮演着我们启蒙导师的角色更是直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Baumrind,他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分别以控制(Demandingness) 及回应(Responsiveness)这两维度来进行划分。 ❶ 专制型 (Authoritarian) 专制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是高控制与低回应相结合。这类父母会树立一副威严的形象及设定一系列严厉的规则,要求孩子必须对自己言听计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爸虎妈”却极少给予他们鼓励和选择的权利。 例如,当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专制型父母通常会是:“我是你爸妈,你必须听我的”来回应,不倾听孩子的意见,也欠缺考虑孩子提这些要求的感受。 ❷ 权威型 (Authoritative) 权威型父母使用的则是高控制和高回应的教育方式。这类父母也会设定一些严格的规则标准,但不同的是,当孩子不能够认同或遵从时,父母会耐心的跟孩子沟通,回应孩子情感上的需求,也适时让孩子有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 例如,当孩子想要玩游戏时,权威型父母会是:“那我们只玩1小时好吗?玩太久了可能会对眼睛影响不好”来进行沟通,尊重孩子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可以理解父母控制自己行为的原因。 ❸ 宽容型 (Permissive) 宽容型父母是结合低控制和高回应的教育方式。这类父母不会对孩子有过多的限制,让他们自己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与其同时,还会力所能及的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照顾他们的感受。 ...
中文文章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

当我在准备MY心理学实习的第一篇文章时,脑海里曾出现过无数个主题,却又无数次被自己推翻。总觉得这个主题太过理论化,那个主题缺点话题性,这个我呈现不了,那个不是我想要的。 之后,Gary问了我:“其实你担心的是什么?”“我怕自己做不好,怕主题不够吸引人。”这是我给出的答案。 有没有觉得这句话有些熟悉?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不要做。”“万一我搞砸了怎么办?”“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完成的很好,我却不可以,我是不是还不够好?”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以上的想法,我们都落入了#完美主义的圈套里。会因为犯了一点小错就异常懊恼,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语就辗转难眠好几天。很多时候,即便我们知道“做到最好”这个结果几乎无法实现,却还是会不由自主的质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价值。 完美主义不是一种行为完美主义是一种思考自己的方式 有研究显示,完美主义与高标准高要求无关,它是我们对自我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完美主义者会希望所有事情都必须尽善尽美,一旦出现任何瑕疵时,我们就会擅长自我批评。 以我自身为例子,再一次期末考拿到成绩时,其他同学都为了自己得到高分而开心。可是当时我在内心想的是“差一点就能拿到XX分了,是不是我真的还不够好?” 有了这样的思考方式,完美主义者对压力会很敏感。 当我们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感觉到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烦躁或是愤怒等。这是因为事情渐渐脱离了我们的掌控,而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 因此,我们也会选择拖延或是放弃。在开始一件事情前,我们首先会为自己设定一个不合理的高要求,所以只要稍微碰到一些挫折,脑海里就会习惯性的出现自我否定。既然无法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最好”,我们就会选择逃避。 完美主义者对失败也会很恐惧 其实,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动机是源自于对失败的恐惧,我们害怕自己令人失望,或者是让他人看不起。因为有了这样的恐惧,才让我们对自己有了不实际的高要求,要求自己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经常会让我们将一些小事情看作是灾难。例如,在面对一些自己没把握同时又不能放弃的事情上时,我们的第一想法便会是“如果我搞砸或失败了怎么办?” 如此一来,这样便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里。例如焦虑,抑郁,或者是心脏加速,喘不过气,精神紧张,这些都是常有的情绪及生理反应。 所以,当我们被追求完美的想法困住时,该如何应对呢? ① 首先,告诉自己“先开始做”。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第一次做,在面对新事物时,做到面面俱到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与其一直暗中和自己较劲一定要做到如何如何,我会告诉自己:“先开始做”。 举个例子,当我在知道自己需要写这篇文章时,也曾想过一定要内容要足够精彩,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时,我就会提醒自己先暂时放下那些想法,先开始考虑我想分享的主题,里面的内容,如何扩展我的要点等等。 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可以先开始制定一个计划。例如,给自己安排每一天需要完成的事项。可以不需要太过于详细,但只要确保自己踏出第一步。 当我们在开始做的时候,其实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并且在遇到一些不足时,也能够一步步的去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