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我想在面临死亡时,能够好好的与这个世界的一切道别。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第一次面对生离死别的场面是在什么时候? 第一次直面生死的时候,是在面对与自己相处多年的狗去世了。当时第一次觉得死亡距离自己如此的靠近。当你看着它没有了呼吸,但还有温度时,才明白,原来这就是生命的结束。 随着年龄的增加,面对生离死别的场面也逐年增长。时不时会听见某个亲戚因为某某原因而离世,或某个同学突然离开了,而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影响,许多人在还来不及道别时,便匆匆的与这个世界告别。 但后来发现,我们害怕的或许不是死亡本身,更多的是死亡的不确定性,或死亡之后产生的影响。因为伴随死亡,带来的更多是恐惧,是悲伤,是焦虑,是惋惜。 1. 死亡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 比如你在使用高速公路上,时不时会看见被车子碾过的动物尸体,比如你经过车祸现场,余光瞄到了不幸离世的陌生人,再比如你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其实我们都在经历着死亡的发生。 但奇怪的是,我们是可以坦然的面对和接受这些死亡。因为它,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但面对爸爸妈妈的离开,或想到自己某一天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却没办法接受,因为,我们可能没办法想象没有爸爸妈妈的日子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突然的就失去了他们,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死亡会痛苦吗?我们有很多的不确定,让我们觉得惶恐和不安。 2. 那我们可以如何去面对? 在面对挚爱的离开时,允许自己产生的任何情绪。我们可以感到愤怒,我们可以感到悲伤,我们可以感到后悔我们可以感受一切面对死亡产生的情绪。然后,给自己一点时间,找到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倾诉你对挚爱离开的情绪,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在接纳我们的情绪,然后重新建立新的情感链接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笔记,把我们的思念写下来,或是帮助离去的挚爱好好的整理他们的物品。 3.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活下去最好的理由,恰好就是死亡我们常常会去学习要如何好好的生活,但好像忘了要去学习如何离别。当我们看到我们的身体一天一天的衰老,恰恰提醒了我们生命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去追寻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如果生命是无限的,对于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煎熬。 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好好的生活,那我们也能尝试如何好好的离去。比如,我们可以与我们的家人提前规划好自己离开之后的生活,降低对身边的人产生的影响。或是规划好一个清单,在无法预知自己会在何时何地离开时,尽可能去完成清单上面的事情。既然我们都会面对生命的结束,不如尝试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过仅有的生活。 就像余华说的”生的终止不过是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希望大家都能够尽情的生活,坦然的面对死亡。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芷滢, MY心理学的实习生,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心理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趣,它其实有点枯燥和乏味

“其实心理学到底是在学什么?” 🤔 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还真的是有点难倒我。因为心理学学习的层面非常广泛,真要说的话感觉三言两语根本讲不完,但为了能够解答抛来的疑惑,统一的回答就是”学习人的行为及心理活动“,当我用以上的方式回答时,却常常给人一种似答非答的感觉。 当然,心理学学的远远不止这个,为了更好的解释心理学到底在学些什么,之后我就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心理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吃火锅,汤底就是人的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始加入各类食材烹煮。而这些食材有,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统计学。。。而我们在吃火锅的时候会有几个自己偏爱的食材,会特别选择这些食材来吃,那套用在心理学专业里,有的人就选择继续往心理学某个感兴趣的领域去专研。 那在平日里的心理学课堂上,我们是会学习到不同流派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心理学技巧。但除了这些,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其实心理学到底还教会了我们什么? 1. 心理学教会我的不是算命,而是算数。 最常被各路好友问的问题之一就是,“你学心理学啊,是不是会帮人家算命的?“如果你是想知道你哪年哪月哪日会遇到什么事情,非常抱歉,心理学恐怕要让你失望了。那为什么大家都会产生这个误解呢?严格来说,在心理学的课程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习”统计学“。因为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式来对一个现象进行研究,这包括收集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通过从样本 (Sampling)中取得的数据(Data),来支持研究提出的假设(Hypothesis)和推断。比如,咖啡是否会对人的睡眠产生影响?员工薪水的高低是否能够预测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以大量研究结果做为依据,来为一个现象提供解释,以及从一个变量 (variable)和另一个变量的预测关系(predictive relationship)中,推测出未来的行为、心理倾向。所以误解了心理学家能够准确地说出人的行为/心理倾向,是因为我们会算命,其实我们只是会”算数“而已。 2. 心理学并没有教会我读心术,而是站在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对于读心术这个问题,我认为它是属于超能力的范畴,而能够拥有超能力的,或许是电视上的英雄们,而心理学教会我们的只是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技巧,来多方面的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运用同理心,及站在不同的视角来思考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学习读取你大脑的超能力,只是这些心理学技巧,能够让我们快速的了解一个人目前的情况和想法,帮他们说出他们心理想说的话而已。因为有些时候,我们根本不会去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情绪反应。心理学只是教会我们如何有技巧的去”捕捉“这些情绪和想法,我们不是会 “读”你的心,而是懂得如何去“倾听”你的心。 3. 心理学学的就是心理咨询 如果单单认为心理学就是学习心理咨询,那你很有可能会错过其它有趣的领域。因为你会接触到生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庭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五花八门的学科。如果是本科,你可能只会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心理咨询,而且只是入门级的。(有些学校只会列入选择性科目里)如果对心理咨询有兴趣,那读完本科是可以选者继续深造,就读临床心理治疗。而如果你同时对商业和心理学感兴趣,也有一个科系叫“商业心理学” (Business Psychology)可以选者就读。 心理学就像开头所说的,像火锅料理一样,能够很好的包容各种食材,却又不会让汤底失去了焦点。学习心理学不只是单单为了帮助别人,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旅程。如果你曾经学习过心理学,或还在修读心理学,欢迎你在下面一起留言分享,心理学还教会了你哪些事😀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芷滢, ...
中文文章

人生如戲,到底是我們在操控人生這個游戲,還是我們都被人生操控的玩家?

欢迎来到《现实的世界》,​一款根据现实世界而模拟的养成类游戏,​游戏里你将面临无数的选择,​小至午餐,大至工作、兴趣、爱好、人生走向,​当然也可能包括你床边的那一位,​每一次选择都有可能引领你步入人生不同的阶段,​请在 (空格) ​ 输入你的用户名字,​开启你的“花样人生”。​󠀠​用户名称:​(我)✨人生版本(一):​我中规中矩的完成了幼稚园至大学的学业,​显示屏根据我的性格和技能推荐了两种职业,​化妆师?老师?​下意识的我想要点化妆师,​理由?​因为我热爱化妆,​因为那是我的职业梦想,​因为我渴望,​因为我想要。​老师?​稳定的收入,​铁饭碗,​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总是燃烧自己对学生有无私的奉献,​但是,和我有什么关系?​于是,我毅然决然点了化妆师的格子,​显示屏却显示出,​你的家人觉得化妆师收入微薄,不稳定,面临生计问题,​认为你不务正业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家人好感度-20​请问你是否想要重新选择未来职业?​于是,​不知是稳定的工作,抑或是家人的意见又或是外界的眼光,​说服了我,​我重新选择了老师的格子,​恭喜你,家人好感度+30。​如愿成为老师后的我,​慢慢的变得郁闷、无力、沮丧、压力。。。​无限循环。​可能看到学生考取好成绩会有那么一丝满足感,​但总觉得空落落的,​少了什么,心情总是低落,​于是,带着这种失落,​我迎来了大结局,​过完了我朴实平凡的一生。​󠀠​✨人生版本(二):​因为有失落,​所以我开始了新一局的游戏,​同样在面临职业的选择时,​我还是热爱化妆,​显示屏还是显示出同样的情况,​但这次,我做出了改变,​我告诉自己,​我接受家人对这件事的不同看法,​但我也想尊重自己的想法,​选择不是死胡同,一条路通到底,​于是,我选择自主输入职业的按键,​彩妆产品销售员,​工作上,我无可避免地遇到很多打击和困难,​但因为能够为顾客推荐适合他们的彩妆, ​看到顾客开心的笑容,​我每一天都从中获得能量。​󠀠​相信大家心理一定会不屑,现实怎么可能因为你有失落就有第二次开始的机会,​现实确实没有,​但是你有一个选择改变的机会。​󠀠​在人生版本(一)里,​“我” 决定忽视自己的意愿,提升了家人的好感度,​表面上可能是因为家人的看法影响了我的人生,​但或许,​我可能在规避风险,​并赞同了家人提出的风险。​规避风险是人的第一反应​但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牺牲了能够为我带来价值感的东西。​比如, 成为彩妆产品销售员的我,​能够为顾客推荐适合的化妆品,​并看到顾客使用化妆品后带来的改变,​为我带来了价值感。​而成为老师的我,​在教导辅助学生,​只是为了有一份稳定的工资,​就算赚了很多钱,​学生拥有优异的表现,​但并没有让我觉得有价值,​反而让我陷入情绪的漩涡当中。​󠀠​第一步:那怎样才可以找到自我价值?​(#规避风险, 也规避掉了自我价值, 想要突破先找到让你产生价值感的事情)​或许可以问一问自己:​1️⃣ 在做这件事情时我是怎么看待我自己的?我的感受是什么?​2️⃣ 对我来说有意义吗?​3️⃣ 如果我没有做这件事,我会觉得怎么样?​󠀠​人生并不只是个单选题,​只提供A,B,C的选项,​而是个填空题,​填空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没有对与错。​我们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填入这个空格。​在人生版本(二)里,​“我”接纳家人的看法,也尊重自己的想法,​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并从中寻找平衡点。​热爱化妆,不一定单一的只能成为化妆师,​也可以寻找相近的或性质相同的职业。​我到彩妆产品公司上班,​在找到了能为自己带来价值感的前提下,​平衡了自己与外在的阻力,​虽然当初想成为一名化妆师,​但我在能保障我的生活之外,做着我认为对我有意义的东西。​󠀠​第二步:再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后,如何做出改变?​(#人生的走向,取决于你是否想做出改变,人生需要你发挥你的想象力)​1️⃣ 收集资料 ​ ​ ​ ​ ​ ➡上网搜索/询问旁人有相近/相同性质的工作领域,了解这个领域的需求是否跟自我的需求符合。​2️⃣ 寻找平衡点 ➡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列出阻碍自己的事情, 以及推动自己去干的事情并做出初步调整, 且能够在日后 ...
中文文章

当我因为外貌而开始焦虑,丑陋无比是我对自己唯一的评价

“魔镜啊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以上的这个台词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的熟悉吧,在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里,恶毒母后为了成为最漂亮的女人,而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白雪公主给除掉,以保住自己美貌的地位。 那在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个人因为极度在意自己的外在,也把自己活成了像白雪公主的母后一样? 如果有一个魔法可以让人立刻变漂亮帅气,你会心动吗? 而在这个世界并没有魔法,所以我们就用自己的方式来快速“实现”了这个魔法。比如整容技术,抽脂技术,断骨增高技术等。 无可否认,这个“魔法”确实能够为外貌存在着明显缺陷的人,带来更好的人生,甚至因为有了这些技术的存在,让他们受到了公平的待遇,以及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当我们过度依赖这些看似美好的”魔法“时,魔法的反噬会让我们丢失了自己。为了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不知不觉越陷越深。 至此之后,每一面镜子就像被施了魔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自己永远都不是最帅气漂亮的那一个。 “为什么我鼻子那么塌,应该要再高一点”“为什么腰还是那么粗,应该要更瘦一点”“为什么我哪里都是肉,不行我要再去抽脂”“为什么没有人爱我,一定是嫌弃我不够帅” 总是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够好看,但在外人看来并没有明显的瑕疵。不知觉的时刻注意着自己的仪表,头发是否凌乱,妆容是否完美。为了修正外形上的瑕疵,为此上瘾无法自拔,就算知道通过技术改变外形有巨大的风险,在自己变美变帅之前,一切都不值一提,而它,被称为躯体变形障碍症,或是我们所谓的”外貌焦虑“。 我们试着回忆一下,在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里,白雪公主母后的外貌有明显的瑕疵吗?以普罗大众的观点来看,母后有着端正的外貌,并没有任何缺陷。但母后却每一天重复同样的行为,想从魔镜的回答中,来认可自己的外貌。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认为自己的外貌身形存在着缺点,从一个热爱社交,变成了杜绝一切社交的人。变得不开心,变得焦虑,变得惶恐不安。只有消除瑕疵,才能由此获得安全感。 比童话世界更为残忍的是,在这个世界,以貌取人是存在的。甚至因为外貌身材,而饱受言语还有精神上的攻击。 这也助长了人们对外在的过度关注,或许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外貌的评价和自身的价值画上了等号。就像白雪公主的存在等同于否定了母后存在的价值。失去了美貌也就失去了全世界。 然而就像八三夭的歌一样,我们不需要每一个人都爱我们的一切,我们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产生改变,能让我们的价值产生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我既没有好看的皮囊,也没有有趣的灵魂,那你就没人喜欢了吗?还是连你自己也不喜欢自己。 千千万万种的外貌,只有完美无瑕才是标准吗?不是这样的,或者说不应该是这样的。 姣好的外在不过是锦上添花,我们不需要为此去批评任何人,感到优越或自卑。拥有独立的审美,独立的价值观时,我们才会发现,爬满皱纹的脸也挺好的,没有前凸后翘也挺好的,并不高大健硕也挺好的,这些都不影响我作为人的价值。 分享一段喜欢的话给大家:”你不一定要长成玫瑰,你乐意的话,你可以做茉莉,你可以做雏菊,你可以做向日葵,你可以做无名小花,你可以做千千万万种。” 希望千千万万种的大家,可以找到独自的帅气美丽,如果有人因为你展露了真实的自己,而嫌弃你,远离你,不害怕,也不是你的错,因为你已经开始在爱自己,接纳自己。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芷滢, MY心理学的实习生,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