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朝九晚五的電梯裡
雙手抱胸、心臟微緊——
為何面對主管一句肯定
你還是沒安全感?
下午三點,kopitiam 的椰糖香溢出門口。
你捧著熱騰騰的 teh tarik,
視線穿過玻璃,看見情侶低語:
「我沒事啦。」
卻漏不掉她握杯時的手心微汗。
你忽然想起自己——
在愛裡,常說「隨便」,卻偷偷難過。
也許,這份不安不是任性,
而是內在依戀模式在低聲呼喚。
成長過程裡,
我們學會用「乖」換取關愛,
用「退一步」避免衝突——
久而久之,
心像被貼上透明膠帶,
情緒被包裹,卻更想要被看見。
心理學說:
焦慮型依戀的人,在關係裡需要更多「確定」;
逃避型依戀的人,害怕貼得太近。
這不是缺點,
而是保護自己的一套老劇本。
可劇本久演,角色卻想自由呼吸。
轉念,也許只需一句允許:
「我值得被好好了解。」
當你願意張開地圖,
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若你想更溫柔地讀懂自己——
我們準備了一份線上心理評估,
像一面明亮的小鏡子,
讓你在安心的節奏裡
看見依戀模式、情緒輪廓,
也看見改寫劇本的可能。
點開連結,無需急著改變,
先認識自己,就已經在路上。
因為,懂你的人生,才走得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