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
”算了吧,没人了解我。“
这样的话,熟悉吗?
你有说过/想过,或听过吗?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掏心跟人分享感受和面对的问题,
但结果认为对方根本不了解自己,
或者是自以为非常了解你,
最后,你就不想聊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的源头,
就是有没有「同理心」。
同理心 (Empathy),
也被称为「共感」或「共情」,
指的是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不带任何评价地感受对方的感受。
同理心 (Empathy) VS 同情心 (Sympathy)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一样的吗?NO!
同理心是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
而同情心是 #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判断对方的感受。
举一个例子,朋友面对失恋的伤痛。
具有 #同情心 的回应是:
“真糟糕对吧?算了吧,不要想那么多,再找下一个就好了!”
而有 #同理心 的人会说:
“你一定感觉非常难受吧,如果是我,我也会非常难受。没关系,你想说什么我都在,我陪你一起度过。”
#如果做到有同理心呢?
也许我们能从“错误示范”开始探讨。
“I know how you feel.”
嗯,你真的确定你know吗?
首先,先 #用心聆听 对方的讲述,
尽心体会和了解对方的感受;
不要认为完全了解了并急着表达。
“我明白你说的,但我觉得你应该…。”
接受对方的观点,不要急着改正对方;
你不一定要认同,但你必须 #先同理。
其实,也许对方自己大概懂得如何处理;
需要的是倾诉和陪伴,不是解决方案。
所以不要居高临下地给太多建议和劝告,
在正确的时间点给予建议很重要;
建立了信任和舒服感,建议就会更容易被接受。
“这不算什么,我经历过比你更够力的。”
“我也经历过跟你一样的,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
先举一个例子,晚上睡觉时听见玻璃破的声音,
你马上会联想到的是什么?
有的人会想到进贼、猫跑进来了,
或者是家里有人吃宵夜打破了碗碟。
同一件事情,人的想法会不一样,
而这些不同的想法,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也许你和对方的经历相似,
会假设对方的感受和当时的自己一样,
因此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对方的感受,
并给予建议和解决方案。
但事实是,相似不等于完全一样,
而你和对方有的感受也会不同。
要有 #适当的自我披露;
相似的经历会使你更能体会对方的感受,
但不代表你能完全明白。
“不要想那么多,没那么糟糕。“
问题是,「不要想那么多」,
是说说而已就可以不想的吗?
处理情绪和感受的正确方式不是压抑,
而是 #勇敢面对和接受它们,
才能慢慢地真正得到解脱。
虽然你的确希望对方不要想那么多,
但这句话也许会让对方觉得你不重视。
所以,与其只说“不要想那么多”,
更重要的是 #陪伴和倾听,
#给时间对方接受和纾解情绪。
同理心真的很重要,
而同理心是可以练习和培养出来的。
人人都希望被明白,
所以也都应该学着明白他人。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 Kar Wei,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