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随口说说”,是他人的“一生疼痛”: 打不一定是疼,骂不一定是爱。

随口 (1)

前几天,我弄伤了我右脚的小指。很痛,真的很痛。

脚趾,尤其是脚的小指,撞到东西,比如墙角或是椅脚是很常发生的。撞到的那一瞬间,浑身无力,疼痛的感觉从身体的末端传达至身体的另一个末端—我们的大脑,只需零点多秒钟,比跑车的速度还快。然后一阵酥麻,从口中喊出:“啊啊啊啊~” 直到发泄完毕。

不过这次,在我撞到之后,就觉得很不对劲,因为这次的疼痛是比平常撞到的感觉还要尖锐,好像有一支针在我的脚趾端搅啊搅地。于是我拉下袜子,然后,噔噔噔,一片血海。

OK啦,没那么夸张,不过的确,我的小指甲松了,然后血围绕着指甲的边缘流出来。

洗了伤口后,便前往附近的诊所包扎(幸好不需要整个剪掉让它重新长过)。

故事的重点来了(真的很罗嗦)。在和身边的人分享之后,有人二话不说地,就直接回应:“哇!做么这样粗心的。”

一整天下来,其实已经很烦了,因为这个小意外变得有点烦躁,然后走路也变得一拐一拐的。所以不用说,当下听到这一句话时我真的很想喊:“你以为我要的啊!我就这样贱,故意找墙角来踢踢看,试试我脚趾的硬度?天知道为什么平时都没事,就这样刚好今天提脚时出了那么点力气?”

不过是一场意外,谁也不想发生。其实TA说得没错,是我粗心。但是你不需要提醒我啊。

讲到这里,想必会有人说:“你看你看,果然90后的全都是草莓族,禁不起骂,连开玩笑说说也不行,这样一点点就生气了。” 甚至在看到本文的标题手指就已经蠢蠢欲动,恨不得来说:“想当年,我的爸爸用水pipe打我,我哼一声都没哼。” 好像被殴打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一样。

其实我当时也不是很生气,或者很伤心有人打碎了我的玻璃心,纯粹只是一种很厌烦的感觉。但我从这里观察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所以也就引用了我的事件来铺陈。(绝对不是因为我记仇)

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何尝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件。累了一整天,回到家里只想好好的休息,但我们的家人或者心爱的另一半,一开口就是:“你看你,这样懒,我在家里累得喘不过气来,你连帮忙都没有,还坐在那里看电视。”

在听了这段话后,我们的心情会如何?

这里不是在责怪其中一方出口伤人而已,因为另一方如果没有控制好情绪,情况也是会失控的。要记得的是,沟通永远都是两个人(或以上)的活动,也因此,沟通或纠纷都是由所有参与者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止而影响的。

但如果我们从口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指责对方,都是针对对方的一个缺点(更何况这些是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共有的缺点),比如 “粗心”、“懒惰”、“暴躁”、“不专心” 等等,那我们怎能奢求对方的聆听呢?

正如打不一定是疼,骂也不定是爱。如果在骂完之后,对方真的生气了,难道我们的一句,“哎呀,我只是随口说说” 或 “骂一点就这样,你看你不是脾气很暴躁?我讲对了咯”,就能让对方吞下我们的苦口良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限度,跨过了,就一发不可收拾。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如果TA对你也这样,我们能忍受吗?

上个星期三,我们的直播里其实也有提到这个话题(如果还没看的,可以去看看,“恋爱心理学:亲密关系的四大杀手”)

婚姻(或任何和他人的关系)的其中一个杀手,就是“批评”。当我们在讨论东西时,或起争执时,如果每一句言论都是在批评对方的个性特征,那只会引起更多的争执,没完没了。

因为我们不对事,只对人。

任何的争执其实都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机会。因为这代表其中一方(或双方)想要矫正感情里某一件事情,比如不被公平地对待,或想要改善对方的习惯,等等。

但批评,只会惹怒对方,更何况于事无补,指出了对方的缺点,然后呢?没有解决方案也等于白提。

所以与其说:“你很懒,都不帮我。”
不如说:“我知道你很累,我也很累,如果我们一起分担这个家务,那我会很感激。”

与其说:“你为什么这样暴躁,一点点小事就生气,都没有想到我。”
不如说:“看起来你现在很生气,应该是有些事情让你喘不过气来,你先歇一会吧。”

或者很简单地,与其说:“做么你这样粗心的。”
不如说:“下次小心点。“

虽然谈话的方向相同,但内容的些许转变,就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

当然,讲得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时候,尤其当我们生气时,直接破口大骂,直接批评别人是我们最自然想要做的事情。我也曾经叛逆过,也曾经说出许多我恨不得想从历史上删除的东西。

但话也说出口了,时光机也不存在。别人也已经伤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重犯,就是改变。

这一切,都是说话的艺术。我们从小至今所建立起来的习惯,反应,方式,也有不足的地方。从认证这些不足,到实际改变,都需要我们积极的参与,以及时间。但是值得的。

少了批评,也等于多了一点尊重,和真诚的交流。
只有在无谓的批评结束之后,沟通才会开始。

我是Jason, MY心理学咨商中心运营经理,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但不代表所有批评都是没用的。有建设性的批评(constructive criticism)也是有效的。但重要的是,就算在这里,也是很考沟通的功夫,更何况也有对事不对人的元素在里面。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