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我从小就做不好任何事情,这件事情失败也是正常的。”

Article 004

相信大家都有过自卑(inferiority)或不自信的时候,
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也超越不了现在的自己。
那自卑的人的表现是什么呢?

自信的人和自卑的人最大的区别是在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缺点。

自信的人会愿意面对且接受自己的缺点,
甚至是大方承认自己的缺点;
而自卑的人则会把自己的缺点放大来看,
并且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

有些自卑的人,
甚至会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自卑或缺点,
反而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

自卑的人也会对别人的话语或行为特别的敏感,
并且很害怕被拒绝。

比如说,当自卑的人听到身边的朋友说“我好累”,
TA就会在想是不是自己的存在让朋友感到疲惫了,
是不是自己的存在不算什么。
但是,其实有可能只是朋友因为没有足够的休息,真的感到累罢了。

根据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卑感,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推动我们去变得更好,
但是,过度的自卑感就会有可能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其实自卑感和很多心理疾病都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忧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等。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自卑感呢?

【自卑感的来源】

#以前的经历导致自卑感

这里所说的以前的经历,是注重于从小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当然,长大后的经历多多少少也会让我们产生自卑感,
但是自卑感最核心的来源还是来自于从小的教育环境。

很多研究显示,
小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对孩子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和自尊感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从小父母对孩子都很苛刻,
并且在这段关系里没有建立任何的信任,
其实是会导致他们长大后可能会有自卑的倾向。

举个例子,当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说:
“那么小的事你都做不到,你还能做什么?”;”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棒”。
从小就被灌输这样抨击的话语,
会造成孩子在将来面对失败的时候,依然保持这样自卑的心态:
”反正我从小就做不好任何事情,这件事情失败也是正常的。”

#当理想的自己(Ideal self)和 #现实的自己(Real self)有差距

大多数的人都会希望以后的自己是个成功或完美的人,
但是当我们到达了我们所谓的“以后”的时候,
往往都是和当初所想的自己是有差距的,
或是一直以来都是停留在原地。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
两年前的我希望今天的自己可以独当一面,
不需要靠家里的支持,或是跟着家里的决定。
但是今天的自己依然和两年前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即不满意现在的自己,又无法达到理想中的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卑感就会产生了。

【如何减少自卑感?】

#补偿心理(Compensation)

在这里和大家介绍在心理学里,很常见的一个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这个理论解释说每个人都有个自我防卫的功能,
当我们焦虑或是压力的时候,
我们会通过其中一个机制来面对这些焦虑和压力。

这个心理防御机制总共有16种,
其中一种可以减少自卑感的防御机制就是 #补偿心理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
自卑感会让我们有动力去克服让自己自卑的事情,
去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从而去采取行动去弥补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
也可以因此而减少自卑感带来的焦虑和建立自信心。

比如说,
我对我的身材感到自卑,
我就会通过运动和健康的饮食来改善自己的身材,
从而减少我的自卑感,增加我的自信心。
这也是我们所谓的 #积极性补偿
意味着我们所采取的行动是真的有帮助到我们减少自卑感的。

但是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有些人会为了克服自卑感,而做出 #消极性补偿
也就是当TA所采取的行动不但没有帮助到TA减少自卑感,
反而还带来了伤害。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说吧。
在还没升学到学士学位(Bachelor’s Degree)前,
我在等着我的Diploma的CGPA成绩,看看能不能拿到全免学费。
但是到最后,我的CGPA差了0.01,完美的和全免学费插肩而过。

当时的我,虽然还是顺利升学了,但是我对追求好的成绩没了动力。
总觉得反正我每次都差一点,不如就让这次差多点吧,
至少这样就不会太责怪自己。

其实,这样的消极性补偿心理,
不仅没有让我克服我对学业的自卑感,
反而还让我退步,堕落了。

补偿心理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去克服自卑感,
但同时要注意的是,自己所采取的方式是积极性的补偿还是消极性的补偿,
以免弄巧反拙。

到最后,我还是振作了起来,给自己设了个目标,
现在还在往那个目标努力前进,希望在毕业前能够达到那个目标。
希望大家可以尝试通过积极性的补偿自己的缺点,
来减少或克服自己的自卑感。

我们生来本就不是个完美的人,
希望我们都可以完美的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Janice,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