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发别人“好人卡”,那你知不知道有另外一种“卡”,是自己发给自己的?
这个“卡”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个“卡”也有可能是自己无意识下发给自己的。而这个“卡”,小编自己称之为“受害者卡”。
小编所谓的“受害者卡”其实用以形容是心理学界里被名为“自我受害者化”行为又或是“受害者心态“ (Victim playing / victim card / self-victimization)。简单来说,“自我受害者化” 就是字面上之意,是将自己视为受害者。想象一下受害者的特征,你就能大约知道自我受害者化就是将自己变成无法为自己争取,只能被命运主宰的人。
那为何有些人会倾向于成为一名受害者呢?当受害者真的很好受吗?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人:抱怨公共交通系统不可靠,经常导致他们迟到或错过重要的约会;常常在学校中表现较差,成绩不佳,总是抱怨教师的评分方式不公;在感情关系中频繁遭遇破裂,总是抱怨自己遇到了不靠谱的伴侣,认为所有人都对他有偏见;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抱怨公司不重视他们的才华;抱怨家庭环境的不好,所以无法取得成功;甚至,抱怨马路上一辆随便超过他的车……. 而这些其实都是一些自我受害者化的例子。
心理学家 Rahav Gabay 和她的同事于2020年在一项研究里提出了人际受害倾向(tendency for interpersonal victimhood)的概念,定义为 “一种持续的自我是受害者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多种关系中被普遍化。因此,受害成为个人身份的核心部分”。
Rahav Gabay 曾提过在许多不同类型的关系中会有人际关系受难感,而这份难受感其实可以是归之于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的感觉。有这种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会相信非常外在的控制源 (Externalizing behaviors)。简单来说,他们将“不幸”归因于他们无法控制的现象,例如命运,(不幸的)运气或他人的自由意志。以下是Rahav Gabay 和她的同事总结出的自我受害者化的行为或特征:
自我受害者化思维方式的不一样
他们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
他们总是乐于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角度,这可以是因为成为受害者可以寻求“更多”帮助。当成为受害者后,便可以更容易取得别人或“施虐者”对受害事件的关注,并给予“施虐者”社会上的道德与公平批判。 至此,“受害者”能得到自己觉得应有的“补偿”,而“施虐者”能够得到应有的“代价”。
受害者心态常常源于一种不成熟的身心状态,在潜意识中束缚着个人,使其不愿主动去控制自己的生活。有时候,这样的人可能会故意让事情变得更糟,以逃避责任,并且在人际关系中频繁指责他人,将所有问题归咎于他人。而我们最常在他们的口中听到的是“一切都是你的错!”这些指责的话语。
这种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在对他们不利,每个人都对他们不好,觉得自己被时时刻刻困在不被理解和受伤的感觉中。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无法也不愿采取行动,只能沉浸在悲伤和自怜之中。
受害者心态背后潜在的因素之一是焦虑的个性。这些人往往对世界充满不安全感,需要他人的认可和确认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他们对自己的社会价值产生怀疑,因此会将别人的批评或不满视为对个人的攻击。
我们所在的文化对“自我受害者化”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或许,大多人或许在意识或无意识里都会有这种习惯:一旦出问题,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找到一个借口。然后指责他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内疚感和不快。显然的,“自我受害者化”是人类其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追溯“自我受害者化”行为可以是到很早之前。但现今,我们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社会人民对于自我受害者化的倾向。要是你处在的民族文化倾向于同情弱者,这也意味着自我受害者化的倾向的可能性增加,因为这些文化特别会给受害者带来好处。
但在某种程度上,要是你一直成为受害者,受伤的有可能会是自己
关系里的过度依赖让人产生逃离的冲动
受害者心态使一个人过度依赖另一个人的情感支持、安全感或者幸福感,导致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感完全依赖于对方的存在和表现。这种依赖可能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例如爱情、友谊、家庭等。
当一个人陷入受害者心态时,他们可能会期望对方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和关心。他们认为对方有责任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并陪伴他们。这种心态往往源自于早期的负面经历、情感创伤或低自尊心,使得他们在关系中过度依赖他人的关爱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安全感。
尽管在一开始,人们可能会尽力帮助一个他们爱着的受害者,但是这种过度依赖和不断的需求会使得帮助者感到心力交瘁。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同时也感受到压力和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疲劳和负担可能会导致帮助者逐渐疏离,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
逃离这种过度依赖关系并不是一种冷漠或自私的行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在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完全依赖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于受害者来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过度依赖和受害者心态,并努力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帮助来解决内在的问题,提高自尊心和独立性。而对于帮助者来说,要学会设定界限,倡导建立平衡的关系,共同培养对方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稳固而健康的亲密关系,让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受害者心态是潜意识里的自我放弃
受害者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这种心态让一个人相信自己的人生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变,而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从而免除自己的责任。
一个带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会认为自己处于被伤害、被冤枉或被剥夺的位置,而不去主动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他们可能倾向于抱怨,却不真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将抱怨作为一种宣泄方式,以获取情感上的关注和同情。
这种心态可能源自于早期的负面经历或情感创伤,也可能是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产物。然而,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在受害者心态中,他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力量,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在成年人的受害者模式中,最大的障碍是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主动掌控。放弃自己去改变的能力和希望,将快乐和幸福寄托在他人手中,会导致一种无力感和自暴自弃的情绪。
这种受害者心态看似能够吸引更多情感关注,但实际上却让人丧失了改变命运和积极追求幸福的机会。
另外,受害者心态是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或痛苦时,选择将自己视为受害者,从而转移责任、逃避现实,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支持。这种心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短暂的心理安慰,但长期而言,它会限制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如何摆脱受害者心态?
唤醒自我责任意识和反思
摆脱受害者心态的过程始于意识到自己是否陷入其中。首先,可以追溯这种心态的源头:“从何时开始,你觉得拥有受害者心态可以有利于自己”。改变“自己是受害者”的看法的第一步是让个人认识到他们是如何自我破坏和使自己痛苦的。从那里,他们可能会认识到,自己是可以选择如何回应生活中的挑战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再是一个受害者。这需要集中注意力,将精力投入到能够控制的事情上,而不是消耗精力在无法改变的事情上。
要做到这一点,个人需要审视自己的信念和思维模式。有时候,受害者心态是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和限制性的信念所驱动的。他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揭示限制信念的起源,并勇敢地探索被埋藏的记忆。同时,需要认识到某些行为特征的根源在哪里。这个过程可能会揭示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了自己的观念和反应方式,帮助认识到这些模式并逐步解构它们。通过这个过程并意识到这些负面影响,可以逐步改变这些信念,个人也可以渐渐建立起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心态,从而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更有力量和决心。一步一步地,他们可以开始学习如何通过专注于他们可以控制的事情,放下他们不能控制的事情。另外,在生活中,可以试着留意是否有与你相似境况的人,但却展现出不同的反应模式。
宽恕并表现出同情心
宽恕是放手和寻找内心平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宽恕并不能免除肇事者的任何行为。它并不意味着忘记,而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平静。同情他人也能让我们拥有更宽广的视野,理解别人的处境。
宽恕需要勇气。宽恕给予个人力量来超越他们所经历的痛苦。然而,有些人却抱着错误的信念,认为持续的痛苦和怨恨可以迫使他人改变,并希望别人接受指责或为他们的痛苦负责。实际上,这只会让我们自己更加痛苦。宽恕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接受生活中的伤害,并从中成长。相反,他们需要接受的是,他们也可能伤害过别人,而宽恕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他人表示同情也可以是一种解放和治愈的力量。通过理解他人的处境,我们能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培养共情的能力。同时,将自己与负面情绪紧密联系在一起只会束缚我们,强化受害者的身份。以善意对待他人可以增强我们内在的力量,让我们感到更有掌控力。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同寻常,但在感到被剥夺时,给予付出和善待他人可以带来解脱和成长。善待他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并产生对生活有更大控制力的感觉。
培养以及采取感恩的态度
很多时候,人们会陷入消极的想法和自怜的感觉中。然而,专注于生活中的积极面和值得感激的事物,实行感恩,可以帮助建立更积极的心态。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停止将自己看作是受害者,而是开始关注正在发生的好事。
要改变观念,可以一种习惯,常问问自己“今天我感激什么?”或“今天有什么好事发生在我的生活中?” 感恩是有意识地承认并体会当前带来快乐的事物。通过着眼于大局,人们可能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幸运。
一起面对集体创伤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个人会产生受害者心态,一群人也会陷入这种心态。当一群人共同经历了令人痛苦的创伤或不公正时,集体受害者心态可能产生。举例来说,社会中的一些群体可能无法满足基本需求,或者在历史上遭受了重大的不公正待遇,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害者。
针对集体受害者心态,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处理是无法完全实现心理愈合的。并且,简单地忽视过去的不公和创伤是不可取的。为了实现心理愈合,人们需要面对过去的创伤,并建立一种纪念的文化。这可以包括对过去不公的承认、对受害者的哀悼以及创造新的开始。
创伤可能会导致孤立感和羞耻感。因此,为了重建社会,建立起社区感至关重要。幸存者需要与更大的社群重新建立联系,以恢复他们对人性的信仰。通过在群体中培养归属感,个体可以恢复对人类的信任。推进和解过程是实现和谐的关键,否则创伤将继续影响整个社会。
寻求支持
应对受害者心态的方法之一是寻求支持。这可以包括与朋友、家人或心理师等专业人士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与那些持积极心态的人建立联系,互相分享心情,从中获得支持和成长的机会。与他人分享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并从他人的经验中受益。这种连接和支持有助于减轻受害者心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语
”我们可以发给自己“受害者卡”。也可以自己取走它。“
在这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我们或许都曾被”自我受害者化”的心态所困扰,然而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地追求改变。不让困难和挫折定义我们的人生,而是选择勇敢地迎接挑战,积极行动,去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幸福与成就。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幸福的人生,无论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成长,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当我们解脱出”自我受害者化”的枷锁时,我们将发现内心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自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无论是回首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有权利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掌握自己的命运。
心理咨询预约
若需要预约心理咨询/欲知详情,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联络方式:
拨打我们的中心的手机号码: +6011-3344 5270
WhatsApp 信息我们:http://wasap.my/+601133445270
填写登记表格:
我们将与心理师进行讨论后尽快与您联系,并为你安排心理咨询的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