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Ann Tan
她是来自MY心理学热爱谈论各种心理学课题的实习生。现今就读Degree in Psychology(Hons)于HELP University。她曾协调以及给予多项个人成长与领袖的培训/作坊。
    中文文章

    自我受害者化:这全都是因为你,都是你的错!

    我们通常发别人“好人卡”,那你知不知道有另外一种“卡”,是自己发给自己的? 这个“卡”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个“卡”也有可能是自己无意识下发给自己的。而这个“卡”,小编自己称之为“受害者卡”。 小编所谓的“受害者卡”其实用以形容是心理学界里被名为“自我受害者化”行为又或是“受害者心态“ (Victim playing / victim card / self-victimization)。简单来说,“自我受害者化” 就是字面上之意,是将自己视为受害者。想象一下受害者的特征,你就能大约知道自我受害者化就是将自己变成无法为自己争取,只能被命运主宰的人。 那为何有些人会倾向于成为一名受害者呢?当受害者真的很好受吗?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人:抱怨公共交通系统不可靠,经常导致他们迟到或错过重要的约会;常常在学校中表现较差,成绩不佳,总是抱怨教师的评分方式不公;在感情关系中频繁遭遇破裂,总是抱怨自己遇到了不靠谱的伴侣,认为所有人都对他有偏见;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抱怨公司不重视他们的才华;抱怨家庭环境的不好,所以无法取得成功;甚至,抱怨马路上一辆随便超过他的车……. 而这些其实都是一些自我受害者化的例子。 心理学家 Rahav Gabay 和她的同事于2020年在一项研究里提出了人际受害倾向(tendency for interpersonal victimhood)的概念,定义为 “一种持续的自我是受害者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多种关系中被普遍化。因此,受害成为个人身份的核心部分”。 Rahav ...
    中文文章

    亲职化现象:我代替了父母成为了弟弟妹妹的【父母】。

    你是否觉得你年纪轻轻就感觉自己好像扮演起了你弟弟妹妹的父母的角色,照顾以及安排着他们的一切,又或许承担着他们的学业债务?你是否有经历过父母让你拿自己的存款给父母或兄弟姐妹买房?还是,你有没有一瞬间觉得,要是你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和懂事,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里的所面对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什么是“亲职化”? 根据Sabrina Romanoff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和耶鲁大学教授)的说法,在健康的父母子女互动中,父母提供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子女则接受关怀和指导。简单来说,父母子女角色分明:父母的角色是给予,而子女的角色是接受。在这种互动中,父母满足子女的身心需求,为他们提供探索、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然而,亲职化(Parentification)则是一种扭曲的父母子女互动关系。亲职化指的是父母和孩子角色互换,父母放弃了原本应该扮演的父母角色,并将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Role reversal)。与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支持相比,孩子需要给予父母更多的支持,包括满足父母的物质和情感需求。这导致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个人需求,例如自己对舒适、关注和指导的需求。在这种关系中,孩子被称为”父母化的孩子”(Parental child)。 亲职化可以是因为父母把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 要是父母小时候的个人需求、愿望没有达成或者被满足,所谓的“亲职化”会很常发生。这是因为这些父母可能会将这些”缺失”或”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从孩子那里得到弥补。而一些敏感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身份认同:”我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做一个好孩子,让他们高兴,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的话父母也就会喜欢我”。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父母都会出现亲职化的情况。有些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取得成功,但他们会理智地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尊重孩子,并不会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这种情况并不属于“亲职化关系”。 “你是不是成为了父母的‘情绪依赖工具’?” “亲职化”并不只是会发生在小孩身上,成年人有可能也从小一直都在经历着同样的事情…… “亲职化”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甚至有些人有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其实一直在被“亲职化”。 就好比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志建是一个27岁的年轻男性,他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中,家里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由于家庭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价值观,他被期望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角色,即被”亲职化”。 当志建告诉了我他的故事时,我心里闪过这样一句疑问: “你是不是成为了父母的“情绪依赖工具?”。志建对我述说过他的父母如何将他们的所有情感困扰和压力都倾诉给他,将他当作唯一的倾诉对象。他甚至会觉得他应该陪伴以及关注父母的各个情绪。他曾说过父母最常和他说过的话莫过于: “你要开开心心的,那么我们看到你才会开心。” 这句看似关心孩子的话语其实有可能在不知觉中已经给志建形成了一种压力和责任感。他会觉得他必须要一直在父母人前表现出开心的样子,以满足父母的情绪需求。 情感性亲职化(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 情感性亲职化是指父母更多的会“逼迫”孩子满足父母自己或者其他的兄弟姐妹的感情需求,孩子成了父母唯一的倾诉对象,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成人情感负担。情感性亲职化包括孩子为父母提供情感支持,如给予建议、保守秘密、安抚兄弟姐妹的争吵以及缓和冲突等。 在很多方面,孩子将自己视为父母的私人心灵导师,倾听他们的工作、关系和日常烦恼,并通过抚慰和安慰来帮助他们。这种行为展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深情厚意和关怀,他们愿意承担起支持和疏导的责任,为家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情感性常发生在单亲家庭,促成“情感乱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