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听到这么一句话,
“你觉得你跟同龄的朋友们如何比较?”
相信很多的我们都一样,
从小就被数字束缚着。
成绩,各种比赛一直都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
于是开始学会用比较来区别人事物的好坏。
表面上,我们的比较是想让自己更进步,
但再深沉的目的,
或许是希望在比较之下,
能显得自己有足够的价值被尊重和接纳。
因为比较,
身边很多的人无形中都成了我们的假想敌。
而很多时候,虽然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但我们的‘好’是需要别人的‘不好’衬托出来的,
尤其是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现实确实如此。
就因为这样的世界观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身在这个世代的我,也不例外。
其实我明白,
我花了六年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专业,
也不完全是因为觉得辜负了自己的努力。
仔细回想,
我觉得更多的是不想成为别人眼里,
那位容易放弃的草莓族 (其实没有几个人真的在意),
才会逼着自己继续下去。
是的,比起我的职业生涯,
或许我更在意的是别人怎么看我。
说真的,到现在,
虽然已经过去了,
我发觉,我依然被这个在意别人的想法捆绑着,
无法活出自我。
但最近读了一本整合阿德勒心理学的书叫《被讨厌的勇气》,
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希望能够分享给你们,
让你们也能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能自由地做自己。
观点(一):接纳自己,不要肯定自己。
人自有优缺点,
而有些事确实就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
这里所说的肯定自己,
或许跟你熟悉的概念不太一样。
肯定自己是指如果明明做不到,
却要暗示说 ”我可以”,”我很强”。
这些过多的正能量情节,
反而是欺骗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接纳自己,
是在意识到能力不足的时候,
坦然接受那个办不到的自己。
与其欺骗自己,
选择尽最大努力向目标前进,
无论结果如何,都欣然接受。
就比如,
今天工作上你拿了60分,
肯定自己或许是:
“”这次只不过是运气不好,我其实是有100分的实力的”,
相对的,
接纳自己是坦然接受只拿了60分的自己,
与其怪罪命运,
你选择请教在这方面更熟悉的同事,
尽力的把事情做好。
这样一来,别人如何看你,已经不再重要了。
因为你已全盘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
也不必再带着自欺欺人的面具过生活,
把真实的你,大方地展现出来。
而当别人质疑你的能力时,
你的回答可以是:“确实是啊,但是我愿意试试看”
观点 (二):信任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伙伴
你总是觉得别人对你好,是另有目的吗?
或是怀疑伴侣说的爱你是假的?
如果你一直有这样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连你都无法接受有缺陷的你,
因此觉得别人对我们的好与爱,
在背后一定另有企图。
在放弃了我的职业后,
我也曾一度怀疑身边的人是否真心地对我,
是不是会看不起我,在背后议论我的不好。
这些猜疑让我无法好好经营人际关系。
因为总是小心翼翼,
深怕自己暴露了自己的不好,别人就会不喜欢我。
而如果我们能够毫无保留地信任别人,
相信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离开,
也不会因为利益而背叛,
想必也只有这样的人际关系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喜悦。
只有选择了信任,
我们才能把身边的人当成伙伴,
而不是比较的对象。
观点 (三): 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试幻想你经常抱怨的另一半,
有一天不幸遇上了严重车祸。
在急诊室外面的你会瞬间发现,
他只要好好的,其余的都不太重要了,
而如果他有幸活下来了,
相信你一定是心存感激,充满喜悦的。
我们常认为对方应该为我们做些什么,
才是对我们有价值的。
而只有在生死关头,
才会意识到,其实他的存在就是最大的价值。
书中提到了一句话:
【我们不以“行为”的层级,而是以“存在”的层级来看待别人】
意思是指,我们不以别人做了什么来定义他的价值,
光凭他本身的存在,
就值得让人表达喜悦和感谢了。
而我觉得这也应该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若我们能以这样的方式看待自己,
我们就不必急着要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在存在的层级里,因为人人都有平等的价值,
我们不必比较,也能相信自己“够好”,
因为光是“存在于这里”,就足以对别人有用处了。
而当我们真的觉得自己“够好”的时候,
我们也不需再依赖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
【接纳自己】
【信任别人】
【存在就有价值】
要做到这三点其实并不简单,
而我也还在学习把这三个概念运用在生活当中。
其实【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观点,
诺你发现你不能自在的做自己,
不妨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最后,套书中的一句话,
【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有被讨厌的勇气】
而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Joy,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