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亲人过世了,他怎么都没有悲伤的样子?”
“你为什么那么冷血,亲人走了你都不难过吗?”
“我什么都感觉不到,我是不是不太正常?”
相信我们都有经历过亲人离开我们的时刻。
当面对亲人离世时,我们都自然而然的会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
而最能够表达出悲伤的行为就是通过痛哭。
在传统的观念里,哭也往往会和孝顺画上等号,
用来衡量之间的感情及对逝世者离去的不舍,
也是属于一种正常的,应当出现的行为。
所以,在这个时候,
不哭不悲就显得有些异常。
例如,之前我就有看到过有人说:
“我为什么就是哭不出来,我是不是太铁石心肠了?”
理应会感觉到强烈的悲伤的时刻,可是却感觉不了任何情绪。
就会让人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过于冷漠,或是不太正常。
可是,真的是因为TA们是个冷血或不正常的人吗?
其实,会有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我们使用了情感隔离(Isolation),
其中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
这种防卫机制就是我们会把“事实”和“感觉”区分开来,
通过隔离自己情感的方式,让我们犹如获得一种置身事外的解脱感,
也有效避免焦虑,不安或是任何不愉快的产生。
逃离痛苦的情绪是人的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都会有下意识的举动让我们避免受伤害。
举个例子,当我们触碰到滚烫的热锅时,
我们会立即做出反应:把手抽离。
即使在不知道触碰到的是什么的时候,
只要我们感觉到自己快要受到伤害,就会及时的做出反应。
也就是因为有这些本能的,不加任何思索的反应,
才能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而不是任由痛苦持续进行。
同样的,这种本能的反应也体现在我们的情绪上。
当我们面对一件会使我们情绪有重大波动的事时,
我们会下意识的选择去屏蔽我们的感受。
我们有意的不跟自己的情感接触,
让它慢慢变得麻木,到我们什么情绪也感觉不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避免痛苦的情绪产生,
也让我们自己内心能够好受一些,恢复心理的平衡。
此外,事情太突然的发生也会启动情感隔离这个防卫机制。
有些时候,一些重大事情的发生是毫无预警的。
可能上一秒还在和我们说着话的人,
下一秒却忽然毫无征兆的离开了。
因为事先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我们的大脑也没有一个过渡期让我们进行思考,
导致事情发生时我们没有任何想法,脑海里也一片空白。
这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也已经失去平衡。
因为事情突然的发生,加上已经超出我们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来不及做出任何的反应。
所以,这就有可能导致我们出现不悲不喜的现象。
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过于冷漠还是不正常,
而是因为剧烈的痛苦或是事件发生的太突然,
才让TA们下意识的隔离自己的感受,
从痛苦的现实逃离出来,使得自己的情绪稳定。
然而,情感隔离是有两面性的。
它虽然能够保护我们在遭受困难时的心理平衡,
让我们利用理性去克制感性,不至于陷入崩溃。
但与其同时,如果我们长时间应用这个方式去压抑自己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就会逐渐被漠视,从而影响到我们的个人生活及社会功能。
我们开始对于情感的体验不那么敏感,
慢慢的很难感受到任何其他的情绪,成为真正“冷血”的人。
不仅如此,当之后再遇到遇到类似性质的事件时,
就会加剧我们的情绪反应。
譬如说,当下一次再经历亲人离世时,
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逃避,退缩,
甚至是感受到加倍的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当发现自己过度使用情绪隔离时,我们该怎么回到平衡的情感状态呢?
尝试放大自己的感受
很有时候,当我们被别人问起自己的情绪时,
我们总是很难回答出具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又或是只能很笼统的给出一个很模糊的答案。
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平时并不会刻意关注自己的感受。
只是当我们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才会让我们有深刻的印象。
也因为如此,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忽略,
那些细微的或是一闪而过的感受。
当察觉到自己过度使用情感隔离时,
也就是在面对一些困难时觉得自己不知作何反应时,
不妨试试放大自己的感受,即便是一丝丝或是一瞬间的。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试着回忆和已逝亲人之前的相处,
或许我们会感觉到开心,温暖到慢慢的感伤,不舍等等,
又或是有愤怒,失望等情绪的出现。
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些情绪记录下来,或是和可以信任的人倾述,
不管是什么情绪,也哪怕它们当下并不那么强烈。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慢慢开始正视自己的情绪,
允许自己以合适的方式发泄出去,
更好的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虽然不能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操控我们的情绪;
因为如果我们只是选择屏蔽那些不愉快的情绪,
它们就会像不定时炸弹一样,
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被引发,
而那时我们则需要承受更激烈痛苦的情绪反噬。
最后一段,送给那些已不在世,却仍然让我们牵挂的人。
“如果我诚心真意,不用真正留你在身边,不用真正面对面。你的人远在天边,但是我的眼神沾满了回忆,伸向虚空,穿透空气,你就在我身边,你就在那人群中间。”——大将军郭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Zhi Shan,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