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边是否有常常暴饮暴食的朋友或者家人呢?或者你也有这个习惯呢?
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食用大量的甜品或者其他的食物,让自己发泄,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习惯。一有压力就暴饮暴食,同时又发现自己停不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有强烈的罪恶感。每当有这些困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猜想他们是否患上了暴食症或者贪食症。
那究竟怎样才算得上是患上暴食症或贪食症呢?暴食症和贪食症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以下带你了解。
怎么分辨厌食贪食症(Bulimia Nervosa)和暴食症(Binge Eating)?
-
体重偏向正常或超重范围
我们可以使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 BMI)的方式计算我们的体重是否符合标准。BMI的计算方式是(你的体重)/(你的身高)2,而正常的BMI处于18.5 – 24.9之间(小于18.5的为过轻,大于24.9的为超重)。
贪食症和暴食症病患的体重通常处于正常范围内,或者超重。所以比起厌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比较难从身材和体型上判断。因此,不是所有进食障碍患者都可以从外表、体型判断,还是得经过专业人士的专业诊断后才能确认。
-
行为特征
贪食症:控制不了自己的食量,使用不同的补偿行为让自己瘦下来。
贪食症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吸取大量的食物。但因为在暴饮暴食后产生愧疚、害怕和后悔的心理,他们会使用迫使自己使用补偿行为(compensatory behaviour) 如:自我引吐,滥用泻药,过度运动/锻炼来消除这些“愧疚感”。比起厌食症患者,贪食症患者还是会进食(暴饮暴食),因此他们的体重通常都会在正常范围内甚至是超重。
暴食症患者:控制不了自己的食量,没有补偿行为。
与贪食症患者相同,暴食症患者也会在短时间内摄取大量的食品,且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进食的分量。他们有可能在餐厅暴食了,也会在家里继续暴食。通常暴食症患者会大量进食至身体明显感觉不适,或感觉过于饱后才会停止。
在暴食的时候,他们的进食速度也会比平时快。这些行为都可能对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因此暴食症患者会在没有人看得见的地方秘密进食,避免他人使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和贪食症患者不一样的是暴食症患者不会在暴饮暴食后使用各种补偿方式让自己“瘦下来”或者消除心理上的“愧疚感”,因此暴食症患者的体重有可能处于超重(Overweight)或肥胖(Obese)的指数。
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师如何诊断暴食症和贪食症呢?
临床心理师或者精神科医生会透过心理评估工具,行为访问和观察来作出临床诊断,判断个案是否患有进食障碍。
暴食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一般的诊断标准,判断为暴食症前,会评估个人是否有以下的症状:
- 在短时间内食用了大量(明显比正常比例或同龄人食量多很多)的食物
- 进食的时候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摄取的食物和其食量
- 做出“补偿行为”避免自己体重增加:大量使用减肥药物,迫使自己腹泻或者呕吐,过度运动或节食。
- 暴食和补偿行为的频率一个星期至少一次且长达至少3个月。
- 常常凭身材和体重判断自己的自我价值
暴食症的严重程度根据“补偿行为”的频率而定,患者一个星期内的补偿行为频率越多,严重程度越高。
贪食症诊断标准:
根据一般的诊断标准,判断为贪食症前,会评估个人是否有以下的症状:
- 在短时间内食用了大量(明显比正常比例或同龄人食量多很多)的食物
- 进食的时候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摄取的食物和其食量
- 暴食时候的使用速度比平常快
- 暴食的时候常常进食至身体有明显的不适才停止
- 就算不饿,也会大量进食
- 因为担心他人对于自己的饮食分量带有的异样眼光而选择独自进食
- 暴食后会有罪恶感
- 一个星期至少暴食一次,且持续了三个月或以上
贪食症的严重程度根据暴食次数而定,患者一个星期内暴食的次数越多,严重程度越高。
当然,如果你发现自己好像有以上症状,也记得别自己乱下诊断。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作进一步的咨询和评估。
我最近压力很大,所以就吃了很多的零食和甜品,我是患有暴食症或者贪食症吗?
有些人会选择在心情不好或压力大的时候大量进食以发泄(Emotional Eating),但这和暴食症不太一样。通常我们心情不好而选择大量进食发泄都只是短期的事情,而暴食症需要至少大量进食长达3个月以上才能够被诊断为暴食症。
其二,时不时食用大量食品以发泄心情的我们,都不会过于注重自己的身材和体重而导致暴食后的强烈罪恶感。当然,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或者长期且持续性地使用暴食的方式发泄心情,TA还是有患上进食障碍的可能性。
贪食症患者会在大量进食后使用不一样的“补偿行为”使自己呕吐或者腹泻,但是如果只是纯粹心情不好而想通过食物发泄,我们通常不会在进食后使用药物迫使自己呕吐或者腹泻。
患上贪食症或暴食症的原因是什么?
家族遗传
研究显示如果有家庭成员(或亲戚)患有进食障碍,我们可能患上进食障碍如:暴食症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即使如此,不同于阿兹海默症、高胆固醇和心脏疾病,至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有任何导致进食障碍的特定基因,且有一部分的进食障碍个案也都没有家庭成员患有这个疾病。因此遗传也不能完全解释进食障碍的发病原因。就算是双胞胎,也有可能只有一个因为基因或遗传而患有进食障碍。
研究显示如果孩子在长期高压的家庭中生活(如:父母的控制欲强,父母对于孩子有着过高或者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者家庭成员中没有良好的沟通关系,这些都足于导致一个孩子在青少年甚至是儿童的阶段患上贪食症。
环境和其他因素
贪食症:低信心,对自己的身材有扭曲看法,职业要求
有研究显示一部分患有贪食症的患者拥有比较低的自信心,他们对自己的身材有着扭曲的意象或者看法,认为他人的身材比自己的身材完美和漂亮。因此,他们在一阵暴食后会使用不同的补偿行为,以消灭心灵上的愧疚感。
有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参与的运动或者职业和身材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如:表演类(演员、歌手、舞蹈员)和运动类(体操、韵律超、跳水运动员、溜冰等),他们患上贪食症的可能性比没有参与这类运动或者职业的人来得高。由于社会对于这类职业的规范要求,他们只能透过暴食的方式发泄,再使用不健康的补偿行为消灭心灵上的愧疚感。
暴食症:过去的创伤,情绪压力发泄方式
也有研究显示曾经经历过严重心灵创伤的个案(家暴、霸凌、家人离世造成的哀伤),拥有较高患上暴食症的可能性。暴食成为了他们的情绪/压力发泄方式,久而久之这成为了一种习惯,因而造成自己换成了暴食症。
总结来说,没有单一的原因会导致一个人患上贪食症/暴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的原因,往往是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包括家族遗传,自身价值,过去的创伤经历,压力事件,工作环境等。
贪食症和暴食症如何治疗?
进食障碍的治疗通常是使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师会了解导致进食障碍背后的原因,从而和个案一起计划未来的治疗方向。在治疗中,治疗师会指导个案了解自己的思想和信念(thoughts and beliefs),再一起建立治疗的目标,改变自己的饮食和健康习惯。
至于状况稍为严重的个案,也许需要见精神科医生进行药物治疗。通常精神科医生配的药物是用以控制个案的抑郁和恐慌,而这些个案通常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才会有明显的改善。除了咨询临床心理师和精神科医生,部分的个案也会需要咨询营养师,以调整健康的饮食习惯。
透过正确的专业帮助,厌食症患者是可以摆脱和体重的挣扎,享受回饮食的乐趣,掌握回生活的节奏,。希望以上的资讯能够帮助到你,也希望大家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希望以上的资讯能够帮助到你,也希望大家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如果还想理解更多,可以点击这里延续阅读更多有关“厌食症”的资料。
*如发现资料需要更新或更正,我们会持续更新这篇文章,updated as of 31st March 2021
点击以下了解更多:
自我心理测验评估 (不等同于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