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专注20%的坏事,反而忽略了80%的好事。

#23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 你的汤米 大家晚上好,虽然今天不是星期五晚上,但是来个汤米加餐吧! 今天就想要从个人经验,去分享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专注20%的坏事,反而忽略了80%的好事。 尤其是在一段恋情,我们常常会发现,平时都不断地对另一半很好了,但是一小个过错,就让对方说我们对这段感情不认真。而更气人的是,一直对他/他不大好的人,只为他/她做了一件小事,就让他/她开心不已。 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展开几个点,但是今天就只专注说,为什么我们总是记得+注意不好的一面。就算我们提醒自己说,“其实更多人在称赞我们”,但是我们还是不由自主的往另外一方面去想。 老观众们都知道,我们有一篇 #三分钟心理学 分享说如果老板给我们RM3000,我们应该要付出多过RM3000 的价值。这一篇收获许多人的点赞和分享,当然也会有一小部分的人说我们站在老板那一边,剥削员工。就算我们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被薪水的数目给绑架。我们要充分地抓紧进步的机会,让我们未来的价值更高,但是终有一部份的人,在留言区恶意点评。(当然也有建设性的评价,我们虚心受教。) 是的,就算我钻研心理学,就算我理性的告诉自己不要被这些没有阅读完整篇文章就点评的人影响,我还是被影响了。就算到了今天,我们还是会收到一两个人的点赞和分享(感谢大家)。但是当我点开那篇文章时,我还是会想起那些留言。 为什么呢?因为最近又有一位艺人被网路霸凌,而选择自杀,这让我再次想起自己的遭遇(当然你可以说我的严重度远远不如别人,但是感觉是主观的,我们不应该用数字来衡量它)。 这里我做了一些小小的功课,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我们害怕失去 当别人给与我们负面评价时,我们会害怕失去他们的尊敬,失去在他们眼中更加厉害的自己。我们害怕别人和我们说,“以前我看错你了”。甚至别人说“你变了”,只要他没有说“你是在往好的方面变”,我们都会小小的害怕,会不会我们会就此失去他们的信任呢? 科学实验也发现了人就是不喜欢风险。比起获得RM50,我们更加在意失去的RM50。 因为我们害怕失去,所以我们非常在意恶评,负面的留言。我们甚至会让这个恶评在我们头脑里面回放,试着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甚至在头脑里和对方辩论,试图挽救我们认为失去的信任。而对于赞美,我们也许会记得那些特别的评语。但是在东方国家的我们,往往被“过度的谦虚”影响,认为我们不值得这些称赞,也鲜少的记得别人的给与的肯定。 第二:进化论,我们会比我们记得不好的事情 而从进化论来说(我知道这很无聊),我们的祖先必须记得他们所发现的每一个不好的东西。比如说贸贸然进入草丛可能会被老虎吃掉,颜色鲜艳的蘑菇要小心。如果哪天忘记了这些不好的东西,也许就有生命危险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进化论理解说,我们这种记得不好东西的习惯,原本就在我们的大脑里面。 在现在这个社会,负面的评语往往也包含了“特别”的资讯。对方通常是感到了不舒服,或是和他的价值观不同,所以才对你说了负面的话。当然普通人是不会随便恶意攻击别人,因为他们本身也要面对评语的后果。也许他人会在意,但是他人也会就此不喜欢你。 ...
中文文章

感觉不在了,还可以爱一个人吗?

#感觉不在了 #还可以爱一个人吗? 你是否有试过, 在等待一份感觉, 去完成某些事情? 很常在心理咨询的时候, 我都会听到个案说出, 他们内心想做的事情。 但是让他们停滞不前的, 就是内心少了那份感觉。 “我还没有信心”, “我暂时没有动力”, “我还没有这份勇气”。 在恋爱当中, 尤其是热恋期过后, 那个熟悉的交叉路口, 就是“我好像没有感觉了, 我还可以爱ta 吗??” 如果你可以窥探你的人生, 你是否每一天都是过得开心呢? 还是有些时候, 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受, ...
中文文章

缘无故感到惊恐万分,徘徊在生死边缘。

#无缘无故感到惊恐万分 #徘徊在生死边缘 我还记得那是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我和朋友到我家旁边的游乐场上嬉戏, 当然说到游乐场, 少不了滑梯,秋千,和跷跷板。 我当时的个子比较瘦小, 所以和我朋友小胖在玩跷跷板的时候, 我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那个。(当然今时不同往日) 当我们都玩得很不亦乐乎的时候, 小胖突然离开他的座椅! (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我从高空中瞬间摔落, 砰!的一声。 我瞬间心跳加速, 我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心跳的砰砰声, 我当时好像没有办法呼吸, 感觉就好像快要窒息似的, 周遭的环境都变的很陌生,很不真实的感觉, 我以为我就快要死了。 所幸附近的Uncle Auntie 看见我难受的样子, ...
中文文章

为什么要发射火箭,地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 你的汤米 #22 为什么要发射火箭,地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如果你有追踪NASA的新闻,你应该知道它们会和SpaceX这间公司,联合送太空人上月球。 因为我也不是什么天文专家,所以也不科普大家关于外太空的知识。但是每一次有一个关于太空的新闻时,总会有人说:“为什么要花钱在外太空,地球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吗?!” 这个问题的确很让人伤脑经,但是我相信这个问题也很像以下的问题: –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农业,当我们每天都需要忙于打猎 –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大海,陆地还有很多问题啊! 看到它们的规律吗?我们都是在不同的时代,面对差不多一样模式的问题。所以我做了一些功课,这里就分享一些想法。 第一:研究外太空,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地球的生活。 9亿很多吧。但是一个外太空的project很可能就会花掉这个数目。先别愤怒,因为这个数目,也只可以喂饱这个Africa人口一天的食物。(上网搜寻SMAP,一个NASA已经研发完毕的Project,看它如何影响种植的领域。) 我们一开始,的确只想到把人送上月球,或是想要占领天空这个军事领域。但是当我们了解更多时,我们的确更有能力去寻找更好的答案。就像我们的卫星,不只给我们更好的4G服务,也帮助我们更好的预测这个天气,雨量,天灾等各种东西。我们掌控了一个更高级的工具,把人类文明推进了一步。 第二:终点不是目的,过程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把人送到月球,的确没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这个研究的过程,我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可以。如,灭火器(只要你上网搜寻,你肯定可以找到许多有用的发明)。有人可能会想,那就发明那些有用的科技就好啦!但是很可惜,我们也许不知道我们可以找到什么,或是发现什么。我们只能专攻一个很难的问题,然后得出很多有趣的副产品,而有一些副产品,可能比目的还来的更加有意义。 比如去上一堂经济学的课,却有幸认识某行业的老大。经济学知识可能只增长了一点,但是却获得了一个高薪的工作。那为什么不专心寻找高薪工作呢?你知道答案了吧。 而这让我联想到心理学,心理健康。我们常常觉得生活上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而不去照顾我们 的心理健康,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有些人会说:钱都没有啊,还要管健康吗? 卖保险的人也常常听到说,“钱都没有,要买什么保险?”。但是他们是对的,你没有钱,更加要照顾你风险,更加要看看你可以投资范围内的保险。(先声明,我并没有在卖保险。而如果你真的连三餐都有问题,那就不在讨论范围。) ...
中文文章

我们认为所做的蠢事,别人会记得,但其实根本没人记得。

“啊!我真的不应该说那句话的。这样不是显示我很蠢,很贪心吗?唉,算了。他应该是不打算请我了。” 这是我在发出一封 email 后的想法。当时有一位朋友的朋友在得知我有 freelance 帮人做 copy-writing 和翻译之后,表示想要长期和我合作。我们透过 email 联络,而在我通知他我的交稿时间(2-3天)和佣金之后,他久久没有回复。 焦虑感和种种自我批评的想法开始涌进我的脑海里,每一刻每一秒我都在批评自己:“为什么要提出这样高的价钱!”,“为什么你不和他说你会一天之内交稿?!”,“为什么这么蠢!” 而我从来都没有去反面思考,也许他很忙,也许和他合作的翻译者和 copy-editor 不止我一个而已。 在两天后,他终于回复我的 email,说他答应我的条件,然后会在几个小时以内发给我第一份要翻译的文章。我这才松下一口气。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说出一些话,或做出一些行为后,后悔不及,认为真的很想钻进无底洞里,认为以后都不能再抬头做人了(也称为 self-consciousness,自我意识)。 但之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日子照常过,别人也没当一回事。 我们很常只用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这样就算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活法。但同时,我们认为别人也会用我们的眼睛来看世界,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亲,阿嫲阿公,兄弟姐妹总是在观察我们的每一个举动。如果我们笑,他们也会笑,说好可爱啊。如果我们哭,他们会担心,会立刻抱起我们,唱歌给我们听,让我们回归梦乡。如果我们踏出我们的第一步,他们的喊叫声就好像马来西亚赢了世界足球杯一样。 但这世界上的人,也许根本就没有在仔细观察和注意我们的行为和言论。 有时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说了一句很蠢的话,或者自己走音了三次; ...
中文文章

我们总把埋怨留给身边的人,却把感谢送给外人。

#我们总把埋怨留给身边的人,#却把感谢送给外人。 大部分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心理模式, 喜新厌旧。 我们总是觉得, 时间会消耗激情,一切都会变得平淡而平凡, 所以有些人会在外寻找刺激来获得新体验。 当我们已经适应了我们原本所感受到的, 一旦我们对此习以为常, 重复性获得同样的物质对于我们来说已变得微不足道。 唯有增加自己的感官, 寻找更大的兴趣与体验, 才能再次产生强烈的感受, 而这就是贝勃定律带给我们的错觉。 有些商业模式也会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反应, 在调整价格时总是小幅度地上涨, 到后来人们慢慢接受了再大幅度加价。 举个例子, 一盒三层口罩的价格是RM30, 在MCO期间口罩的价格突然被调涨超过RM70, 我们心理上多少有点抗拒, 因为口罩价格调整的情况很少发生。 但是, 随着时代通货膨胀, ...
中文文章

我们难以拒绝别人,却容易拒绝自己。

#难以拒绝别人 #容易拒绝自己 近日收到了伙伴的邀约, 想说一起策划准备, 关于大众心理教育的事。 我起初是满怀喜悦答应的, 但是眼看日渐增加的工作量, 听到连续深夜键盘敲打的声音, 还有身体紧绷的酸痛, 我听到了“高压力”的温馨提醒。 在心里中, 又冒出了那熟悉的交叉路口, “拒绝别人”和“拒绝自己”,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我站了许久。 还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 被朋友们取了个花名, 叫 “OK Yap”。 因为我对于很多人的需求, 都几乎是一律的答案: “Ok!” ...
中文文章

我们常常高估一年可以达到的成就,却往往低估了十年可以达到的成就。

#21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 你的汤米 如果今天你必须列出两组目标: 一个是一年内达成的, 一个是十年内达成的。 我们大多数人,往往都不能实现“一年内达成的目标”。所以才会有一年又一年的新年目标。而却低估了十年内可以达成的目标(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十年目标)。我想,甚至很难去设一个十年的目标吧。 一年想要一万粉丝,一年成为某领域的专家,三年升职经理,这样十年就可以退休和环游世界! 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是5-10年才开始探索经理的领域,5-10年才慢慢的在高手的门槛前徘徊。 而真正的成果,往往是这个10+年后的努力。 先分享为什么我们一年的目标往往会失败。 在这个资讯爆发的时代,的确有很多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做好一件事。上网查一查,我们的99%问题,都已经有人问过,也都有答案。所以我们和上一代的人比起来,的确是可以在起跑点上快速的跑起来。 但是短暂的冲刺后,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瓶颈。也许需要时间的磨练,或是更多的经验才会突破。而这时候,如果我们还认为我们可以像一开始百米的成长速度,就和现实产生了距离。 我们往往认为我们在一年可以达成很高的成就。也许是很多不负责任的“大师”吧,把成功说的很容易(当然,如果不把它说到很容易,又如何吸引急功近利的人上钩呢?)但是成功,不能只靠正确的方法,还得靠持续的努力,时间的付出,接受失败还能再站起来的魄力。就像我们上一期的分享,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小贴士分享:我们做的事,得先分清楚是实战经验更好,还是要累计坚硬的基础。比如说Sales/Marketing/HR 就是靠实战累计比较快的东西。而像 Engineering/Accounting, 就需要扎实的基础,未来才容易成长。) 因为只有一年,所以我们往往会很焦急,想要快速达成目标。不容许失败,因为失败了,就很难在一年内达标。一年后,如果失败了,就换跑道,又下一个只容许[一年时间]努力的目标。 我们可能都没有那么明确的和自己说:只给自己一年的时间。 但是仔细回想,我们是否很快就放弃了?我们是否常常觉得很压力,很stress。我们会stress,是因为我们有pressure。而这个pressure,往往是因为现实和期待,有距离。距离越大,就越pressure,我们就越stress。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不那么的stress,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很大的期待,这样距离就不存在,所以也没有pressure)。 ...
中文文章

为什么孩子不再跟你说话了?

#为什么孩子不再跟你说话了? 最近诊疗室来了很多小孩的个案, 家长们都蛮常会问我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孩子都不跟我分享ta的事情的?” 而孩子呢,通常所面对的问题就是, “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最近遇到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case, 刚好和这两道问题有关, 就是这名一脸焦虑中学生被父母带来诊疗所, 妈妈第一句话:快点和Gor gor 讲发生什么事情? 孩子二话不说就哭了。 因为Ta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难题, “我要选理科还是商科?” 经过和孩子单独聊了后, 才发现到原来这是孩子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抉择, 而这项抉择将会影响ta往后的职业发展。 父母一方面想让ta自由选择, 但另一方面,却担心孩子的“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所以在这期间,被孩子对于选课的摇摆不定, 产生了一些不是那么愉快的氛围。 ...
中文文章

MMA 对决 咏春:为什么你对传统的执着会阻扰你前进。

相信喜欢看MMA格斗,或对于武术和竞技运动有兴趣的观众,应该都有听说过徐晓冬这号人物吧。如果你不知道徐晓冬是谁的话,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说得好像我不是因为MCO的关系所以有时间看很多MMA的短片才懂他这样): 徐晓冬是一名来自北京 MMA 格斗运动员。而 MMA 就是将各式各样的武术派别招式混合在一起,比如柔术(如果各位喜欢 “John Wick” 这一系列电影的话,就会看到很多柔术哦)、空手道、泰拳、西方拳法等等,然后从中寻找最有用的招式,摒弃没用的。简单来说就是杂家,和传统武术想要完整保存自己一套系统的方式不一样。而徐晓东是其中一位最早期把 MMA 带入中国的先锋。 但在2017年,徐晓冬接受了太极拳大师,雷雷的挑战,和他切磋比武。以下图中就是那场比武(我把他形容成是咏春拳使用者,不过这是因为之后晓冬会和很多派系的大师交手,包括咏春拳使用者)。这就是徐晓冬的成名战。因为他在第一回合开始的几秒钟内便将这位太极拳大师KO 了。 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其实发生了很多这样的传统 “功夫大师” 和 MMA 综合格斗打手在擂台对决的事件。很多 “功夫大师”,比如咏春拳,八卦拳,太极拳的大师级人物向 MMA 格斗家下战书,侮辱MMA使用者,说他们庸俗,粗鲁,没有美感。有时是 MMA 打手顶不顺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