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收到一个素不相识的简讯:“我上网查看时,发现我有这个症状要怎样治疗?”

#31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 你的汤米时段。 这是一个关于心理治疗的文章,也是一个关于“了解问题重要性”的文章。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问对问题是一个强大的能力。只要你知道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们就可以问强大的Google,或是一个电话请教对的前辈,往往可以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 给予正确的答案也许很难,但是更难的其实是问对的问题。 有时候人生就是卡在某一个难题/关卡,不知道该如何前进,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前进,这很可怕。 The world doesn’t need a hero, the world needs a professional. 当我们卡住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奇迹,而是专业。 皮肤上肿起一粒粒时,不是乱服药,而是让医生诊断。 生意遇到问题时,不是乱乱加钱投资,而是找对的商业顾问,诊断问题。 功课遇到不明白的对方,上网查,问学霸,明白问题的核心逻辑。 ...
中文文章

你的白马王子骑着头驴子,你的白雪公主有公主病。

“我们以前很常一起去旅行的,一起去做很多事情,而他现在只是喜欢呆在家玩游戏。” “为什么人家的老婆持家有道,为什么我的老婆一直买东西,难道她不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吗?” “他好像不喜欢我了,每次回来都很快就睡觉了,我知道我生了孩子后和以前比起来胖了许多,但是。。。。” “他每天都忙着工作,早上忙晚上忙,我感觉他厌倦我了。” “为什么就不能帮忙家里做些家务呢?他有工作难道我没有嘛?” 这些是我在诊疗室里常听到的投诉, 从伴侣有口臭,到伴侣很喜欢碎碎念, 说真的,如果我们认真去数一数自己伴侣的缺点, 也许可以说个三天三夜吧。 情侣往往会抱怨为什么感情不再一样了, “他/她以前不是这样的。” “感觉上好像亲人。” “我对他/她没有感觉了。” 亲密关系的模样, 在社会媒体的渲染下, 让人感觉,爱情就一定要是激情的, 是强烈的,是甜蜜的, 就要像是巧克力一样,甜! 这个“热恋期”, 平均能维持6个月到18个月, 超过三年以上的是少之又少。 当感觉消失后, 情侣往往会陷入一种迷茫的感觉, ...
中文文章

我们和“神经病”只是“一线之差”。

1.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时间。 5分钟了,水龙头不曾关过,水不停地流, 拍打在铁制的洗手盆上,啪嗒啪嗒作响, 湿手掌不断摩擦的声音,挤肥皂时塑料瓶子不断发出的声响。 2米外的柜台后,我闻到浓烈的肥皂味。 10分钟了,洗手的节奏不曾听过,水继续流。 ta 开始走动,一边洗,一边走, 我听见 ta 的脚步声,指尖流下的水滴在地砖上那细小的声音。 挤肥皂,洗手,挤肥皂,洗手。 2米外,我听见厕所内加快的脚步声,充满害怕的步伐, 在厕所门外母亲的叹息声。 透过他人不了解的机制和标准,ta 决定已经洗够了,慢慢的从厕所出来。 零碎的脚步,小心翼翼地走动, 双手收紧在肚子的范围里,肩膀向内侧畏缩, 好像想尽量把自己的身体面积挤得越小越好, 避免碰到中心里的任何其他表面。 前进 踩了三步,倒退两步,回头,审视身后, ...
中文文章

谢谢你陪我走过的那些路,但未来成长旅途需要我自己去探索。

记得大约5年前,当时一个很要好的朋友L曾经对我说过一段话,并且很深刻地印在我脑海里。完整的对话内容已经变得模糊,隐约只记得当时让我沉默的那一句话。 “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让我再担心你了吗?”,L说道。 其实日常生活上我总会听到类似的叮咛。像别人说的那样,我从小就对自己不长点心,总少根筋。走几步路就会跌倒,忙起来没时间吃饭饿久熬成胃病,过马路不看左右总需要人抓着,还有一系列数不完让人操心的举动。“你可以小心一点吗?”成了朋友每天必念我的一句。可我依旧没好好听进去,可能是习惯了身边的人总是惯着我,担心我,不知觉中渐渐开始依赖他们。 可当时L那样对我说时,我愣住了。从L的语气中,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单纯的关心,更多的是很强烈的请求,仿佛很诚恳地在对我说:“你可以把自己照顾好吗?”。我顿时发现原来是自己过于依赖L,忘了那段期间他其实过得并不好,身为朋友的我还一直要求他帮我处理我自身的问题,从而忽略了他的感受。L也有其他需要照顾的人,他也需要把自己照顾好,我却很自私地希望我每一次的求助都能得到回应。 的确,在生活上,我们难免会有不顺心的时候。我们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总会想着是否有人可以陪我们一起承担。遇到挫折和难题,若身边有人可以让我们依靠,成为我们的避风港,让我们能倾诉自己的内心,再好不过了。有了身边的支持、陪伴和帮助,我们便能重拾勇气,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稍微一个不注意,我们便开始习惯不断向身边的人索取我们的需求。我们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无意间我们开始越界。在生活上遇到困扰,我们很自然地想要把问题往外丢,希望有人能够接住我们的情绪,帮我们解决问题。无论是有心或无意地,我们开始要求更多,急迫地利用亲密关系来换取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和关心,以寻求安慰,让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我们学会去依赖身边的人,希望能通过外界来证明我们的价值。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不被认同,害怕被抛弃,我们感到不安,而强制地把我们的不安全感强加在别人身上。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很自私,一昧的要求别人,成了别人的负担;一方面,我们又无法克制自己的不安情绪,把身边的人逼得更紧。因此,我们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不安和恐惧来控制其他人,迫使他们留下。 我们都希望别人所展现出来的样子是自己所期待的,希望别人能按照我们理想中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我们希望通过别人对我们的好,来填补我们心中的不安全感,来消除我们内心复杂的情绪。 但是啊, #成长的路是需要自己走的 宫崎骏系列中我最喜欢的是《千里千寻》,而里面白龙曾经对千寻这样说:“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的确,有的人教会我们爱,有的人教我们乐观坚强,有的人教我们坚持梦想,但是成长路上是需要靠自己努力的。别人可以不断重复告诉我们 “你是值得被爱的”,“我很珍惜你”,可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肯定和信心。 有的人教我们如何成长,看着我们成长,但他们无法永远地陪着我们。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别人是无法体会的。虽然从身边获得很多的爱和鼓励,但是别忘了,#是我们自己亲自付出的努力,#才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我们需要练习成长,需要学会去诚实地面对自己,即使自己是多么的不安,多么的脆弱。唯有学会接住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不安,我们才不会过于依赖他人,把期望寄托于他人,而忽略了自己。 最后再分享下《千里千寻》里的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对于那些在我迷茫时期给予陪伴和帮助的人,无论已经各奔西东还是依然留在身边的,我一直心存感激和珍惜。成长路上如此艰辛,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地接纳自己,也不断地完整自己。 即使接下来的路需要自己走,即使依旧会感到不安,但我依然在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努力前进。 感谢彼此成长的路上有你我相伴。 我是家怡,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心理治疗的十字路口:我想要抽回烟。

“#我想要抽回烟…” 我的个案看着我, 我当时候懵了几秒钟。 忘了多久, 已经没有见过这个个案了。 在咨询的前一晚, 我开着几个月前的咨询笔记, 让自己刷新对个案的回忆。 非常早的早晨,门铃响了。 已经将近半年没有见的个案, 带了她的故事进来。 并说了文章开头那句话。 如果是你身边的人和你说这句话, “我想要抽回烟…” 你会如何回答呢? 你的答案, 会是好言相劝, 并说出抽烟会损害健康, 还是因为你也有抽烟的的习惯, 而表示赞同呢? 我在接受心理治疗训练的时候, 其中一个心理治疗的学派, 提到了一个概念:Context ...
中文文章

心理学不是读心术,而是一门科学。别再误会心理学了。

#心理学不是读心术,而是一门科学。别再误会心理学了。 就在8年前, 在我选择大学读什么科系的时候, 我在商业和心理学之间做出了抉择, 到底是什么让我做出了这个选择呢? 我觉得当时的我有点“单纯”, (或者是随便) 我当时在想, 反正我们以后做什么工作, 都是要和人类相处, 那就读关于人的科系吧! 我很庆幸, 父母给了我100%的自由, 我也没想那么多, 就只身到吉隆坡就读心理学了。 说真的, 在大学第一年的时候, 在我真正认识到心理学后, 我有些惊讶, 因为,我们必须读很多很多的研究报告呢! 身为独中生的我, (英语比较差, 幸好Gary ...
中文文章

如果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那明天你想要做什么?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30 大家晚上好。今天的汤米想和大家讲讲数码宝贝(Digimon)的电影:Last Evolution。如果还没有看过电影的朋友们,千万不要继续读下去。而不打算进电影院看的朋友们,希望你可以去看看。而不知道什么是数码宝贝的,那。。我们有代沟啦!哈哈。 但是无论你有没有看过,我想我接下来分享的三点,我相信你的都能感同身受吧。 1. 我们都终究成长 在电影的一开始,我们就能感受都主角们都已经成长了。他们的战斗方式不一样,人生面对的问题也比一样。故事的主轴围绕着太一和阿和,大学快毕业了,但是却还找不到人生接下来的方向。也许隐约的知道,但是也许选择不够主流而不敢去追求。 我们何尝没有经历过这个彷徨的时期。我们前18年,大多数都活在规划好的路线上,不需要做什么重大的选择。第一个大选择应该是要报读哪一个大学和哪一个科系吧。而读完三年的大学后,就是我们人生第二大的选择,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而我们终将长大,我们也终究做决定,也终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虽然这是个迷茫期,但是我们的生活却不断的改变。不同的朋友,不同的生活,不同等级的功课,甚至和父母相处的时间都变少了。而时间一拉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我们渐渐法相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许是梦想,也许是初衷,也许是同伴。 也许成长,就注定了我们会失去一些东西吧。 2. 那,我可以选择不成长吗?我可以不和你分开吗? 在电影里的中段,太一和阿和发现了因为他们的成长和潜力,他们将和自己的数码宝贝分离。甚至他们有个明确的倒数计时。而每次的进化和战斗,都会让他们分开的时间加快。 这时候,太一和阿和才发现也许,他们忽略了自己的数码宝贝。当太一带亞古獸回去自己的房间时,他还问道,“这真的是你第一次来我的房间吗”?原来,以前一起战斗过的同伴,现在的生活早已分开,已经在不同的轨道上。 幸运的是,主角们还有时间。还有时间去想如何避免分离。 当然电影情节会逼他们战斗,加快他们和数码宝贝分离的时间。而就连数码宝贝的祖师爷人物也说了,这个分离无法被改变。就算你是被选中的那一位,就算你是最强的那一位。 当危机发生时,我们可以选择不战斗吗?我们可以选择不分离吗?甚至我们可以选择不成长吗? 代表友谊的阿和比谁都不想和自己的好朋友,好战友分开。但是代表勇气的太一比谁都清楚,这个时候,他们比谁都更加需要勇气。也许不只是去和大boss打仗,也要提起足够的勇气面对这个分离。 虽然有短暂的挣扎,但是他们也义不容辞的去面对接下来的战役。 在这里,这个电影也许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成长也许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条必经之路。但是你可以选择勇敢的去成长。 3. ...
中文文章

如果你快乐的代价是别人的痛苦,那你不值得这份快乐。

1.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 我们是如何衡量自己的童年? 到底一个人有没有童年, 是由什么因素和成分而决定的? 因为我真的不懂。 从小就有身边的朋友在问我: “诶,你小时候有没有玩过xxxx或yyy玩具?” 还是: ”诶,你有没有曾经和朋友爬进别人家偷他们家芒果树上的水果?“ 而在我对这两个问题回答一个坚决的 “不” 时, 我就会被指着笑说:“哈~哈~ 没有童年!” 原来如此。 也因为真的是还蛮乖的,从小学开始整天就是补习补习补习, 要不然就是回家温习功课,父母也没有买游戏机或电脑给我们(直到中学那时吧), 所以当被朋友笑说没有童年时,我心里就说 “是啊!又怎样?” (因为我是不会怪父母的乖小孩,muahaha) 直到今天早上。 今天早上我在刷脸书时,看到一张照片。 ...
中文文章

别再告诉自己“我不配”,而是学会去相信自己多一点

“我是宇宙间的尘埃, 微不足道的一种状态。” 我们总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 在某一个时间点、某一个瞬间、某一个场景里, 仿佛孤身一人在一座孤岛上。 而在那座孤岛上, 唯有自己了解自己, 能接住自己的各种思绪与情绪。 大家总说要“活出自我”, 不要盲目跟随他人的步伐, 不要总是拿自己与他人做比较, 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 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与生活也所差异, 而且比较的过程只会成为恶性循环。 可现实上, 我们总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 却常常哀怨自己的不足。 每个人都容易陷入了 #我不配 的漩涡里, 而心理学中形容这个心态为 imposter syndrome, 也就是“冒牌者症候群”。 就算在别人眼里的我们是优秀的, ...
中文文章

你想要当个正常人吗?

#你想要当个正常人吗? “Gary, 我正常吗?” “我这样的性格正常吗?” “我对于这个事情的情绪正常吗?” 在第一次和个案见面的时候, 我们都需要进行评估和访问, 不管是评估心理健康, 还是了解家庭和个人背景, 心理师会问较多的问题。 而在某些时刻, 我都会暂停问一下个案: “有没有什么问题是我还没有问, 而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需要告诉我的吗?” 他们都会问, “我这样算正常吗?” 房里一片宁静, 剩下时钟的滴答声。 抽离一下,你是否有想过, “正常” (normal) 和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