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你觉得做工开心重要,还是钱重要?我不知道,但是你开心,对我很重要。

#29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 你的汤米时段 至我的好朋友 – 希望你能读到这篇文。 有时候我们很难直接说出口一些东西,比如劝别人要如何变得更好。因为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你更加高人一等的感觉。于是我想把它写在这里,希望她会读到。如果这篇也正是你想和你的朋友亲人说的话,那就把它分享出去吧。 回到主题,做工做得开心重要,还是钱重要? 如果你有任何朋友问你这个问题,而是真心问你,不是因为觉得很烦就随口问一句,那你千万不要直接下定论。因为你要反问他更多问题。 你是不是现在想辞职? 你的经济状况还好吗? 如果你现在没有工作,你的存款还可以维持多久? 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不是无解?会不会进到新的公司还是有一样的问题? 而我仅仅是举出了几个问题而已,但是大方向有两个: 第一:钱够不够用? 假设一个人做工真的很不开心/很累,想辞职然后慢慢找工 – 这个想法真的要好好再三考虑。 因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存款,那你很可能会陷入下跌的漩涡。首先,市场上找工一般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刚好公司需要人。 地利:这份工作在你的附近。 人和:你和面试官合得来。 ...
中文文章

与其拼了命地讨厌自己,不如重新开始认识自己。

【与其拼了命地讨厌自己,不如重新开始认识自己】 我相信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 都曾有过数落自己的时候, 批评自己的时候。 但在什么时候, 我们变成“讨厌自己”了呢? 这绝对不是单纯一两天形成的事情, 没人一出生就开始讨厌自己的。 那我们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学会了“讨厌自己”? 首先从“自我概念”开始说起, 简单来说,#自我概念 就是, 我们对“我是谁?”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我是谁?”这个概念是通过“自我认识”这个过程, 慢慢一点一滴建构而成, (就像我们组装Lego一样) 而这过程包括: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己。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这些过程就像面镜子, 它们让我们知道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而其中极为重要的, ...
中文文章

失去朋友,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还是你不在乎了?

昨晚,或者是今早,凌晨2点。 睡不着,呆看天花板上的水迹,回想当天下午发生的一件事。 下午,在MY心理咨商中心里,最后一位顾客临走之际,我的电话响起,屏幕上显示的是久违的名字。 中学同学,曾经在同一个团体奋斗过,一起吃苦,一起挨骂。 接起电话,只听见陌生的声音,心想我记忆再差,也没差到把声音都给忘了,或搞乱了吧。 一时之间没察觉原来是另一位同学用别人的电话和我接洽。 不过在他澄清之前,怎样都想不起他的名字。 于是便哈拉些有的没的,约吃饭,见个面,聊个天。 等等等等。 但不自觉地,渐渐觉得整个状况很超现实。 我所说地每一句话和每个反应都好像慢半拍似的,不然就觉得整个人很不自在,很不自然。 顿时,我脱离了我正在进行的对话,身体、想法、嘴巴转换成 autopilot 模式。 我口才不是最棒的,但还有些基本的自信能够 handle 一个简单的对话,尤其是叙旧叙旧。 但在我和他们的对话中,我突然支支吾吾,说的话很僵,连场面话都说得很不场面。 其实我就好像成为了当初和他们混在一起的我。 这九年来自己在吉隆坡得来的经验和成长都突然消失了, 我退化成为那个尴尬又无知的少年,当初我很厌恶的自己。 距离中学已经九年了。 九年前的六年里,曾经也做过不少傻事,也疯狂过。 ...
中文文章

失败了那么多次,感觉幸福离我越来越远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我的天空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记得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我已经哭成了一团。或许是过于把自己影射在书里的人物中所以感到特别心疼,又或许这段话实实在在地描述了当时我的心情。 “凡事都不要抱有希望,因为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曾经有一段时期我总抱着这样的消极想法。经历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或许只是芝麻绿豆的小事,但在我眼里那些挫折和失败,使得我对于自己的失望慢慢地累积起来。没考满分的试卷、没有始终的感情、没完成的目标,每当事情没如预期般实现,我会陷入毫无止境的失落和无力感。 我曾经因此而埋怨过别人,也埋怨过老天不公,但这样我依然无法解气啊,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地方可以让我寄托我的负面情绪。但随着时间久了,我开始转向埋怨自己的不够努力,把气都发在自己身上。“我本来都不够好。”说起来挺讽刺的,可这句自我诋毁的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能够短暂地安抚我的情绪。接受了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因此认命了,心理莫名能好受一点。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在心理学家 Seligman 的实验中,他把狗关在笼子里,随着蜂音器的声响给予狗无法忍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无论做了任何尝试都逃不出去,因此只能不断地颤抖和哀叫。经过数次反复地电击,就算后来给予了机会让狗逃出笼子,狗却放弃了反抗,不乘机逃走,而只是绝望地待在笼子里,等待下一次的电击。 这样的现象其实很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而我们很常把失败归为是自身的问题。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经历了痛苦而善待我们,因为坚信痛苦不会因为我们努力而有所改善,因此我们放弃了挣扎、停止了反抗。当我们开始认为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与结果无关,我们对于自己的失望不断累积,慢慢的,我们也不敢再为了自己能变得更好而努力,不敢再为了自己能争取到好结果而尝试。 若不曾开始,何来谈结束。曾经的挫折和失败,所累积起来的失望和无能为力,让我们不敢对于未来抱有正面的期望。就像东野圭吾写的那样:“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不再升起,也就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身上的光芒消失。”因为害怕结果与想象所形成的落差感大,有的人放弃了努力,有的人放弃再爱了,而错过了原本属于自己幸福的一切。 #你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 这句话身边的人无数次告诉我,可我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接受这样的安慰。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到后来我尝试把这句话听进去。这并不代表我对于这句话是赞同的,因为我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但至少我尝试去接受别人的看法,不只是固执地对于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 换个角度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是因为自己对于困境的不理解,又或许是自己把目标设得太高以致于自己根本无法达成理想情况的结局。这个情况下,我们容易迷失在自我怀疑里,或者把事情归咎于别人身上。我们能做的,就是停下混乱的脚步,静下心来想想当下所面对的问题,而不是执著于自我责怪或埋怨他人。与其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不妨再次尝试着朝着努力的方向前进。 很多人的遗憾都来自于自己曾经没有勇气。别因为害怕最后受伤,而放弃争取让自己幸福的机会。我并没有那么勇敢,我依然害怕着失败,但我始终还在为了自己而努力着。未来的结果无法预设,或许不能如我所愿的那么美好,但或许,也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差呢。 每个人都有幸福的可能,你说呢? 我是家怡,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心理治疗的奇闻趣事:你相信鬼吗?

#你相信鬼吗? “我不懂接下来说的话, 对你的评估或诊断有没有用, 也许你也不会相信这些事情。” 个案低着头说了这句话。 我的笔在纸上停止了, 抬头看了个案。 个案接着说: “ #你相信鬼吗?” 心理咨询间一片宁静, 剩下冷气的声音。 我从小对于灵异鬼怪的事情, 都充满好奇。 小时候常听亲戚家人说灵异故事, 外公早上搭车遇鬼的故事, 爸爸以前在木山工作的山神故事等。 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 我都可以在饭后和朋友, 畅谈几个灵异故事。 在中学的时候, 也会很痴迷于说灵异故事的论坛; 当时的热爱节目:“怪谈”,“不可思议的世界”; 甚至在中学投稿的文学作品, ...
中文文章

你是被X耽误的Y吗?

#你是被X耽误的Y吗? 那天在FB直播的时候, 刚好是父亲节, 而我唱了首“当你老了”, 想要送给自己的爸爸,祝全天下的爸爸父亲节快乐, 大家很都赏脸, 也很谢谢大家的捧场。 有位观众在直播底下留了一句留言, “被心理学耽误的歌手”, 顿时勾起了一些过往的回忆, 因为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 曾经也有几位朋友是这么说过的。 从小就受姐姐的影响, 自己非常喜欢唱歌, 我还记得爸爸买个姐姐UPSR 考了六个A的礼物, 是个用卡带的随身听, 而姐姐那时买了两个卡带, 都是当时非常火红的周杰伦的八度空间, 和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 常常会借姐姐的随身听无限播放着周杰伦的安静和星晴, 后来常常会在冲凉房里大展歌喉。 (所以我很喜欢冲凉,一冲就是半个小时) ...
中文文章

你还没得到的知识,比起你所拥有的知识还要珍贵。

在日文里,有一个词叫“Tsundoku (積ん読)”。 形容的是不断买书,然后堆积起来不读,等以后才读的这个现象。 然后即使家里很多书了,还是继续买买买。 我就很直接,我称它为书塔。 不过日本人果然还是比较有品味,任何人事物现象都有一个比较美的称呼。 其实之前就有读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著名意大利作家,Umberto Eco 的巨大私人图书馆。 他这个设在自家的图书馆里,有大约30,000本书。 而他每当邀请亲戚朋友到他家时,然后当这些到访者看到他的书籍收藏时,他都会从他们身上看到两种反应,进而把他们分类。 第一种反应,就是:“哇!这么多书。你到底读了其中的多少巴仙?” 这类是大部分人的反应。 而第二种反应,则是沉静的,默默的接受他家里就是有这么多本书。 Umberto Eco 其实不是很喜欢第一种反应,因为他觉得如果一个人读书只是为了单单记录自己所读过的量时,以便在客人到自己家时能够和他们说:“哼哼,我读了90%,哇哈哈哈哈!” 这充其量只是虚荣心,为了 boost 自己的 ego 的行为罢了。 第二种反应,他之所以比较接受,是因为他认为客人们和他一样,都认为书是为了增加自己知识的道具,是为了研究,学习的辅助品。 ...
中文文章

如果早就预测了与某个人的离别,你还会选择和他相遇吗?

#如果早就预测了与某个人的离别 #你还会选择和他相遇吗 记得多年前, 我曾经这样问过身边的人。 80%的朋友说会选择再次相遇, 剩下的则表示不想再重新来过了。 选择不再相遇的, 多半都告诉我他们不想再重蹈覆辙, 不想再去经历同样的悲伤和痛苦。 想要让自己看开点, 不再沦陷于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 若能重新选择, 可以避免花时间在不适合的人身上, 要善待自己,不让自己那么辛苦委屈了。 选择依然相遇的, 一方面放不下相遇时的美好, 一方面心理依然很坚信着未来能够被改变的可能性。 即使尝试过了、努力过了, 当未来的离别依然到来时, 毕竟多么难得相遇相识了一场, 留下美好回忆,也足以。 现在换个问法, #如果结果注定要失败 ...
中文文章

老天爷解不了人世间的冤屈,于是,就下一场六月雪吧!

【被误会要不要澄清?】 #27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大家晚上好,又是星期五的汤米时段啦。 这个礼拜的分享并没有任何干货,也没有前方高能。就只是想写一点自己的感想。 前几天晚上,又翻回一些奇葩说的视频。黄执中一直是我的偶像。我喜欢他的论点,喜欢他用的句子,而当我找到一位网民分享他的这一段发言的时候,这更是让我回想起很多东西。 那个题目是:被误会要不要澄清? 而那段发言是这样的: ———————— 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情,你就不能咽下去,佛都咽不下去。 我小时候在台湾路边看到一种景象,觉得那种要受冤屈的,受诽谤的,无处申诉的人,拿过大字版,把他所受的冤屈写上去。他不是乞讨哟,来看,路边看啊。这玩意还有个名堂,叫告地状。什么意思?我没有办法跟人告状,老天你开开眼。 现在当然不告地状了,现在怎么着,写长微博,我发帖,当我发帖在网上的时候,我不奢求那些侮辱我的人能看到,我也不奢求他们都会同意,我没有那么在意真相,我有些事要讲出来,佛都争一炷香。 当 我写出来的那一刻,我就跟在庙里达祷告的人是一样的,你拿一炷香跟菩萨说,菩萨,我遇到了这些事情,你看一看,你评评理呀,很多人被冤枉的时候是不是说老天爷,你开开眼呀。同样的意思呀!窦娥冤,那够冤了吧,人世间解不了你的冤,窦娥怎么说,也是老天爷你开开眼呀,老天爷都不能改变这一切呢? 不行,我给你下一场六月雪吧。 ————————- 读到这里,这让我不禁的回想起以前的事。小时候的我特别爱哭。也许是特别怕疼,但是有一种东西是我特别忍不住的,就是委屈。 还记得有一次在十一岁的时候,我和同班同学去一个艺术展。看完了艺术展后,我们就在一个地方等我们的巴士。我就坐在那里,吃着妈妈准备给我的糖果(我还记得那个糖果的牌子),而忽然间,老师就来拉我的耳朵,说我很坏蛋,可以不可以安静一点。我当下真的很惊讶,因为我并没发出任何声音啊。而是隔壁两个同学在大吵大闹(小孩子,都能理解的)。 而我还来不及为我自己辩护,就已经被处罚了。当下超级委屈,也就哭了起来。我忘记了老师后来有没有发现真相是什么。但是也许就只有我知道我自己是被冤枉的。而这种感觉超不爽。不爽到可以哭的程度。 而事后,我也不那么在意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是不是个爱哭鬼。毕竟老师在那种高压的环境下也许会误判。但是我特别想和别人说不是我!那他妈的不是我。 但是接下来我想说的其实不是委屈,而是聆听。 有多少误会,就是因为一方面不愿意聆听。而因为不了解对方,我们都站在自己的孤岛,审视对方。而聆听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我们不能平时都不听别人说,然后在特别情况下才逼别人把心掏开来说。因为对方会知道,你不是在聆听,你正在收集证据来攻击。 我再分享一个故事吧。这也是在几年前发生的事。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