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当痛苦涌入你的屏幕: 资讯时代理解「替代性创伤」

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每一则新闻、每一个短视频、每一段悲伤的故事,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正在慢慢崩裂。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像这样持续地接触一则又一则的负面消息,也会在心理上悄悄地留下了痕迹? 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这种“看不见的创伤”——替代性创伤,以及如何在关注社会事件的同时,好好地照顾自己的心。 什么是替代性创伤 (vicarious trauma)?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是一种因为长期接触他人经历的创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与直接经历创伤的当事人不同的是,它通过听闻、目击、阅读别人的创伤经历,而逐渐在心理上受到影响。 这种现象在助人专业中并不陌生,像是: 聆听个案的辅导员、心理师; 在前线工作的记者、警察; 救治扶伤的医护人员等 在面对个案的过程中,若没有进行良好的情绪调节,也可能会出现替代性创伤的迹象。 但现在,这样的影响早已不局限于助人领域。在我们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社交媒体上的资讯而被影响。 资讯过载与情绪累积 在这个人手一机的时代,任何一场重大事件都会迅速被转发、传播。除了有新闻的报道,还有大量的影片、短视频、评论、网友的再创作和二次传播。 而当同一事件反复地出现在不同社交平台上,我们的大脑会不断接收类似的负面刺激。即使事件与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情绪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 例子:“我看到了那则新闻,觉得很骇人听闻。自从那天起,我接二连三刷到类似的负面事件,我开始感到烦躁、难过、甚至有种对世界失望的感觉。后来我决定不再关注,但就算换平台,还是会不小心滑到别人评论或讨论那件事的视频,满屏都是愤怒、谩骂、恐惧的声音,我只觉得自己越看越焦虑。” 这种不断的接触会让我们的大脑一直处于警觉状态,长时间下来就可能出现以下状况: 情绪波动、焦虑、愤怒、悲观; 导致睡眠质量变差; 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 对社会失望、失去信任、麻木; 出现逃避倾向,如不关注时事,拒绝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