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爸妈,你必须听我的”

Poster 02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很有自信,对自我的评价也很高,
而有些人却处处觉得自己方方面面不如他人,经常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

譬如说,看到同学可以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从容淡定,
当轮到自己时,心脏不自觉的加速甚至是开始结巴起来。

其实,这些都和我们的自尊(self-esteem)有关。

顾名思义,自尊即自我尊重,
指的是我们如何肯定,赞扬,以及对自我的评价。

高自尊的人往往会更加有自信,积极的信念,相信自己“我值得”。
相反的,低自尊的人容易自我否定,敏感,对自己的表现持负面评价居多。

#自尊与家庭教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们的人格发展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而父母扮演着我们启蒙导师的角色更是直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Baumrind,他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
分别以控制(Demandingness) 及回应(Responsiveness)这两维度来进行划分。

❶ 专制型 (Authoritarian)

专制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是高控制与低回应相结合。
这类父母会树立一副威严的形象及设定一系列严厉的规则,
要求孩子必须对自己言听计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爸虎妈”
却极少给予他们鼓励和选择的权利。

例如,当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
专制型父母通常会是:“我是你爸妈,你必须听我的”来回应,
不倾听孩子的意见,也欠缺考虑孩子提这些要求的感受。

❷ 权威型 (Authoritative)

权威型父母使用的则是高控制和高回应的教育方式。
这类父母也会设定一些严格的规则标准,
但不同的是,当孩子不能够认同或遵从时,
父母会耐心的跟孩子沟通,回应孩子情感上的需求,
也适时让孩子有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

例如,当孩子想要玩游戏时,
权威型父母会是:“那我们只玩1小时好吗?玩太久了可能会对眼睛影响不好”来进行沟通,
尊重孩子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可以理解父母控制自己行为的原因。

❸ 宽容型 (Permissive)

宽容型父母是结合低控制和高回应的教育方式。
这类父母不会对孩子有过多的限制,让他们自己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与其同时,还会力所能及的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照顾他们的感受。

例如,当孩子想要出去玩时,
宽容型父母不会考虑孩子可能会来不及完成作业,尝试与他们沟通,
而是直接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他们想要的一切。

❹ 忽视型 (Neglectful)

忽视型的父母则是结合了低控制和低回应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承担起“教”的责任,
即不对孩子有任何要求或限制,
也不关心他们内在的感受,
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完全的缺席了。

所以,他们往往会抱着孩子吃得饱,睡得好就好的心态,
在教导及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上毫不在乎。

#权威型教养方式会产生高幸福感

有研究显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最为显著。
这种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拥有更高的自尊,学术成绩,以及健康的心理状况。
他们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极强的幸福感,
从而使他们更有自信,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

然而,在亚洲的文化背景下,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影子出现在许多家庭里,
严格的父母总是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有着高要求高期待,
却看不见或是丝毫不在意他们的需求及内在感受。

所以,即便很多的“孩子”有着非常高的成就,
在他人眼里就是妥妥的人生胜利组,
却还总是小心翼翼,卑躬屈膝的担心这个那个,
久而久之便倾向于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

那既然权威型教养方式能培养出人格发展最为健康的孩子,具体是如何做到呢?

#既讲理也讲爱

父母需要对孩子立界限定规矩,
同时对他们的关爱,尊重,情绪关注也不容忽视。

举个例子,当面对孩子提出和朋友晚上外出玩的问题时,
首先,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太晚了,不可以”,
这样不顾孩子感受的回应。

父母首先应该表达他们理解及尊重孩子们想要和朋友相处的想法,
之后可以和孩子沟通他们的立场:“你那么晚外出可能会不安全,如果改成下午的话行吗?”
或是:“你可以请朋友们到家里来玩,结束之后我们会负责把他们送回去。”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但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
同时也理解父母约束他们行为的原因。

—————————————————————————————————————————

其实,家庭教养方式只是其中一种会对我们个体发展带来影响的因素,
长期被迫接受高控制及低回应的教育方式确实会反射到我们对自我的评价。

通过了解不同的教养方式,
也让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生长环境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有了意识,改变也就成了我们的选择。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的把原生家庭环境解读为归因。
“我现在会这样,就是因为当初我的家庭怎样。”
毕竟,让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因素。

“人虽然是经验的连续体,
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总是关联着过去,
但人的经验可以更新,
且毕生都在更新。”——崔庆龙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Zhi Shan,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