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他们再也看不见我们,但我们永远以他们为傲

“你死后登报的时候,别人会怎样描述你?”————————————身为心理学的学生,相信大家都知道就读心理学时,我们都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心理学分支,当中,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我今天文章的灵感来源。 在探讨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年一生的发展时,生和死,往往都是会触及到的范围。 在接触发展心理学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谈论到老年和死亡的话题,教授问了我们刚刚开头的问题。 可能你们看到那个问题时,大脑已经飞速运转去探讨问题的答案。可当时的我,脑袋的第一个想法是: 为什么死后要登报? 顺着这个疑虑,我开始扒资料,发现了死后登报,又被称之为 “讣告” (fù gào),是人在死亡后由亲属或记者刊登其死者的死亡告示,内容除了包括死者近亲的姓名,也会有死者在生前的一些成就。 有些人认为 “讣告” 是对死者的尊重,是认可他在世界上贡献的篇章,也是为他精彩或平庸的人生画上休止符的书面证明。 这些多数人都可能会认同,可是,你觉得,“讣告”,对 “读者” 有什么影响和存在的必要呢? 1. 长辈留存于世的记忆钥匙 这里把对象定义成长辈,是因为大数据显示讣告的对象,通常年龄层偏大,但你可以把他套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我在一个 “讣告” 相关的文章里看过这句话: ...
中文文章

旅行不会让你一夕之间变得强大, 但它能在一瞬间让你感动, 感动自己还有无限的可能。

“你有想过旅行吗?” 疫情的退潮让宁静的天际找回了以往的喧嚣。当身边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因为压力走不出来的时候,我都会统一的问他们有没有想过旅行。 如果在经济,精力,和时间的允许之下,我都会推荐他们可以出外走一走。但是通常得到的答复都会是:“旅行,能帮助到我什么?” 短暂的逃离现状,未必是负面的逃难 站在升旗山的某一个至高点,温暖的阳光,闪耀动人,当然,感动的不止是人,还有需要慰藉的心。 那时候,我也像吐苦水的朋友一样,有压力,有烦恼,也想暂时地逃离现状,适当的不去理会那些“破烂事”。而我知道,单纯地不去管它,不去触碰它,是不会有解决的一天的。 于是,我毅然决然的和几个朋友订了车票,前往马来西亚槟城,展开了四天三夜之旅。最感动的,是到了升旗山的那天。 站在高处,有那么一刹那,我感叹于世界之大,享受于迎面的旭阳和风,和几个陌生的旅客一起合照,一起交谈,曾经不敢去触碰的事,好像也变成了可能。 旅行把你放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在那里,你会发现自己不是想象中的胆怯,必要时,也可以坦荡的的处理从前不敢触及的事。当下,我们能清晰的看看自己的内心,在那一刻,我们不需要畏缩,也“学会”了不需要畏缩。因此,也多了一份勇气,迈向那个我们一直不想去解决的事。 旅行不会让你一夕之间变得强大,但它能在一瞬间让你感动,感动自己还有无限的可能。 革命情感,友谊升华 旅行的跋山涉水,有时想着也会觉得累,但如果你不是一个人的时候,不止不会疲劳,旅途的过程也会帮助你找到友谊的真谛。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托马斯·戈尔维奇博士说过: 「我和别人体验了同样的经历,即使在我和他们分开之后,每当我告诉别人这次旅游的故事时,我都会想起他们。」 无形之中,通过旅游,你多了一份陪你翻山越岭的友情,你也深深地知道,下一次的旅行,也一定还有他们陪你共欢愉,共患难。 而这份友谊,也有很大的可能,能延伸到不局限于旅游的范围,慢慢地,刚刚提及的一起共患难的革命情感,也可能会演变成日常生活中缺一不可的角色。 简言之,旅伴,也可能会升华成你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伙伴。 所以啊,通过旅行,你将获得很大能量的友谊和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在往后的困难遭遇里,你会因为这些羁绊,而想起:“啊!我不是一个人啊,我还有一个 / 一群可以和我一起旅行的 TA ...
中文文章

“如果我生一块叉烧,也要生一个喜欢男生的叉烧。”

身为食客,我自称“爱吃”,喜欢美食在舌尖上的跳动,以及味蕾被激发的满足感。 当接收到需要撰写MY心理学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 我要跳脱思维 ——于是,在一连串无厘头的集思广益后,我的心里萌生了“要把食物融入心理学”的念头。 当我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时候,还真的让我回忆起了一些人事物,足以满足我的文章对“食物”以及“心理学”的需求。 以下,我想分享3句我周遭的朋友们经历过的话,只要你滑下去,看看他们的大标题,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叉烧”。 生一块叉烧都好过生你 伟光 (化名) 在生活中,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一点“,“感觉自己很厉害打篮球,但不是最厉害的”“感觉自己唱歌不错,但有人好听过我”“感觉自己蛮适合辩论的,但有时还是会吵输人” 这样的想法不只来自于伟光自己,大部分的质疑,更源自于他的妈妈对他的话。“做么你什么都比别人差的”“拜托你,可以看一下邻居的儿子几厉害吗?”“生块叉烧都好过生你” 身为朋友的我,在倾听他的诉说后,也感受到“叉烧”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你会觉得搞笑,因为一个“叉烧”沮丧?但的确,因为这个所谓的“叉烧”,他开始萌生了一系列偏激的想法。“我真的是她生的吗?”“我是不是真的很烂”“我是不是比不过一个叉烧?” 如果我生一块叉烧,也要生一个喜欢男生的叉烧 我是小茹 (化名) 在大学的第一个朋友,一起经历了社交,活动,和出远门后,她慢慢地和我敞开心扉。注:以下的故事公开经过了小茹的同意。 小茹是女生。同时在她的认知上,她喜欢的是女生,简而言之,她把自己定义为女同性恋。 可是这样的定义,未必能迎合所有人的看法与期待。同样是妈妈,也同样是使用了“叉烧”作为形容词,小茹的妈妈在小茹和她揭露自己的性取向后,只留下了一句格外“冷静”的话就离开了小茹的房间。“如果我生一块叉烧,也要生一个喜欢男生的叉烧”。 在这句简单但有力量的话语之后,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小茹和伟光一样,每天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责备”,都变成了沉睡前的最后一滴泪水。 我把你这块叉烧生下,还生了个叉烧肚 我之前在超市当推销员的时候,美文 (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