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专注20%的坏事,反而忽略了80%的好事。

100780375_3182939455084102_2112860086970875904_n
#23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 你的汤米
大家晚上好,虽然今天不是星期五晚上,但是来个汤米加餐吧!
今天就想要从个人经验,去分享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专注20%的坏事,反而忽略了80%的好事。
尤其是在一段恋情,我们常常会发现,平时都不断地对另一半很好了,但是一小个过错,就让对方说我们对这段感情不认真。而更气人的是,一直对他/他不大好的人,只为他/她做了一件小事,就让他/她开心不已。
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展开几个点,但是今天就只专注说,为什么我们总是记得+注意不好的一面。就算我们提醒自己说,“其实更多人在称赞我们”,但是我们还是不由自主的往另外一方面去想。
老观众们都知道,我们有一篇 #三分钟心理学 分享说如果老板给我们RM3000,我们应该要付出多过RM3000 的价值。这一篇收获许多人的点赞和分享,当然也会有一小部分的人说我们站在老板那一边,剥削员工。就算我们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被薪水的数目给绑架。我们要充分地抓紧进步的机会,让我们未来的价值更高,但是终有一部份的人,在留言区恶意点评。(当然也有建设性的评价,我们虚心受教。)
是的,就算我钻研心理学,就算我理性的告诉自己不要被这些没有阅读完整篇文章就点评的人影响,我还是被影响了。就算到了今天,我们还是会收到一两个人的点赞和分享(感谢大家)。但是当我点开那篇文章时,我还是会想起那些留言。
为什么呢?因为最近又有一位艺人被网路霸凌,而选择自杀,这让我再次想起自己的遭遇(当然你可以说我的严重度远远不如别人,但是感觉是主观的,我们不应该用数字来衡量它)。
这里我做了一些小小的功课,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我们害怕失去
当别人给与我们负面评价时,我们会害怕失去他们的尊敬,失去在他们眼中更加厉害的自己。我们害怕别人和我们说,“以前我看错你了”。甚至别人说“你变了”,只要他没有说“你是在往好的方面变”,我们都会小小的害怕,会不会我们会就此失去他们的信任呢?
科学实验也发现了人就是不喜欢风险。比起获得RM50,我们更加在意失去的RM50。
因为我们害怕失去,所以我们非常在意恶评,负面的留言。我们甚至会让这个恶评在我们头脑里面回放,试着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甚至在头脑里和对方辩论,试图挽救我们认为失去的信任。而对于赞美,我们也许会记得那些特别的评语。但是在东方国家的我们,往往被“过度的谦虚”影响,认为我们不值得这些称赞,也鲜少的记得别人的给与的肯定。
第二:进化论,我们会比我们记得不好的事情
而从进化论来说(我知道这很无聊),我们的祖先必须记得他们所发现的每一个不好的东西。比如说贸贸然进入草丛可能会被老虎吃掉,颜色鲜艳的蘑菇要小心。如果哪天忘记了这些不好的东西,也许就有生命危险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进化论理解说,我们这种记得不好东西的习惯,原本就在我们的大脑里面。
在现在这个社会,负面的评语往往也包含了“特别”的资讯。对方通常是感到了不舒服,或是和他的价值观不同,所以才对你说了负面的话。当然普通人是不会随便恶意攻击别人,因为他们本身也要面对评语的后果。也许他人会在意,但是他人也会就此不喜欢你。
而现在人人都可以上网,又可以保护隐私,在这个“方便”+“没有人知道”的因素下,也就造就了更多差劲的键盘侠。而这些键盘侠甚至不需要面对任何后果(甚至转过身,就忘记自己攻击了别人)),所以这个行为并没有得到适当反馈。也因为没有后果,只有当下的爽,这个行为才会不断地重复。
* 最气人的是你想和这些键盘侠争论是,他们却不回你!(冷静冷静)
而我自己是如何走出来的呢?
老实说,当下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的。因为我也是人,我也有情绪。就是我们读心理学,我们仅仅是了解它,但不拥有操控情绪的能力。但是理解情绪,可以让我们控制我们的反应和行为。
我也试图和给予建设性回复的人讨论要如何进步,改善表达的方式。而我发现我其实还可以进步很多。我说话的方式,语气,可以更加有温度。而当我真正觉得自己有在改变时,我才慢慢的放下。如果让我再重写,我一定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算有人在那篇文章再恶意攻击,我明白,他只是和我之前的自己在争论。当然这个前提在于我一直坚信我自己写那篇文章的用意。如果那篇文章的理念是错的,我会毫不犹豫的删掉它。
读心理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我们,一直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可以借由文字拉近我们的距离,也可以因为文字而产生更大的冷漠,甚至把别人推下悬崖。
我们无法保障我们永远不伤害别人,但是我们至少要学会慢点回复。让你想回答的句子在先在你的头脑闪过,才把它说出口。我们很可能还是会被不由自主的关注生活中的坏事,但是让我们刻意的学会感激生活上的好事。
最后还是想来点鸡汤的句子。
李诞曾经说过,“人间不值得”,但是他的前一句是:
“朋友开心点”。
MY心理学,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