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选择, 我会选择一直坐同一个熟悉的位置

(poster) FB Article

“我的书包要放哪里…”

有一天来到中心上班的时候,我发现我平时放书包的椅子上,已经有人占用了。

从我来到中心的第一天,我就一直坐在同一个位置。我一厢情愿,自认为那是我的座位,所以当我看见有人坐在那张椅子上时,我懵了。

左顾右盼,带着略微紧张和犹豫的心情,我终于把我手上提着的环保袋放在另外一张椅子上。但我那天,再也没有进到那间房里 (除了放工要进去拿书包哈哈), 也没有坐上那张“不同”的椅子。

第二天,那张椅子上没人占用,我开心地放下了我的书包,心里好像也默默地吐了一口气。

在面对熟悉的人事物,像是在认识已久的家人朋友面前,或是在熟悉的校园和住家,我们会感到相对的轻松自在,还能有一丝丝能够掌控所有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舒适圈 (comfort zone)。

因为熟悉,而有归属感;因为轻松,而不会有压力;因为能掌控,而不会焦虑。
也因为这样,我们更能够,也更愿意,去做真实的自己。

所以许多人会在Instagram上也开设私人账号(小号),只让身边比较熟悉的人追踪。通过控制让谁来看到我们的贴文,让自己处在一个感觉相对安全自在的环境中,去分享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

同样的,在心理咨询当中,个案每次都见着同一位心理师。在咨询室里,心理师和个案有着自己固定的座位,房间的布置也不会有所大改。希望通过固定的人和环境,能让个案在咨询室里找到舒适圈,让他们感觉到更安全、更自在,更愿意敞开心扉,和心理师聊聊自己。

打破舒适圈最难的不是在于踏出那一步,也不是因为改变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危险。就像我把书包放在另外一张椅子上,我也不会少一块肉。不敢做出改变,其实是在害怕面对舒适圈外的世界,那个我们不熟悉的世界,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想象一下你从睡梦中睁开眼睛,舒适的睡房,温暖的被窝,让你意犹未尽,起不了床。
同样的,当我们呆在舒适圈里太久,确实会因为过于舒适,而处于停滞、不想前进的状态。

我们不可能因为很舒服而一直赖在被窝里,不起床。我们也不应该因为舒适圈很自在而放弃前进,而是以“突破舒适圈”来鞭策自己,鼓励自己改变,进步。

但是,「突破」并不代表「放弃」,我们不需要完全脱离旧有的舒适圈,才算是真正的突破。所以我们在新的椅子上坐久了,或是感到不自在、迷茫,甚至有些焦虑的时候,也可以回去旧的座位上坐坐,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喘口气。我们不是要盲目地要突破舒适圈,而是让自己调整好的心情,准备好了,再重新出发。

感恩你读完了这篇文章。
我是泱羽,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