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一直卡在父母中间, 做他们沟通的桥梁?有没有觉得自己像「夹心人」?有没有感觉在这个家活得很累,很想逃?也许你被三角化了

Little Girl Crying With Shadow Of Parents Arguing - Home Violence And Divorce

这可能是你和我在一段关系里都会遇到的情况,你和我都有机会成为 “第三者”。这里说的 ”第三者”,不是 “外遇的第三者”。而是 “三角化关系的第三者”。

比如,父母之间有争执,会把孩子作为理由:“每次我和你爸爸吵架都是为了你们这些小孩子的事情吵”。父母吵完架后,爸爸可能对孩子说:“你妈妈就是这个臭脾气,没有人可以忍受得了。我跟你说的东西就到此为止哦,不要去告状给你妈咪听,不然等下又没完没了了。”

再举个例子,丧偶式育儿 – 就是说通常在家里,一方成为主要的养育者,而另一方平时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爸爸妈妈分开了,孩子跟着妈妈一起生活,或者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妈妈担起了养育者的这个角色。妈妈会常常向孩子倒苦水,向孩子倾诉她对丈夫的不满与委屈:“他都不了解你们,一心只有工作,你们的生日也需要我提醒”,“我要照顾你们的饮食起居,照顾你们心理层面的健康,要当你们的“朋友”和你们聊天了解你们在学校或者生活上的问题,要担心你们交坏朋友,而他呢?他只需要定期付家里的开销费用,也很少打电话给你们,根本都不关心你们。”

或者是孩子像皮球一样被父母踢来踢去,有时妈妈会装病要麻烦爸爸,比如“你告诉爸爸,让他明天载你上学和放学,跟他说妈妈病了”,爸爸就会说:“我可能只能载你上学呢,因为下午要开会跑不开,你叫妈妈载你一下吧。”妈妈又要孩子传话,让孩子带一点威胁的方式和爸爸说:“妈妈说她病了,不能载我,你不能来载我的话那我就自己走路回家吧”。爸爸说:“那也只能这样了,记得带把雨伞遮太阳,到家了给爸爸打个电话。” 妈妈知道这是爸爸的回答后就发飙:“你不知道现在的社会很危险吗?还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等下被坏人抓走,谁要负责?你孩子身体状况你不清楚吗,如果中暑了怎么办?” 

这个场景你熟悉吗?有没有在某些时刻脑海里涌起了逃离这个家的念头,感觉怎么做都不对,但是又舍不得离开又或者是根本不敢离开?

也许,你会怀疑自己;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做到不够好;也许,你会觉得自己是引发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但是我想告诉你,你可能只是被三角化了。

以下我会介绍什么是三角关系,三角化如何发生,为什么我们会掉入三角化以及被三角化的你可以怎么做。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更了解自己的家庭模式,减少责怪自己。

什么是三角化?

家庭三角关系

通常,人际互动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叫做二元关系。但在一些情况下,两人会引入第三方来缓解关系中的张力。心理学上称这种关系类型为“三角化”。例如,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可能会通过拉拢孩子来缓解矛盾。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家庭中,也可以在职场或友谊中出现。心理学把这种关系类型叫做“三角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越是亲近的人,对彼此的反应越敏感。在亲密关系里,夫妻通常是固定的两方,如果两人没有学会怎么处理关系里的矛盾,时间长了,关系的张力就会变大。那他们很可能就会利用第三方,来缓解他们关系的张力。而第三方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件事。通常第三方在一段不对等的2元关系里会被引入作为平衡支点,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被当成牺牲品或者是我们所谓的「替罪羊」

三角化如何发生?

以下几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孩子被三角化:

父母无法沟通,孩子成了情绪宣泄和权力斗争的工具

孩子是权力斗争的工具

妈妈总是向女儿倒苦水,埋怨爸爸种种不好。女儿一方面很心疼妈妈,另一方面,妈妈对爸爸的种种抱怨,又让她难以承受。所以妈妈一抱怨爸爸,她就会沉默。有时候妈妈看到女儿沉默,也会抱怨女儿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当我问这个女儿为什么变得沉默时,女儿说:“我也希望爸爸能多照顾家里,但是我很怕自己说了什么话,妈妈就会拿来说爸爸。” 这个女儿就是用沉默来反抗父母把她三角化,可是妈妈不知道这些。女儿不说话了,妈妈自然就变成了她的代言人。妈妈以自己所认为“这是孩子的想法”的态度向她爸爸解释女儿的心事,经常跟爸爸说:“你连女儿的这点心思都看不出来。”而爸爸甚至都没法好好跟妈妈吵一架。他不同意妈妈的说法,可是也不想伤害女儿,他想到的办法就只有远离了。权力斗争的后果,看起来是妈妈赢了。可是,爸爸变得越来越疏远,妈妈变得越来越孤独,女儿变得越来越沉默。其实,每个人都输了。

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有时候事情还会跟经济问题牵扯起来。就像刚才所提到的例子爸爸妈妈分开了,孩子跟着妈妈生活,妈妈需要日复一日的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心理上的问题等。但爸爸认为只要每月给足生活费就完成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义务。 妈妈觉得不平衡但她没办法向爸爸表达这个愤怒,她可能会在一些事情上大做文章。比如妈妈会时不时对孩子说我没钱,去找你爸多拿点钱等。

被三角化的一方还有可能在利益上直接受到伤害。比如孩子去找爸爸要钱但爸爸一句话就把球踢回来,说到:“每个月的家用我都进到你妈妈的户口里了,你知不知道你们开销很大?不能体会和理解爸爸做工的辛苦吗?不知道钱很难赚吗?”妈妈就会教孩子反驳说:“家用只能用来支付日常的开销,但我没有钱带你看医生,没有钱给你吃更好的,没有钱给你参加兴趣班。” 被三角化的孩子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方面心疼爸爸,一方面生气妈妈,但却又不能表达出来。孩子也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明明是夫妻两人之间的情感问题,这些问题与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慢慢地、持续地在发酵,直到不仅涉及了经济问题,还让孩子在背负着、承担着他们两人之间的问题。

父母持久争执,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盟友,一起对抗伴侣

妈妈总是跟女儿倾诉自己对丈夫的委屈和不满。女儿是在妈妈抱怨爸爸的声音里长大的,从小就帮妈妈出头反对爸爸。在这种关系里,女儿的角色是代替爸爸,变成了妈妈情感上的伴侣。这个家庭里,父母的关系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的角色最初也许是因为夫妻矛盾,但却在长久的家庭情感互动过程中逐渐巩固了下来。这恰恰把孩子带入亲职化的现象了。女儿的角色是“妈妈盟友”和“爸爸反抗者”。直到长大以后,女儿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才发现爸爸其实也是想接近她的。只是很长时间,女儿都一直看不到这一点。女儿没法接受爸爸的好,因为爸爸对她的好只会让她矛盾。

为什么女儿小时候看不到爸爸的好呢?因为她一直扮演妈妈的盟友,这个角色让她只留意了爸爸很坏的一面,而忽略了爸爸的好。角色塑造了她的眼光和记忆,让她没法对爸爸有好感。这种角色,不仅让女儿很难亲近爸爸,也让妈妈和爸爸的亲近变得困难。

丧偶式育儿:父母一方缺席,孩子只好被逼成长,代替父母

丧偶式育儿

这也是造成孩子被三角化的一个因素。如果父母的一方和孩子更亲近,就相当于在父母之间划分了边界,把父母一方和孩子划在一起,把另一方给划出去了。(母亲和孩子一边,而父亲在另一边),那父亲会被排除在外,会逐渐失去父亲的功能。而母亲也会因为孤立无援,在情感上更加依靠孩子。渐渐的这段关系会演化为亲职化的现象 ———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角色互换,他们放弃了身为父母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并将这个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因为长期被三角化的我们会深刻地认为父母是「需要被照顾的」「身心脆弱的」,就这样我们被迫成为“小大人”,成为了父母的“父母”。

为什么会被三角化或掉入三角化?

在了解了三角化的定义和如何发生后,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会发生。

界限模糊的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常常要在父母之间选择一方,从而模糊了自己的感受和家庭角色之间的边界。对孩子来说,母子关系,父子关系都很重要,但在三角化的位置上她被迫要站在一方 放弃另一方。要在妈妈面前隐藏自己对爸爸的忠诚。有的孩子偷偷的跟爸爸保持联系但是不敢告诉妈妈;有时候被爸爸接出去玩很开心,但回家之后要努力装成不开心的样子。因为这个孩子知道妈妈对爸爸有很多不满,如果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会让妈妈受伤,妈妈会感觉到被背叛。这里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会掉入三角化的角色,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和家人的感受混为一谈,模糊了真实的自我和“家庭角色”之间的边界。

打着爱的名义,处于助人心态

当你习惯了这个角色,你会越来越不敢离开这段关系。因为担心离开了, 他们会再次出现矛盾。也恰恰是因为你的介入,一直在参与他们两人之间的事,他们才没有发展出靠自己直面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也不再需要面对与解决自己的问题了。身为孩子的我们,认为我们有这个「责任」要让父母关系融洽。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处于帮助他们的心态但不了解整个现象使我们被三角化了。更重要的是, 你看似成为了 ”拯救者”, 但其实也抹杀了自己可以离开这段关系的自由。

其实父母也并不是有意要伤害孩子的,只是沟通的方式用错了,他们习惯借着孩子来表达对彼此的需要和不满,而不习惯去直接面对和解决彼此的冲突和矛盾。在妈妈的立场,她可能认为自己只是在随口吐槽向家人寻求支持而已,没想到会让孩子这么为难,让孩子难受。

被三角化了怎么办?

我们要学习保持对三角化的敏感并做好课题分离,只要意识到自己被三角化了就可以迈出第一步,告诉他们他们的事情需要他们自解决。可以通过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并且训练自己表达拒绝的能力来进行自我分化。自我分化也就是与那个“负责任”的自己保持一点距离,当你意识到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你要停下来,给父母多一点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才有机会自己处理这些问题。学会拒绝,学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给父母机会去成长和改善他们的关系。

结语

在家庭中,孩子常常会成为父母之间的缓冲带,承受他们的情感和矛盾。希望你在阅读后对三角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加了解自己和家庭模式,减少对自己的责怪并能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这种现象。认识了三角关系的你可能会有一种 “Oh,原来我是在这样的家庭模式长大的”,“哇,这根本就是我在经历着的”的感觉。或许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想法:“父母毕竟是我的家人,我最亲近的人,我不能也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他们难受”。我理解,看到家人难过,你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你要停下来,给他们多一点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才有机会学习自己处理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好心的参与,只会让问题更复杂。

即使生活给予你重担,也不要忘记你有力量去承受和改变。每一次的自我分化,都是走向独立与自我的一步。

希望你在探索和理解家庭关系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更多的自我,找到自己的力量。

“你没有觉察到的东西会在生活中以命运的方式显现。”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Carl Jung)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说:“你没有觉察到的东西会在生活中以命运的方式显现。”

只要我们看清了这个家庭模式就可以更容易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因为世界在我们眼中的样子,完全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样子。而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

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困惑或无力,可以尝试寻求专业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家庭,找到应对困境的有效方法。记住,你并不孤单,有很多人和你经历着相似的情况。他们也正在努力走出困境,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我是 Zi Xin,MY心理学的实习生。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心理咨询预约

若需要预约个人咨询/了解详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联系:

拨打我们的手机号码: +6011-3344 5270

WhatsApp 联系我们:https://wasap.my/+601133445270

填写登记表格:https://bit.ly/mypsychregisterform

点击以下了解更多:

自我心理测验评估  (不等同于临床诊断):https://www.mypsychology.my/mental-health-screening-cn/

MY心理学的脸书有心理学文章: 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MY心理学的IG好好看: 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