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接近30岁了,想要改变会不会已经太晚了?

改变 (1)

1.
我曾经很狂妄。
不是故意的,而是出自于年少无知,所以很单纯地认为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是这样的…

在我 8-9 岁时,我的世界一度变了。
当时忘了是从哪里得到这个资讯的,
但我得知有一个非常大的陨石正依循它的轨迹朝着地球快速冲来,
在十年以内便会接近地球的地心引力范围内,
然后和地球撞击,产生仅次于远古恐龙时代大型绝种事件一样大的冲击力,
百万年以来的大灭绝现象。
就这样,地球上大部分生命静悄悄地在浩大的宇宙当中销声匿迹。

(这应该是哪个阴谋论网页传的消息,尤其是那些拼命散播末日预言的网站和部落格。
当时我超信的,加上爸爸也不断地加油添醋,在我问起他这件事时一直夸大就是了,搞得我也分不清真假了。
说到我爸。还记得一次在向我和我弟弟讲西游记的故事时,因为他也不是很记得了,加上他也很累,所以不知不觉地,孙悟空开始和外星人打架。讲着讲着,也睡着了,必须我们两个把他叫醒,他才起身回房睡觉。)

当时的我,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便立志成为一个科学家。
我的计划其实还蛮完善的(对一个 8 岁者来说)。
那就是发明一个小型原子弹,然后向那个陨石发射。
是的,看似简单,其实巧妙。
因为我必须发明这个不会危及地球,但又拥有足以破坏一颗陨石的威力的炸弹。
因为必须由我来发明,要不然这计划就不会成功(不要问我为什么)。

十年以后,陨石就(才)会到来。
那好,这十年以内就让我全力以赴,
不管多辛苦,世界都在等着我拯救。
十年后我将会是一位科学家,
站在发射台,一粒红色的按钮前,
等着我按下,然后空中那颗穿透大气层而着火的陨石将会是我的宿敌,我的目标。
全世界屏息等待。
导弹发射,一片光芒,陨石凭空消失,连碎片都没。

这是我脑海中的画面。

然后我发现要当上科学家是多么的难。
(更何况我当时没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核弹早就被别人发明了,根本就不需要我出马)
于是我忘了这个梦想。
也忘了有一颗陨石正朝着地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接近。
偶尔想起时,也会安慰自己说别人会搞定这件事。
问起老爸时,他也笑着和我说(也可以说是在笑着我说),“没有啦,哪里是真的,不要乱信这些网站。”
十年后,没有陨石冲进大气层里。
十年后,我不是一位科学家。

2.
有些人在个人资料的 “志愿” 部分里,填下 “老师”,“警察”,“救火员”,等等。
当时的我,在陨石撞击地球的阴影下,在小学的那几年里会填下 “科学家”。
而我的志愿也随着年龄,随着当时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媒体,资讯,周遭朋友的影响而不断变动。
相信很多身边的人也是一样吧,因为看了最新港剧里很帅很酷的主角们,于是立志成为 “madam” 或 “sir”。

我曾经想成为的,除了科学家,也有,
FBI 犯罪行为心理学家(因为看了一些电影),研究大自然的专家(因为要解决温室效应),
精神科医生(因为大学时读了他们的书),临床心理师(因为大学时读了他们的书),辅导员(不知道为什么),然后就是作家(写什么都可以,不管是小说还是文章还是记者型的写作家,只知道自己很喜欢写)。

当然没有一个志愿成功过。
当时立下这些愿望时也许就只是一时的冲动,也没有仔细思考详细的步骤是什么,要怎么成为当时想成为的人,也没想到时要如何养活自己。

这个趋势,我发现也发生在每年年头定下的目标(new year’s resolution)。
往往在年头时,因为前一年有许多我不满的事情(吃得不健康,存不了很多钱等等),
于是便很雄心勃勃地一次性定下很多今年想改变的习惯或想实现的目标。
压根没去想,和去一步步规划好要如何达到这些目标。

所以在定下目标的两个礼拜以内,根本就忘了曾经有想过要改变,更别说是放弃了改变的念头。
直到明年年头。

改变是非常辛苦的。
辛苦的来源来自于字头里的含义。
既然是改变,也代表我们得舍弃以往的我们(尽管不是全部,但大部分以往的行事方式都得重新评估以及该放弃的就得放弃)。
而这恰恰就是最难的部分。
以前的做法即使为我们带来不便,即使我们明知是不好的/不健康的,依然很难改。
因为习性,因为我们得转换思维模式,行为,以及抑制自己不去以以往以来已经觉得舒适的方式生活。
难度就等同于叫一位习惯以右手写字的人突然只能以左手写字。
如果没规划好,把这个艰难的举动碎片化为多个步骤的话,
那我们会因为一开始在改变时就面临的瓶颈而直接放弃。

在我 19 岁的时候,我开始抽烟。
当时也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开始抽的。
只记得是在一个乌烟瘴气的酒吧里,酒醉的我不断地冲往厕所,然后回到朋友们围坐着的那张沙发上。
在这途中我发现食指和中指之间就这样夹着一支烟。
其实当时也不是很会抽,就是模仿电影里看到的那些明星抽烟的样子,装模作样。
还要被旁边的一位朋友指导如何点烟(要一面往肺里吸,一边用打火机点燃烟头)。

就这样抽了 8 年。
每年都和自己说要戒,因为很花钱,因为可以感到自己的体力不如从前,跑几步路或走一两层楼梯就开始喘气,痰开始变多,喉咙经常痛,因为在抽了几只后身上的烟味真的很重,影响到身边的人。
种种原因。

现在总算开始减少了抽的量,不过还不能完全踢走这个习惯,因为惯了。
8 年,也只走到这一步。
我也知道其实要改其实很简单(方法),但要做到真的很难(心理)。

所以如果要改一个习惯都这样难了,更何况定下新的愿望/志愿,或在生命中坐下大转折。
其实在决定道路的当下,会非常挣扎的也不少。
抉择了许久之后,也会面临质问自己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的这个难关。
而放弃的人也不少。
或选择捷径,
或安慰自己 “那条路其实一点都不好走,继续走那条路的都是傻子,幸好我没有继续升学。”

这些反应,没对没错,这些选择我也无权过问。
曾经我也想成为许多种不一样的人,
曾经我也允许自己做个美梦。
而多数的梦我都放弃了,如果要说我完全没有回想起这些梦想,或者完全没有后悔过放弃它们,那是不可能的。
不单是向别人撒谎,也是自我否认。

放弃有时是 “对” 的选择 (这个 Gary 会说是 “context” ,也就是围绕着那个选择的因素和环境)。
有时是唯一的选择。
而我不否认有些执着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尤其当我们拒绝面对自身的局限,或拖别人下水时。
但如果我们要放弃时,那你必须 100% 确定你放弃的这个选项,再三思考代价是什么,或去思考你的其他选项是什么。
因为这会是你当下人生中最大的决定,长远来看每个决定都是当下最大的决定。
因为如果我们在还未尝试的情况下都已经放弃了,那即使我们稍微尝试,也只会觉得好像很失败(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在我们在执行某个行为之前就已经 “确定” 该结果,那我们会提高失败的机率,不是因为吸引力法则还是之类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们在执行时会偏向我们已经 “确定” 好的方向。)

(最近读了一本小说 《The Loser》 — 托马斯·伯恩哈德,里头讲述的是两位角色在就读音乐学院时想成为钢琴家时,遇上了一个天才。于是在自认不如这位天才,认为不管他们怎么练习都不可能超越这位天才的想法下,两位立马放弃成为钢琴家,然后退学。之后他们花了大半辈子活在天才的阴影下,记嫉妒,却也不断地在以藉口来说服自己那个选择是对的。大力推荐,但是是蛮黑暗的。)

3.
的确,有些时候要改变却已经太迟了。
我其实有时还蛮不赞同别人所说的这一句话:“要改变/尝试新东西永远不会太迟!”
我觉得对于一些人来说,或者活在特定环境下当中,绝对会有 “太迟” 的这种情况发生。
听起来很偏激,很悲观,但不是每个人都被允许改变的机会,或产生想改变的念头。

但时不时我会想起美国作家 Donald Ray Pollock 的故事。
出生于美国一个小城镇,并且也不是来自于一个很富有的家庭,
他大半世都在他出生的小镇里生活,也没接受过高等教育。
成人后,也只是在镇上的工厂里工作。
直到他看到自己的父亲从同样一间工厂退休,他开始质问自己人生的意义。
“真的就只有这样吗?我就这样在这间工厂做工,直至我死亡的那一天?”

而他其实这当中也很喜欢阅读小说,尤其讲述美国中部生活的那些作家。
他便萌生了成为作家的念头。
于是他便在 50 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就读英文科,参与写作工作坊,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作家。
他开始在打字机,复制重打他仰慕的作家的短篇故事,以便学习他们的写作方式,组句方式,与此同时,他开始自己创作,写下自己的故事。

在 54 岁时,他出版了自己的短篇集。
57 岁时,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Devil All The Time,最近被翻拍成一部 Netflix 电影,可以观看,还蛮好看的,小说也很棒)。
所幸的是,他所写出来的故事,以及他自身的故事,都很受瞩目,也大受欢迎。
他是难得的成功故事。
而他也很谦虚,在接受访谈时,不断呼吁大家尝试新东西,因为如果他都可以做到,那大家也都有机会。

所以会不会太迟改变这回事,谁知道?
我想只有在选择之后才能揭晓这个答案,而如何看待这个答案的是我们。
而这一点,是我们的,别人永远都无法从我们身上夺走,也无法成为我们责怪的对象。
只有我们,只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