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那么多书,有用咩?“还不是什么都不懂。还以为自己很厉害。

h

#铺陈
“读那么多书,还不是什么都不懂。”
“读那么多书,就以为自己很厉害了咯。”
比起 “你没用”,以上的这两句话,
对我的杀伤力更大。

当时是和亲戚在讨论中药 vs 西药的话题。
一开始只是对方提出说西药会害死人,一点都不天然,
哪像中药,拥有中华 5000 年历史,吃都吃不死人。
于是我便提出说中药,虽然说是无害,也可能可以帮到人,
但比起西药来说,少了大型研究,少了证明。
更何况中药里的一些概念,比如 “气” 或 “穴道” 等等,
都缺乏了证明,或有一部分已经被归类为伪科学,
因为源自于我们古老人体的看法,多多少少也有被淘汰的倾向。
更何况中药有时价钱比起西药还更吓死人。
(有一次得了骨痛热症,老妈花了几千块买了刺猬胆给我,
虽说很感激,但我真的很心痛,喝了下去,明天小血球量依然下降)

所以我便那样回答,说中药虽然对部分人有用,
但也许效果来自于 placebo (安慰剂效应)。
或许中药真的有用,可以养身,我不清楚。
但我的重点在于,比起中药,我宁可相信西药的科学验证;
而不是故意想戳破他人的美梦。

而这时我的亲戚直接抓狂,
便说了开头的那两句话。
还说,读了大学就很崇洋了咯,
变到很自以为是了咯。
当下便觉得很不服气,但也说不出所以然。
可能是一路以来都很讨厌辩论往往都是和和气气开始,
却以互相责骂对方很笨做为下场这样的场面,
所以也就算了,和长辈吵下去,也等于没给他面子。

但我真的不知是从何时开始便拥有这样的痛点。
也许我是发自内心地崇拜 “知识”,
或真心地认为透过广阔搜集知识,
我们能扩展我们的视野,不单单只是学会新东西,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想法会因此而更有韧性,更灵活。
另外一点,也就是在我们不断学习,增长见闻的同时,
我也一向很讨厌把知识当成至上的态度。
因为这将会变成纯阶级制度:谁有知识,谁就战胜的局面。
如果知识只是拿来比较(而不是分享)的话,
那倒不如参加问答比赛好了,还可以赢钱。

其实真的还蛮奇怪的。
在这世上好像有两股互相矛盾,但又可以理解为何产生的想法,
不断在互相碰撞,磨合。
一方面,人们非常崇拜知识,非常鼓吹阅读。
很多 CEO 还一直不断在那边夸自己一年读了 300 本书,
说要成功就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也都要读一样的书才行)。
另一方面,人们歧视只会读书的人。
或更正确来说,人们对于读书人,知识份子,
如何都存在着一种不信任,怀疑。
好像在说:“真的吗?真的有用咩这些知识?”
或者在看到两个人在看完电影之后给予一些评语时,
说:“唉哟,不过是一场电影,看到爽就好了嘛,干嘛想那么多?
可能导演都没像你们想那么多。”

#害怕知识
就用自身的一个经历来示范这个矛盾吧。
有一次,我和亲戚去吃东西。
(另一班亲戚。我的亲戚蛮多的,哈哈)
当时我知道点菜之后要等很久(因为是海鲜餐厅),
所以我便带了一本小说,藉此打发时间。
当然我可以和亲戚聊聊天,或像其他人一样刷手机。
但我带书去,纯粹只是给自己多一点选择。
于是在大家话题停滞时,我便拿起那本小说,
翻至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正开始阅读第一行字时,
便听见我亲戚笑着说:“哇,这里都要读书啊。”
抬头和他对眼时,他接着说:
“整天看这样多书,没有用的啦。”
然后做一个收尾,开玩笑地说:
“你啊,真的是我看过读最多书的人。”

但奇妙的一点在这里发生,因为他接着便指着他的两位女儿,
笑说:“你看,他们啊,就根本不读,叫他们读都不要。”
然后还说应该学学我。
我就混乱了:所以到底他是在讽刺呢,还是真心觉得阅读很好?
非常两极化的态度在短短的那几十秒内完全呈现出来。

其实这篇文章,是我在阅读 MY 心理学的汤米的文章之后有感而发才写的。
他的文章是在探讨得到知识的管道(也就是书籍),
以及知识份子会不会看扁其他没读书的人。
相同的,我也阅读了另一篇文章,于是想做一个反应吧,
或者可以说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件事吧。
(可以透过以下两个链接去读读他们的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photos/3643585552352821
https://www.facebook.com/iamlimwooitee/posts/10158539664740482 )

也许是因为较早几十年的人,他们读书的机会不多,
又或者当时的他们为了生活,于是才把读书放第二,工作以及生存排在第一,
所以才会对于 “读书” 这个概念以及行为,
依然带着许多的憧憬和幻想吧。
但同时,也因为知识以及思想形态经过那么多年的演变,
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不具体的时候,
他们只会觉得这些知识和思想很不落地,
和生活完全无关,所以干嘛想些有的没的?

这和他们对于艺术演变的看法很相似。
以前的艺术品是仿照现实中所看到的物品、风景、人物而制造出来的。
现今的艺术品越来越抽象,反映的是我们如何经历这个 “现实”,
或打破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观念。
所以他们的混乱,其实多多少少,我也理解。
因为新的知识,或新的生活方式,不再熟悉,或不再包含熟悉的元素。

但再艰难,再抽象,也有它们值得了解的地方。
还记得近期内,我花了两个月时间来破解一本书少于 100 页的书。
因为里头的资讯还蛮复杂的,写法也很旧了,所以比较难理解。
但我不赶也不急,慢慢地读,一天顶多两面。
不了解时,沉静下来咀嚼。
反复思索,从正面了解不行,那倒不如倒退来想,从反面推论。

其实我们抗拒的,不是新知识很没用,或它破坏了传统价值观。
而是这个未知。
因为往往新知识会把我们带领至一个非常模棱两可的世界观,
对错也变得很模糊。
很多时候,我们也必须自己下结论,透过结合以往所拥有的知识,以及静观接下来的新发展。
如果此时此刻我们不允许自己呆在这个暧昧的状态里,
而迫不及待想要一个黑白分明,确确实实的答案,
那我们只会失去许多的可能性,
返回熟悉的领域里。

#崇拜知识
相反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个极端,
也就是把 “阅读” 这个习惯,捧到至高无上。
然后还把这个习惯当成比赛一般,
看我们一年可以 k.o. 多少本书。
在我上面 link 的其中一篇文章里,作者有说到一句我非常认同的话:

“當然站在個人的角度,閱不閱讀是個人選擇,每個人的情況不同,
要硬性設下一個標準“一個人一年讀多少書才是合理,
就和說“一個人要賺多少錢才是成功”一樣,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是的,这个目标,不过是一个衡量速度的基准,
而不是衡量知识水平。
如果要我一年读两百本书,我也做到。
只要我翻过,其实也可以说成是 “我读了”。
但我吸收得了多少?

在现今社会里,我们讲求的是量,效率,以及是否跟进。
从销售量,生产量,到潮流。
所有事情都是以秒速来计算的。
而互联网,只会加速这个过程。
同样的,阅读也被这个速度所影响,拉着走。
“要成功,读以下 10 本书!”
“比尔盖兹推荐的 20 本必读的书!”
因而,我们也忘了一开始阅读的初衷。

而我坚持的是,读得深,和你读得多广,其实相等地重要。
如果你坚信一年只有读了 100 本书才能算得上是知识份子,
那我也无权阻止,或谴责说这很没用。
谁知道,也许真的存在着可以大量阅读,且又可以同时大量吸收的阅读方式。
也许有这种能力的人确确实实存在。
这就轮不上我说了。

但我亲身的体验是,我们可以读得少,
但读的书籍只要符合我们本身追求的知识种类,
或是经过精挑细选,那只要我们静下心来,
专心吸收那 1 本书,其实获益也不浅,甚至超乎于读 100 本书的人。
试想想,只要我们选择的书籍是 “正确” 的或有 “素质” 的,(这个就非常主观了)
(而这里想补充的是,不一定是实体的书罢了,
也可以是影片,音频,电影,文章,新闻等等)
那花长一点的时间去消化,只会巩固我们累积的知识,
也可以让我们在长期内更记得内容。

所谓的 “经典名著” 就是人类文学史,科学史,思想的精华。
既然这些伟人为我们留下这些知识的宝藏,
必定也不会怪罪后代不能在一次的阅读里就完全吸收里头的资讯。
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学习,真正的学习,
那不妨慢下脚步,以巨人们的步伐,以他们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如果你不相信所谓的 “经典名著”,
那自行踏上自己的探索旅程,也不是一件坏事,
只要目标明确,只要我们对真相忠心。

其实阅读(或以其他形态的学习)的重要性,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吧。
这么多字,如果我的重点是这个,相信很多人会打死我。

但我的总结是:
娱乐不是邪恶,我们总会有需要转移注意力的那一刻。
一直呆望现实,以及现实里种种令人烦躁的事情,我们也会因此而发疯。
我觉得学习,如果没有被生活中其他的元素中和,或协调的话,
也不过就是活在文字里的世界,和我们经常批评的,活在荧幕世界里的年轻人,
没什么差别。

我害怕的不是大家意识不到 “阅读” 的重要性这一点。
而是当我们满足于现状,停滞的那一刻。
当我们停止问 “为什么” 的那一刻。

我是Jason, MY心理学咨商中心运营经理,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