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收到一些匿名填写的忧郁或焦虑自评量表,
有些分数偏高,有些勉强在“正常”边缘;
但不论是哪一种,我们最常感受到的,不是“症状”,而是一份安静的求助。
我们知道,点开量表的那一刻,往往不是“无聊点进去看看”。
而是在你不小心又失眠的夜晚、在工作前迟迟提不起劲的清晨,
或是朋友一句“你最近还好吗?”让你突然卡住,忍不住想知道——
是不是,真的哪里不太对劲了?
所以我们想先说:
你愿意点开那份量表,并认真作答,已经是一种很大的勇气。
心理评估,不只是测量状态,而是一次自我停顿
在马来西亚,尤其是熟悉的华人文化里,我们从小就学会一件事:
“自己撑一下就好了。”
很多人连感冒都不愿看医生,何况是心理不舒服?
我们习惯在面对情绪时说“不要想太多”,
也习惯在社交场合笑着说“还好啦”,
但那种“其实不太好”的感觉,会慢慢地累积、渗透,
让你越来越常感到疲惫、焦虑、空虚,甚至不明原因地想哭。
心理状态的下滑,不总是轰轰烈烈的,
有时,它就藏在最日常的事里:
- 起床越来越困难;
- 下班后只想躺着滑手机;
- 朋友问你“要不要聚一下”,你心里只想说“不想”;
- 或者,即使很多事都顺利进行,你却仍然觉得“我好像没什么活着的感觉”。
这个时候,点开评估量表,就像是你终于愿意按下暂停键,
试着对自己诚实地说:“我是不是,有点累了?”
那些分数,其实藏着你没有说出口的话
忧郁或焦虑的分数,并不是给你一个“你有病”的标签。
相反地,它们更像是你情绪的“语音留言”——
那些你没说出口、但身体已经感受到的东西。
你可能选了“几乎每天都感到心情低落”,
也许是因为最近事情太多,连喘口气都困难。
你可能选了“常常感到坐立难安、紧张”,
也许是因为你一直在强撑,怕别人失望、怕事情出错。
心理评估不会告诉你“你是谁”,
但它可以告诉你:“你现在的状态,值得被看见。”
高分不等于你脆弱,只是你撑太久了
很多人看到评估分数偏高,第一反应是自责——
“我是不是太玻璃心?”
“是不是我不够努力?”
“怎么会连这种小事也影响我?”
我们理解这些声音,因为它们来自一个一直在拼命生活的你。
但我们想轻轻地提醒你:
心理状态就像电池,耗尽了,就需要充电。
不代表你不好,而是你已经坚持太久、压抑太久、忽略自己太久了。
心理治疗不是为了“修理你”,
它只是提供一个空间,
让你可以暂停战斗,
重新和自己连接,慢慢地,恢复力量。
你不需要一个人扛,也不需要等“严重了”才求助
有些人以为,只有“非常严重”的状态才需要心理治疗。
但我们见过太多来访者,一开始只是感到一点空虚、常常失眠,或是对生活提不起劲。
他们的生活也许在外人看来“没什么问题”:有工作、有家人、有朋友。
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种**“我好像正在慢慢消失”的感觉,有多真实。**
心理治疗不是等你“崩溃”了才来,而是当你开始感觉“不太对劲”,就可以来谈谈。
治疗不是一条通往“完美状态”的捷径,
而是一条你可以边走边整理的路。
我们不会强迫你“快点好起来”,
而是陪你一起看见、理解、选择你自己的节奏。
从量表到治疗,是一段更深的对话旅程
填写心理评估的过程,像是在安静地和自己对话。
而心理治疗,则是在一个安全、被尊重的空间里,继续这场对话。
有时候你会发现:
你以为只是“最近压力大”,其实背后藏着十年的自我压抑;
你以为自己“很能干”,但其实已经习惯了不允许自己求助;
你以为你“不需要被安慰”,只是因为你不习惯有人真的懂你。
心理治疗不是灌鸡汤,也不是教你“想开一点”。
它是一段你和自己重建关系的过程,
温柔、不评断,有时候也会痛,但是真实。
如果你愿意,我们在这里等你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在那么多忙碌、那么多责任、那么多“应该”当中,
你还愿意回头看看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我们理解,决定要不要踏出下一步,是件需要时间的事。
你可以慢慢来,不需要勉强。
但如果你愿意,我们已经准备好,
在你选择的那个时刻,陪你一起走接下来的路。
让我们陪你,从“看见问题”走向“照顾自己”
💬 还在犹豫? 欢迎你和我们聊聊,我们会听你说,而不是急着给答案。
📆 准备好了? 你可以预约我们的心理治疗服务,让注册心理治疗师陪你一起,走过这段探索自己的旅程。
预约网址:https://www.mypsychology.my/registration-form/
你值得被听见,也值得被好好照顾。
心理评估只是开始,
而疗愈,会在愿意的那一刻,悄悄开始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