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我的天空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记得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我已经哭成了一团。或许是过于把自己影射在书里的人物中所以感到特别心疼,又或许这段话实实在在地描述了当时我的心情。
“凡事都不要抱有希望,因为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曾经有一段时期我总抱着这样的消极想法。经历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或许只是芝麻绿豆的小事,但在我眼里那些挫折和失败,使得我对于自己的失望慢慢地累积起来。没考满分的试卷、没有始终的感情、没完成的目标,每当事情没如预期般实现,我会陷入毫无止境的失落和无力感。
我曾经因此而埋怨过别人,也埋怨过老天不公,但这样我依然无法解气啊,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地方可以让我寄托我的负面情绪。但随着时间久了,我开始转向埋怨自己的不够努力,把气都发在自己身上。“我本来都不够好。”说起来挺讽刺的,可这句自我诋毁的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能够短暂地安抚我的情绪。接受了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因此认命了,心理莫名能好受一点。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在心理学家 Seligman 的实验中,他把狗关在笼子里,随着蜂音器的声响给予狗无法忍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无论做了任何尝试都逃不出去,因此只能不断地颤抖和哀叫。经过数次反复地电击,就算后来给予了机会让狗逃出笼子,狗却放弃了反抗,不乘机逃走,而只是绝望地待在笼子里,等待下一次的电击。
这样的现象其实很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而我们很常把失败归为是自身的问题。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经历了痛苦而善待我们,因为坚信痛苦不会因为我们努力而有所改善,因此我们放弃了挣扎、停止了反抗。当我们开始认为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与结果无关,我们对于自己的失望不断累积,慢慢的,我们也不敢再为了自己能变得更好而努力,不敢再为了自己能争取到好结果而尝试。
若不曾开始,何来谈结束。曾经的挫折和失败,所累积起来的失望和无能为力,让我们不敢对于未来抱有正面的期望。就像东野圭吾写的那样:“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不再升起,也就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身上的光芒消失。”因为害怕结果与想象所形成的落差感大,有的人放弃了努力,有的人放弃再爱了,而错过了原本属于自己幸福的一切。
#你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
这句话身边的人无数次告诉我,可我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接受这样的安慰。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到后来我尝试把这句话听进去。这并不代表我对于这句话是赞同的,因为我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但至少我尝试去接受别人的看法,不只是固执地对于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
换个角度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是因为自己对于困境的不理解,又或许是自己把目标设得太高以致于自己根本无法达成理想情况的结局。这个情况下,我们容易迷失在自我怀疑里,或者把事情归咎于别人身上。我们能做的,就是停下混乱的脚步,静下心来想想当下所面对的问题,而不是执著于自我责怪或埋怨他人。与其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不妨再次尝试着朝着努力的方向前进。
很多人的遗憾都来自于自己曾经没有勇气。别因为害怕最后受伤,而放弃争取让自己幸福的机会。我并没有那么勇敢,我依然害怕着失败,但我始终还在为了自己而努力着。未来的结果无法预设,或许不能如我所愿的那么美好,但或许,也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差呢。
每个人都有幸福的可能,你说呢?
我是家怡,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