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成了“夹心”:在要求与良心之间,不要丢了自己

ChatGPT Image Aug 17, 2025, 05_56_17 PM

电梯门关上,世界安静三秒。
你盯着屏幕上那封邮件草稿——“麻烦今晚前给我最终版”。删掉“今晚前”,又打回去;把“麻烦”改成“请”,又觉得太软。你不是在挑字眼,你在试着在要求与良心之间,找一条不伤人的路

你已经不再是“被交代的人”。你开始成了“交代的人”。
上面要结果,下面要方向,客户要速度,法务要合规。所有人都在看你给答案,而你脑海里同时有四种语言在奔跑:KPI 的语言、团队情绪的语言、职业伦理的语言、还有你自己的声音

有时候,最小声的那一个,恰好是你自己的声音。


你不是“玻璃心”,你只是把人放在心上

  • 你会在开会前先看一眼 A 同事的表情,因为你知道他昨晚加班到两点;
  • 你会在老板说“这周要上线”之后,默默算一下风险窗口与法务签核的时间;
  • 你会把客户的抱怨留给自己,回到团队时先替他们挡风;
  • 你会说“这不是谁的错”,然后把矛盾拆成流程的问题、资源的问题、沟通的问题。

外人看见的是你“成熟稳重”,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每天都在用身体兑换平衡
你的肩膀稳住了,夜里却松不下来;你的字句温和了,心里却有一块地方越来越硬。


夹心的日常,像一条看不见的清单

  • 向上:把复杂讲成简单;即使心里知道“简单并不等于容易”。
  • 向下:把抽象变成可做;即使你也不确定“这是不是唯一的路”。
  • 对外:把变化包装成确定;即使你知道“确定只是此刻的版本”。
  • 对自己:把情绪放在事情之后;即使你也想要被理解一次。

你不想当“强硬的人”,也不想当“讨好的人”。
你只是在这两端之间来回摆动,试着不让任何一边掉下来。久了以后,你开始不确定:那个最初的我,还在不在?


那些很少被说出口的心事

  • “我不是不敢说 NO,我只是不想让别人失望。”
  • “我懂老板的急,也懂团队的累。懂得越多,越难下决定。”
  • “我想当一个好领导,但我害怕变成一个只看结果的人。”
  • “我知道这件事商业上是对的,但我也知道它会伤到谁。”

这些话不需要被辩论对错。它们只是提醒我们:你并不是在“做不好”,你是在“顾得太多”
而“顾得太多”,也需要有人来顾。


一天里的三个安静画面

早上 8:40 的地铁
你在备忘录里写下今日三件最重要的事。写着写着,突然想起昨晚那句重了点的话。你给对方发了个贴图,说“刚刚那段,我再想想”。对方回了一个“谢谢你理解”。你在拥挤里轻轻松了一口气。

下午 3:10 的会议室
你把白板上的箭头擦掉一半。你说:“我们先停在这里,我需要再确认法务的观点。”所有人有点不甘心,但也点头。你知道,愿意停下的人,才是真正在向前的人

夜里 11:27 的房间
消息终于不响了。你打开手机相册,看见上周末的阳光和早餐。你突然意识到,你不是只剩下工作。你把那张照片发给了自己:明天也要记得吃早饭。


你并没有做错,你只是太久没被看见

很多“夹心”的人,都练就了把自己缩小的能力:
把愤怒缩成一句“没事”;
把疲惫缩成一杯咖啡;
把犹豫缩成一个更快的决定。
你以为这叫“担当”。其实,有时候它也叫“耗损”。

被看见,并不等于软。
被看见之后,你反而更有力量去承担应承担的事,去说该说的话,去为团队扛起清晰的方向,也为自己留下一点呼吸的空间。


如果这些话让你想起了谁(也可能是你自己)

你不需要马上改变什么;也不需要证明“你值得被照顾”。
你只要承认:我也会累,我也想要一个不必当“成熟大人”的小时候——哪怕只有 90 分钟。

在咨询室里,我们不会先谈 KPI,不会先练自信。
我们会先问:你想保护什么?你又在害怕什么?
我们会把那些你替大家收下的东西,一件件放回到它们该去的地方。
我们会一起找到那条线:既不辜负事情,也不辜负人,更不辜负你自己


先留给自己的四个小问题(等你想写的时候再写)

  1. 今天我做的一个决定,保护了谁?又让谁受了点委屈?
  2. 在最近的一次争执里,我真正不想失去的是什么?
  3. 如果把“对/错”的评判拿走,我最想被听见的一句话是什么?
  4. 这周,我想给自己留出哪 20 分钟,只用来诚实,不必须有用

你可以把答案放在备忘录。等你准备好,我们在咨询室里继续。


当你准备好了

第一次会谈 ≈ 90 分钟。不考试、不评判,只有一把安静的椅子和一段完整听你说话的时间。
你可以选择到院,或在一个不会被打扰的线上空间里进行。保密与边界会在开始前说明清楚。

WhatsApp / 电话:+60 11-3344 5270
MY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团队|线下与线上

你一直在替很多人撑着。
在这里,轮到我们陪你,把你也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