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痛苦涌入你的屏幕: 资讯时代理解「替代性创伤」

sasha-freemind-Pv5WeEyxMWU-unsplash

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每一则新闻、每一个短视频、每一段悲伤的故事,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正在慢慢崩裂。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像这样持续地接触一则又一则的负面消息,也会在心理上悄悄地留下了痕迹?

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这种“看不见的创伤”——替代性创伤,以及如何在关注社会事件的同时,好好地照顾自己的心。

什么是替代性创伤 (vicarious trauma)?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是一种因为长期接触他人经历的创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与直接经历创伤的当事人不同的是,它通过听闻、目击、阅读别人的创伤经历,而逐渐在心理上受到影响。

这种现象在助人专业中并不陌生,像是:

  • 聆听个案的辅导员、心理师;
  • 在前线工作的记者、警察;
  • 救治扶伤的医护人员等

在面对个案的过程中,若没有进行良好的情绪调节,也可能会出现替代性创伤的迹象。

但现在,这样的影响早已不局限于助人领域。在我们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社交媒体上的资讯而被影响。

资讯过载与情绪累积

在这个人手一机的时代,任何一场重大事件都会迅速被转发、传播。除了有新闻的报道,还有大量的影片、短视频、评论、网友的再创作和二次传播。

而当同一事件反复地出现在不同社交平台上,我们的大脑会不断接收类似的负面刺激。即使事件与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情绪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

例子:
“我看到了那则新闻,觉得很骇人听闻。自从那天起,我接二连三刷到类似的负面事件,我开始感到烦躁、难过、甚至有种对世界失望的感觉。后来我决定不再关注,但就算换平台,还是会不小心滑到别人评论或讨论那件事的视频,满屏都是愤怒、谩骂、恐惧的声音,我只觉得自己越看越焦虑。”

这种不断的接触会让我们的大脑一直处于警觉状态,长时间下来就可能出现以下状况:

  • 情绪波动、焦虑、愤怒、悲观;
  • 导致睡眠质量变差;
  • 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
  • 对社会失望、失去信任、麻木;
  • 出现逃避倾向,如不关注时事,拒绝社交

以关怀取代攻击

根据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他提到人们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与情绪反应来学习。

当网络上充满谩骂与情绪性表达时,这种表达模式与情绪会被模仿,久而久之让社会习惯以愤怒回应伤痛。

而如果我们学会以平和与关怀的方式表达,我们同样能在社会中营造出另一种氛围,一种理解与治愈的力量。

如果你正在经历替代性创伤

保持信息接收的平衡
限制浏览负面新闻的次数、时长,以避免自己过度关注负面消息。
另外,可以寻找积极正面的内容、资讯或书籍以调节情绪并恢复精力。

自我照顾 (Self Care)
可以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睡眠、进行深呼吸、冥想或写日记等,这些简单的方式都有助于稳定情绪。

寻求支持与帮助
若发现自己长时间被情绪困扰,可以向信任的朋友倾诉或寻求专业的帮助。

替代性创伤提醒我们:情绪是会传染的,关怀也一样

保护心理健康不只是远离负面内容,更是学会如何与世界上的痛苦共存。我们不一定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成为那个温柔、理性、愿意倾听的声音

心理咨询预约

若需要预约同伴咨询/了解详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联系:

拨打我们的手机号码: +6011-3344 5270

WhatsApp 联系我们:http://wasap.my/+601133445270

填写登记表格:https://bit.ly/mypsychregisterform

点击以下了解更多:

心理自我测量评估(不需进行临床诊断):https://www.mypsychology.my/mental-health-screening-cn/

MY心理学的脸书: 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MY心理学的IG: 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