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抽回烟…”
我的个案看着我,
我当时候懵了几秒钟。
忘了多久,
已经没有见过这个个案了。
在咨询的前一晚,
我开着几个月前的咨询笔记,
让自己刷新对个案的回忆。
非常早的早晨,门铃响了。
已经将近半年没有见的个案,
带了她的故事进来。
并说了文章开头那句话。
如果是你身边的人和你说这句话,
“我想要抽回烟…”
你会如何回答呢?
你的答案,
会是好言相劝,
并说出抽烟会损害健康,
还是因为你也有抽烟的的习惯,
而表示赞同呢?
我在接受心理治疗训练的时候,
其中一个心理治疗的学派,
提到了一个概念:Context (环境)
这个概念中有一个有趣的点,
就是 #行为 不能直接被归类为,
#好的行为 或 #不好的行为。
我们得考虑,
这个行为是在哪里发生,
它当下的目的是什么?
“#行为”和 “#环境” 的关系,
是息息相关的,缺一不可。
因而我们不能以行为本身来断定一切。
举个有名的例子,
试想想一个断了一条腿的三脚椅子。
如果是让一个人坐在上面的话,
这张椅子可能会被视为“坏的椅子”,
“不安全的椅子”。
但是换个环境,
如果是被摆放在舞台剧的台上呢?
这张椅子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道具。
如果是在工艺班被当成作品示范,
这张椅子会变成教育器材。
如果是被摆放在博物馆,
这张椅子可能是万众瞩目的艺术品。
注意到了吗?
因为 #环境 的关系,
这张椅子的功能和其意义也会受到变化。
如果让这个概念落地一下,
回到我们人本身。
你认为运动好吗?
#一个注重健康的人,
一个星期三次20分钟的运动是Okay的;
#一个超低体重的厌食症患者,
透过长期超乎体力的剧烈运动,
来摆脱对于体重的恐惧,
这个运动行为是令人担心的。
你认为努力工作好吗?
#一个热血青年,
在工作奋斗中找到人生的意义是Okay的;
#一个为了逃避家人,
而长期加班工作迟回家的人,
这个行为可能会让家庭关系亮红灯。
很多时候,
在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前,
#只有细心了解当下的情况,
#才能了解行为的意义和目的。
回到我的个案的当下情况,
她过去的经历起起落落,
她为了助身边的人,
甚至也牺牲了某部分的自己,
包括生活上的兴趣。
事情过了,她撑过了,
也戒烟一段时间了。
想说在这个时间,
让自己做回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除了想要回到健身房运动,
让自己身体健康,
煮回自己喜欢的食物,
也想让自己抽回烟,
一天2-4只舒缓一下。
在这个情景下,
她不需要抽烟损害健康的劝告,
也不需要诸多批评。
当下的我带着面罩,
和个案坚定地说:
I respect your decision
(我尊重你的决定)
隔着面罩,她看着我说:
Thank you.
(谢谢你)
虽然隔着面罩,
都看不到彼此的表情,
我仿佛感觉到她的微笑。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欢迎你来心理咨询,重新遇见自己。
我是Gary, MY心理学的临床心理师,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