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记:高傲是想象力之死,抹杀任何的可能性。

逛书店 (1)

“你好,真难得看到年轻人在这里逛书店,你一定很特别!”

他是这样和我开始对话的。这是 first contact,人与人之间隔膜的破裂。
陌生的两方,其中一方不顾身危地开始接触另一方,全看另一方是否愿意回馈。

声音来自右方,站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大约 60-70 岁的大叔。
他的英文口腔有着很浓厚的日本或韩国腔调。

“呵呵,你好……”
我是这样回答的。
这算什么回答啊?
而且为什么我要这么恶心的笑?
不管了。
谦虚的我当然接着想要抵消他的称赞,可是在我开口的那一瞬间,他毫不犹豫地接棒,然后问我:

“你喜欢海明威吗?”
(“Habe yiu red haemingweh?”)

我观察到他的右手里握着一本破烂不堪的 《乞力马扎罗的雪》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明显已经翻阅了无数次,岁月的痕迹全部显示在封面的皱褶,破损的书脊,翘起的页面,褐黄的纸张。

就好像开头时提到的,当时我在书店逛。人潮还蛮多的,远近都可以看到像我一样单独浏览书籍的人,或者出来约会的情侣,其中一方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博大精深,拼命在向另一半解释每一本书的精髓,他们到底读过多少本,到底认识多少个作家:
“我跟你讲蛤,这个作家,呼呼呼,你不会相信他写了什么。。。蛤?!你没听过,让我和你解释~“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通常都是男的在向女方解释。我不是在批评,纯粹观察。)

我虽然很讨厌这样做,但可能是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猿人基因启动,男性荷尔蒙大肆发作,我不甘向站在我隔壁的那位仁兄示弱。于是我吸了一口气,撑起胸膛,回答说,“有,我当然有读过海明威。”
(其实这不是谎话,不过我只读过一本海明威 — 《老人与海》。我的书架里还有其他三本,但都还没读过。不过海明威因为还算是蛮知名的作家,所以也大约知道他多有影响力。)

所以我就照实回答。于是他便开始问我到底读了多少次,当我说两次时,他便说:
“我读了一百次。”
(“I red it hundred taimus”)

然后接着他便开始说他因为 MCO 被困在马来西亚,回不了日本 (果然是日本人!)。
他说他是写诗的,写小说的,是属于真文学的,曾经很著名,连 Kinokuniya 都有在卖他的书。(还叫我上网查询他。。。我真的应该从这里就得到提示,然后快闪。)

然后他就开始了他的埋怨。

他说马来西亚真的是很糟糕,一点读书风气都没。说他看到的年轻人都变得不爱读书了,还说这就是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大学都没上世界排行榜。
(“Not many people read haemingweh anymore.”)
说现在的人一直都只是读流行的书本,畅销的书本,没有人真正读 “深奥” 的作者和书籍了,再也没有人品尝到 “真正的文学”。
也诋毁友族同胞只是读 “下三滥” 的马来小说。

当下我有两个反应:
其之一,我不断地环顾四周,看是否有马来人同胞在附近,因为我真的真的真的很不想被牵扯进种族纠纷里。尤其他的 “华族/黄种人万岁” 的言语,真的很有煽动情怀啊。我拼了命想站远离他一点,只是拼命点头,不想补充,然后 “呵呵” 陪笑。

第二,我开始厌烦起他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
你是诗人或小说家又怎样?这么没品,这么大剌剌的藐视别人的喜好,你又算什么?
又轮到你来区分什么是真文学,什么是伪文学?

说真的,我相信不管在个个兴趣领域里,不管是音乐、电影、书籍、政治,尤其是有关人文的领域里,就是有这样的人:自视清高,好似自己不同寻常,因为自己的喜好和常人稍微不一样就高人一等了。
好像生活就是无止尽的比赛一样,好像一个人的文化修为全看你读了多少本书、或有多有知识。

不过回想起来,几年前的我,不也是这样子吗?
当时的我,曾经看小只读一类书籍的人(比如只读 悬疑小说的,或只读 九把刀小说的)。
或者认为那些不是文学,是幼稚和儿戏的。
只有特定的书籍,探讨生死、时代变迁、等等课题的,才算是文学,才算深奥(想回去都觉得geli)。
当时的我,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别人的喜好的,如何看待世界的?
是否在我那高傲的姿态下,隐藏着的是一个害怕的人,因为找不到和其他人与众不同之处,所以才抓紧这唯一的不同点,然后夸大?

其实这世界,根本不多人理会我们有多厉害,或有多特别,顶多就是那小小社交圈内的人。
而这又是多么令人害怕的想法。
所以我们才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凸显出来,而也不管这些方式是有多么令人讨厌。
当时的我,应该很害怕吧。
既害怕自己的不特别,也害怕别人在背后讥笑我的自傲。
活得那么辛苦,干嘛?

也多亏在毕业之后有一些时间反省,才收敛了,也了解根本没什么好比的,你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别人碰不了,也改变不了,那为什么要改变他人的呢?
别人来和你讨论相同的兴趣,何不欢迎他们,一同分享,不管差异多大?何必向刺猬一般保护自己的喜好,然后又埋怨世界上没人愿意理解你?

高傲是想象力之死,
当我们100%确定某样东西是最好时,是无人可及时,我们抹杀了任何的可能性。
也抹杀了自己探索新发展的机会。

就好像我的日本作者朋友,
他读了海明威100遍,是蛮厉害的没错(如果是真的话),
可是为何不花这个时间去阅读其他作者呢?或去认识认识新一代的作家?
当他问我 《老人与海》 的真正含义时,而我在思索一个不冒犯他的答案时,他以得意洋洋的眼神瞪着我,好似弄到我哑口无言是他那一天最大的壮举。
我觉得不管我什么答案,他都不会觉得对,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答案,不能有偏差。
如果这是文学那我宁愿不碰文学。
如果生活中的种种事情都必须以各种不同的人的角度去思考,那文学又不同吗?难道答案就只有一个?又不是数学题。

到最后,他便举起藏在他那本破旧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底下的几本小册子。
是单调在A4纸上印出来的书。每一本的封面有着的标题和作者名字,说这是他自己写的。
如果我和他买的话(一本RM50),他便会告诉我《老人与海》的真正含义。
(这个场景真的还蛮像周星驰的 “功夫” 里卖武功秘笈的乞丐一样)
我笑说我没钱。
真的是很蠢的谎言,因为我手上拿着几本我待会会买的书,不过当下我真的豁出去了。
他便瞪着我手上的书看,说那些是主流的书,然后出版社会剥削作家,倒不如和他买正宗文学,支持独立制作。
我重复说我没钱,然后翻开自从他开始演讲后我已经在他面前翻开十次以上的书,翻阅回同样一行文字。

他慢慢的后退,然后扔了一句,“唉,没关系,gud luck-uh!”, 便离开了。
然后慢慢靠近另一位受害者。
其后,我在逛书店的几个小时内,处处都听到他的声音,从各个角落传至耳边,试图说服他人有关他的文化哲学。

我心想,所幸的是我20多岁便开阔了思想,而不是七老八十了,还在像销售员一样固执的向他人售卖自己的思想,也必须不断地说服自己到底自己有多强,有多前卫。
我心想,如果他愿意张开眼睛,凝望自己的四周,他会发现自己到底错得有多离谱。
他曾经和我说过,现在的年轻人有多么不爱阅读。
而我看到的,只有年轻人,全都和我一样,在无数的书架前,翻阅书籍。

我是Jason, MY心理学咨商中心运营经理,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