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不懂如何去爱?缺乏安全感?这不是你的错,也许只是因为你曾经受过伤 —— 4种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与行为表现

Feature-Imagessss-2

你是否在感情里缺乏安全感?伴侣是否总是斥责你逃避沟通,不直面问题?你是否在感情里即想靠近对方,又想保持距离?我们对亲密关系与对象的既有期待、反应,想法与行为方式构成了我们的依恋类型,并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而了解自身的依恋类型与需求和恐惧将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经营一段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每个人毕生的课题。

当我们带着一生的过往向彼此走来时,之间的差异注定需要我们花费一些力气与耐心去磨合。我们总会发现彼此心中深埋的恐惧与挣扎,而这些恐惧与挣扎也必定为这一段关系带来无可避免的摩擦。这也是为什么一段良好的关系不仅仅需要承诺与信任,更需要对彼此充足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我们无法了解彼此,甚至是无法理清自己内心的需求,我们难以在一段关系中获得并给予包容。

想要更好地包容伴侣和自己,我们或许可以先从了解内心的需求开始 —— 今天这篇文章将从「依恋」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以及内心的恐惧,借此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做出调整,更好地接纳自己与彼此的不足与伤痛。

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联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我们都带着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而这些亲密的关系在心理学上又称作“依恋” (Attachment) 。

根据心理学家 John Bowlby 提出的依恋理论 (Attachment Theory),一个母亲在孩子早期给予的关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安全感” ——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稳定的关爱和可预测的回应,那安全型依恋(i.e. 能够信任他人,建立长久的关系,并拥有高度的自尊等能力的依恋类型)会更容易形成,从而让这个孩子拥有更健全的自我价值和对他人的信任。

依恋类型,是你在亲密关系中的“预设模式”

依恋类型并不是所谓的“人格” (Personality) 。

一个人的依恋类型更应该被看成是我们在亲密关系里倾向有的“预设模式” —— 它是我们对关系和对象的既有期待、反应,想法与行为方式;因此,每一种依恋类型都会在亲密关系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而了解我们自身的依恋类型与行为模式也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妥善经营一段亲密关系。

测试你的依恋类型 ——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12)

ECR-12 是一份评估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依恋风格的问卷,最终得出的结果将会是 (1) 焦虑依恋 (2) 回避依恋 (3) 安全依恋和 (4) 矛盾依恋四种依恋类型中的其中一种。下面一共有12道题。请设想一个亲密关系对象(e.g. 恋人,前任,暧昧对象等),或者单纯是你在一段感情中一般会呈现的样子。在这个假设之上,请判断你究竟有多符合这些题目的描述,并在量表上选择1至7其中一个数字(1 = 非常不同意;2 = 不同意;3 = 有些不同意;4 = 没想法;5 = 有些同意;6 = 同意;7 = 非常同意)来表示各自的符合程度。

  1. 当我有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寻求他的协助
  2. 我需要常常向他寻求“被爱”的保证
  3. 我想靠近他,但我一直退缩
  4. 我发现他不想要跟我有那种我想要的亲近感
  5. 我向他寻求许多帮助,包括安抚和支持
  6. 我渴望与他非常亲近,这样的我有时使他害怕
  7. 我尽量避免靠他太近
  8. 我经常担心被抛弃
  9. 我通常会与他讨论我的问题和疑虑
  10. 如果我需要他但他不在我身边时,我会感到沮丧
  11. 当他离我太近时,我会感到紧张
  12. 我担心他不会像我在乎他那样在乎我

** 此量表版本出自海苔熊(程威銓)的书籍《对爱,一直以来你都想错了》;原量表出自 The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Scale (ECR)-Short Form: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Wei et al., 2007)

计算依恋分数

我们将 ECR-12 的计算分成两个部分 —— 步骤(1) 计算的是焦虑依恋的倾向,步骤(2) 计算的是回避依恋的倾向

步骤(1):将第 2,4,6,8,10,12 题的分数加起来,你会获得你的焦虑倾向总分(*所得分数会在6至42分之间)

步骤(2):先将第 3,7,11 题的分数加起来;再用 24 减去第 1,5,9 题的总分;最后将 (1) 和 (2) 的分数加起来,你会获得你的回避倾向总分(*所得分数会在6至42分之间)

判断依恋类型

  • 焦虑和回避依恋倾向都小于24分 – 代表你偏向安全型依恋
  • 只有焦虑依恋倾向大于24分 – 代表你偏向焦虑型依恋
  • 只有回避依恋倾向大于24分 – 代表你偏向回避型依恋
  • 焦虑和回避依恋倾向都大于24 – 代表你偏向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 (Secure Attachment)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是一种有着低回避低焦虑倾向的依恋风格。根据依恋理论,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有着以下几种特质:

  • 拥有良好的边界感,不为他人的情感负过度责任;
  • 在与他人互动时保持恰当平衡,不完全依赖他人满足需求,也不完全忽视他人的关怀
  • 能够与他人建立信任与亲密的关系;
  • 能够调节自身情绪和与他人的冲突

安全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的优势和具体表现

安全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拥有的优势体现在其稳定的内心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信任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安全感,指的正是安全型依恋人群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 安全感在人际关系的层面主要体现在能够信任他人以及这段感情的心态;在自我的层面则体现在能够感到舒心放心,且拥有足够的可控感 (Sense of control) 和确定感 (Sense of certainty)。

依恋的形成除了先天个人差异,很大程度也取决于我们过去的经历与人际交往,这也影响了我们是否能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 —— 一个人若是能够从过往的经验(e.g. 与父母/伴侣的关系)中获取一种「一段关系可以是可预期且稳定 」的这么一个认知,那么这个人无论是对自己的(i.e.  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还是对他人的信任(i.e. 相信他人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都能很好地建立起来。

在恋爱中,因为拥有表达自身需求的意识和勇气,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也拥有更好的的自我调适能力。他们在面对争执时也不会下意识逃避,反而是因为能够勇于直面伴侣和自己的情绪,他们才能更好地化解关系中的冲突,去拥抱那些不安和脆弱,保持适应独立却又不抗拒亲密的态度。

非安全型依恋 (Insecure Attachment)

除了第一种的安全型依恋之外,其他三种依恋类型都属于非安全型依恋,其中包括:

  1. 回避型依恋 (Avoidant Attachment):高回避,低焦虑
  2. 焦虑型依恋 (Anxious Attachment):低回避,高焦虑
  3. 矛盾型依恋 (Disorganised Attachment):高回避,高焦虑

非安全型依恋 #1:回避型依恋 (Avoidant Attachment)

回避型依恋是有着高回避低焦虑倾向的依恋风格,他们普遍有着以下几个特色:

  • 抗拒亲密关系与接触
  • 不信任他人,因此不愿意向他人披露自我隐私和内心的感受
  • 坚强自立且倾向与依靠自己
  • 情绪表现较少

对他人的有所保留只是为了保护好自己

倾向于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会给他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表现得漠不关心甚至不近人情。然而,这只是因为他们无法再相信亲密关系而已。这可能和他们过去的经历有:

文献表明回避型依恋的人在过去普遍无法得到关怀。无论是脆弱时寻求安慰,还是痛苦时寻求帮助,他们总是得不到他人的回应。久而久之,这让他们产生了一种 “我应该要独立一些” 或者 “别人没这个时间精力去应付我的情绪” 的想法,也让他们越来越倾向于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精明能干的人。

另外,身边人很容易发现回避型依恋的人倾向于逃避冲突,拒绝沟通,并且多数时候不愿意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回避型依恋人群的自我保护机制 —— 因为无论是上述哪一种行为,他们都无可避免地需要把情绪以及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而过往经历都在告诉他们,一旦把情绪展露给他人,他们必定会被拒绝 (Rejection) 或是得不到任何回应 (Unavailability)。因此,他们认定没有人会愿意帮助他们,也没有人会在他们需要时给予一个关怀的拥抱

这也造成了他们总是把将表露情绪的行为(如焦虑,沮丧等)看成是一种脆弱的表现;那些过往承受过的拒绝和毫无回应的态度都是伤人的,这让他们将“情绪外放后所带来的被拒绝的痛苦”“容易感到受伤”画上了等号,也坚信将自己的情绪暴露给他人只会让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于是情绪外放就成了一种把自己的软弱暴露出来的行为。

非安全型依恋 #2:焦虑型依恋 (Anxious Attachment)

焦虑型依恋是一种有着低回避高焦虑倾向的依恋类型,他们普遍有着以下几个特色:

  • 对自我的认知较为消极,对批评敏感,倾向于责怪自己
  • 难以独立,对伴侣过度依赖,渴望持续的关注和亲密感
  • 需要不断向伴侣寻求自己还被爱着的证明
  • 擅长表达自己的脆弱与需求

不断寻求安全感不过是出于被抛弃的恐惧

焦虑型依恋给人的印象通常是“粘人的”“缺乏安全感的”。在他人眼里,他们似乎有着更大的情绪波动,常常过度解读他人的想法,甚至会怀疑他人的意图或行为。这可能会给人一种疑神疑鬼的感觉,让他人感到不安。

然而,这些行为和想法只是来自于他们对于被抛弃/拒绝的恐惧 —— 为了确认自己不会被人抛弃,他们不得不一再寻求自己是被爱着的证明,向对方索求情感上的满足,好比安全感和认同感;这也导致了一系列控制性强的举动,比如疯狂给伴侣打电话,或是拒绝给伴侣个人空间等 —— 因为只有透过这些方式,他们才能守护那脆弱的“保证”。

焦虑型的人对于批评和负面评价非常敏感,他们也常常因为伴侣的负面情绪而过度反应,甚至会揣测伴侣这个行为是否表示对自己的不满,那句话是不是代表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的价值是建立在他人身上的 —— 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普遍比较消极,容易下意识将伴侣身上的“风吹草动”都归因成自己的错;如果伴侣无法在行动上或口头上保证他们是爱着自己的、甚至是对自己流露出愤怒或不满的情绪,他们会下意识把这些信息解读成“自己一定是不够好的”;他们甚至可能会带着“是不是只要我够好,我就不会被抛弃”的想法去维系一段关系,最终让自己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总是渴望讨好伴侣,最终迷失了自我。

非安全型依恋 #3:矛盾型依恋 (Disorganised Attachment)

了解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有助于了解矛盾型依恋,因为它就是这两者的结合体。矛盾型依恋具有焦虑和回避的双重特点,是一种有着高回避和高焦虑倾向的依恋类型:

  • 渴望亲近伴侣,但总会在距离拉近后退缩
  • 认定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是“不可预测的”
  • 坚信自己不会获得稳定长久的关系与爱
  • 对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非常敏锐,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小心翼翼

矛盾的结合体,渴望的同时却因为害怕而退缩

在他人眼里,矛盾依恋类型的人就是矛盾的。他们在关系中也会有两极化的表现,很多时候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非常渴望某些东西,却总是表现得异常抗拒,因此给人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在一段关系之中,矛盾型依恋的人通常会在关系刚开始时表现得稍微粘人,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也是正向积极的;但随着关系逐渐发展,他们可能开始出现回避、退缩的举动,会抗拒亲密,甚至很多时候会逃避冲突和沟通。

矛盾型依恋的人对于这种“矛盾感”也觉得非常痛苦。文献对他们这种态度给出了一种解释:因为过去的他们总是被非常“矛盾”地对待,同一个人(比如父母)可以是温柔慈爱的,但也可以是可怕的/带来恐惧的,这让他们不得不把身边的人看作是非常“难以预测”的存在。这也让他们形成了非常冲突的自我认知 —— 他们很难肯定自己做的某一样事情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因为即使是同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曾经带来赞赏,但也带来过苛责,因此他们无论是在思考模式还是行为上都难免出现非常混乱的状态。

他们也非常渴望爱与被爱的关系。但是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他人的态度和想法,这让他们难以信任他人,更难以相信自己能够获得一段稳定且长久的亲密关系。这也导致他们明明渴望拥有亲密关系,但会逐渐在越来越亲密时由于害怕这段关系的“不可预测性”而开始退缩。

除此之外,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一样都倾向于逃避冲突和沟通,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一面,但原因稍显不同:回避型的人是因为相信自己无论说什么都不会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回应,矛盾型的人却是担心做出这些行为后对方的反应 —— 他们无法预测对方的态度究竟会是好好回应自己,还是拒绝沟通,甚至是大发雷霆。一旦有了这种“他人都是不可预测”的信念,他们开始不信任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坚信现有的一切很快就会消失

不懂得爱不是我们的错,害怕也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我们经常有一个误解:我不是安全型依恋,那我注定无法得到幸福。

虽然非安全型依恋不如安全型依恋那般趋于“稳定”,但正是因为他们相对高的回避/焦虑倾向,他们获得了许多安全型依恋人群缺乏的特质 —— 焦虑型依恋的人们可能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绪,回避型依恋可能更为独立自主,恐惧型依恋对人际关系也总是更为敏锐、更能察觉到危机感 —— 这些,都是非安全型依恋人群的魅力与优势。

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为自己贴标签的阶段上 —— 判断出自身的依恋类型只是第一步,我们接下来还要去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去探讨内心深处未被满足的需求、恐惧以及担忧。只有更加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找到合适于自己和伴侣的相处模式。也许我们需要伴侣爱我们的确认,或者需要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但无论是什么需求,只有学会用有效的方式去表达出来,我们才有机会在感情中做出一些调整,并获得更舒适的亲密关系。

结语

也许你曾苛责埋怨过自己,但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为你提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我们都有自己未满足的需求和深埋心底的恐惧,而要真正接受和爱惜自己会是个漫长且艰难的路程。请你不必着急,也不必对自己太过苛刻。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够真诚地拥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对他说一声 “辛苦了”,然后好好地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

心理咨询预约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若需要预约心理咨询/了解详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联系:

拨打我们的手机号码:  +6011-3344 5270

WhatsApp 联系我们:http://wasap.my/+601133445270

填写登记表格:

我是 Kathleen,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祝福你,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点击以下了解更多:

自我心理测验评估  (不等同于临床诊断):

MY心理学的脸书有心理学文章: 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MY心理学的IG好好看: 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