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Huan Jie 的【内耗心理学】—— 停止和自己打架:理解与应对内耗循环

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很累,却不知道在累什么? 明明没做什么,却总是在精神上消耗自己:做决定犹豫不决,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感觉被困在“无限循环”中? 这不是懒惰,它可能是内耗。然而,它是可以被理解、被化解的。 临床心理师 Huan Jie 将在讲座中,帮你看见内耗的真相,教你慢慢走出自我拉扯,学会把能量用在对的地方。 【内耗心理学】课程资讯 点击此处开始报名吧,停止和自己作战,让心灵真正松一口气。 更多的优惠详情及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Telegram (MY心理学动态社群):https://t.me/mypsych_thematterofadulting Whatsapp (心理治疗预约及相关咨询):011-3344 5270 以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课程及资讯! MY心理学,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Wei Yin 的【亲密关系课】—— 靠近,却不窒息:如何将关系升华

为什么明明彼此相爱,却还是常常误解对方? 为什么有时越努力靠近,反而让关系变得紧绷? 亲密,不是黏腻,而是让彼此更自由。真正的连结,来自于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 临床心理师 Wei Yin 将在讲座中,带你探索从理解到连结的关键,帮你找到一段更健康、更安心的关系之道。 【亲密关系课】课程资讯 点击此处开始报名吧,让关系不再只是靠近,而是更靠心。 更多的优惠详情及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Telegram (MY心理学动态社群):https://t.me/mypsych_thematterofadulting Whatsapp (心理治疗预约及相关咨询):011-3344 5270 以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课程及资讯! MY心理学,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Gary 的【压力管理课】—— 学会驾驭人生压力,是现代大人的必修课

你明明试过各种方法放松、冥想,却还是感觉压力挥之不去? 是不是常常陷入压力陷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用”? 也许问题不在你的抗压能力,而是你还没找到真正的压力管理逻辑。 临床心理师 Gary 将带你走进【压力管理课】,帮你卸下肩上的重担,把压力转化成动力! 课程资讯 点击链接开始报名吧,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 更多的优惠详情及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Telegram (MY心理学动态社群):https://t.me/mypsych_thematterofadulting Whatsapp (心理治疗预约及相关咨询):011-3344 5270 以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课程及资讯!
中文文章

不要成为别人的自己,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你。

你是否总是很在乎别人的眼光?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 小时候,我们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只是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当我们在公园跌倒时,我们不会感到尴尬,在餐厅大哭时,也不会在意隔壁人的眼光,我们不会感到羞耻。 但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们在意在别人眼里的自己。当我们在公共场合时,选择不哭,不发脾气,不生气,避免留下不好的印象。跌倒时,也尽快的站起来,看左看右,希望没人看见自己的丑相,努力去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我们无时无刻都很在意我们的形象,在别人心中是怎么样的。 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开始去迁就别人,或者讨好别人,尽量地满足他人对我们的要求, 但往往我们吃亏了,也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只好默默的隐藏自己的感受。 我们开始对生活感到很累,甚至开始怀疑我们人生的意义。 这一些感觉,都是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阴影下,活在别人的标准和期望中,开始被他人的行为影响我们的每一个举动,而我们不再勇敢的活出自己。 但别担心,你不是单独一个人有这个想法而已。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的评价和认可。 根据以往的一些研究,它们发现宝宝的情绪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科学家们认为,在意别人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人类天生就有的性质。 许多人认为,如果想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别人的认可,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 这份总想要得到别人认可的心态,在心理学里称为 “认可欲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人类的需求包含了五个方面,通常被描述为金字塔内的层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是: 5. 和自我实现(个人理想、志向)4. 尊重(价值,自尊,地位)3. 爱和归属感(友谊,亲密,认可)2. 安全(工作保障)1. 生理(衣服,食物) ...
中文文章

它不完美,但我却完美的踏出第一步。

你有什么是想要学习,想要进步,想要尝试的东西吗?可以是你的梦想,你的事业,学习的进步,或纯粹想要做某些事情去提升自己。无论是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样东西是想要去尝试,想要去达到的。 但是新的东西总是让我们感到陌生,导致我们不敢去尝试。因为我们尽量避免我们不擅长的事情,以尽量减少失败。但它让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没有任何进展,继续生活在自己的恐惧中。 可能你有一些创业的灵感,或者你有新的工作机会;可能你想要投资,想要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例如:视频剪辑,表演,演讲,营销,等等;可能你想要学新的语言; 但是因为你的恐惧,害怕新的东西,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的眼光…所以导致你没有去尝试。 我们的恐惧阻挡我们去踏出那一步去尝试。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一些我们想要做的事情都对我们来说非常难,所以我们没有去做。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真相;原来最难的总是开始的第一步。 你记得吗?曾经是小孩的你,踏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学会了走路,才有了如今会跑的你。我们都踏出过那一步,一切都从第一步开始。 所以如果你有什么想法那就勇敢的踏出那一步,去面对你的恐惧。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要让你的恐惧限制自己的潜力。与其坐着等合适的时机,不如直接踏出一步?踏出了那一步,你必定会发现恐惧慢慢的消失。那个秘诀就是 :“开始的第一步”。 【我开始的第一步】每样事情都有开始的第一步。这篇文章就是我的第一篇华语文章。 当我进来MY心理学实习,最难的挑战就是写一篇文章,重点不是要写文章,而是要写华文的文章。那时候我就感到很害怕,因为我是读国小的,没有真正的去学过华语。只是会说,会听,但是不会读和写。简单的华语字都是自学聆听和学拼音。 当我知道要写华文文章时,我开始感到很害怕,很苦恼。心里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不足,心里仿佛有一把声音说:“你一定不行的,你一定会失败,等等”。我开始觉得自己很差,一定做不来,一定会失败。 但是MY心理学的团队鼓励我去尝试面对这个挑战,就算写得简单也行,最重要写的是你心里的那番话。我很害怕失败,不敢走出我的舒适圈,但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踏出那一步。就算多难都好,至少我勇敢的踏出那一步去面对我的恐惧。 我告诉我自己:“OK,不要太害怕,你可以慢慢来,从简单的开始,把你觉得很复杂的东西,很难的事情,分解成小样的任务,然后从第一个开始慢慢的做”。可能一开始写几个句子,到一小段,然后到一两页的文章。不急不急,不要去跟别人比较,跟着你自己的步伐去进步。 一步一步慢慢的学习,不断地锻炼自己从第一步开始到慢慢前进第二第三步。就如同这个成语:“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  即使我的第一篇华文文章不完美,但我已经勇敢踏出了第一步,去克服我的恐惧,勇敢的去尝试。当你读到这里,我想告诉你,我能写到这里真的好不容易,可能对其他人来说很简单,但对我自己来讲已经超出了原本的我。(请多多原谅如果我写错了什么 XD)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能做到,我也无法想象我能写到这里。回想一开始那把内心负面的声音,和对于自己负面的想法,负面的感觉都克服了。不要去听负面的想法,反而多一点聆听我们那把正面的声音。 我相信当我们踏出那一步,去走出我们的舒适圈,去体验你不敢尝试的事情,我们一定会成功,就算失败我们也很高兴。因为我们勇敢去面对我们不擅长的东西,面对我们内心的恐惧,和内心的声音。 我相信如果你勇敢的踏出那一步,就算失败,或遇到挫折,但你回头发现你不在停留在那一步,反而你已经前进了一小步。 如果你想克服你的恐惧,你必须面对它。我很害怕,但我踏出了第一步,我也要请你一起去踏出你的 “第一步” ...
Uncategorized

“正常”是世上最不该存在的词, 我们只是戴上一个叫“正常”的面具

在MY心理学实习的期间,曾遇到过许多人来问问题,而其中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也比较常被问到的就是,“我这样正常吗?”。 “我常常不开心,我正常吗?” “我有忧郁症,我正常吗?” “我想自杀,我正常吗?” 数据显示,全球每天有数百万的人上网搜寻“我正常吗?”。其中的问题形形色色,从“体重xxx正常吗?”,“不喜欢说话正常吗?”,到“婚前性行为正常吗?”,“同性恋正常吗?”。不管内容是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曾经问过自己这个的问题,“我正常吗?”。 可是“正常“是什么?怎样才算是“正常”? 我们都会以主观的方式或是用社会规范(Social Norms)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正常。在心理学里,“正常”指的就是和他人一致。某种行为,思想,情绪,特征等是不是典型,常见和符合社会预期的。如果一个人与众不同,那可能会被认为不正常。 简单来说,和大多数一样的话就是正常,相反地,不一样的话就是不正常。所以当一个人是不正常的话,就会被社会用异样的眼光对待,或甚至是排挤。 许多心理学家都曾经给“正常”这个概念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然而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一个定义是被视为标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正常”和“不正常”的定义太主观了,因为每个人会用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性格定义什么是“正常”。 举例来说,在一些东方国家,包括马来西亚的人在进入家里前都会先脱鞋,所以我们会觉得在家穿鞋是“不正常”的行为。可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他们会在家里穿鞋,所以他们反而会觉得进屋要拖鞋的行为是“不正常”的。 正常和不正常。到底是谁来定义的呢? 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一样才是正常,而和别人不一样的话就是不正常呢? 为什么只有正常才会被接受,而不正常的话就必须承受异样的眼光呢? 在这个世界里,为了迎合社会的标准,为了不显得奇怪,我们都会把自己活成和大多数人一样的人。从外貌、穿着、打扮,到性格、行为、想法。我们都会想要做到和别人一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融入这个社会里。 为了不显得“不正常”,我们不敢在穿某件我们很喜欢可是很奇怪的衣服出门,我们不敢在会议里提出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意见,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焦虑于忧郁,我们不敢承认我们和别人不一样。 ————————— 我曾经读过一句话:“正常”是世界上最不应该存在的词。 这个词让那些被认为“正常”的人感觉被接纳,可是也同时摧毁了那些被视为“不正常”的人。因为一旦被贴上这个“不正常”的标签后,就会招来一些闲言,批评,甚至是排挤和霸凌。 我认为世界上是没有一样的人的。即使是双胞胎,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存在。那如果每个人都不一样,哪来的正常和不正常呢? 我们都是不正常的。 我们只是戴上一个叫“正常”的面具。 假装自己是“正常”的,为的就是要隐藏自己“不正常”的一面。可是这个面具戴久了,会让我们忘记去正视那个内心的自己,从而当导致内心的“不正常”越变越大,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日常。 ...
中文文章

我故意阻碍自己成功,因为那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当兼职补习老师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令我感到非常疑惑的现象。 在考试将近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格外努力,但有某些学生在考试越逼近的时候反而越放飞自我,刻意拖延不努力学习。到成绩放榜时,无法考得理想成绩的他们还竟然引以为傲,到处宣扬说无法考得好成绩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 对于这种情况,我感到非常懊恼,甚至有点愤怒, 因为我知道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是渴望考到好成绩的。但我实在很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就是不肯好好努力学习,还为自己的不努力感到自豪。 直到后来,我才终于发现原来这些学生不肯努力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他们渴望成功,却故意阻碍自己成功,是因为一种心理效应在作祟。 ————————————————– 这种心理效应源于一项有趣的心理实验。在这项实验中,受试者需要回答难度极高的问题。完成了第一次的测试后,受试者被告知他们将会进行第二次的测试。但是在第二次的测试开始前,他们可以从两种药物中选择一种服用。其中第一种药物是可以暂时提高自己智力的“聪明药”,而第二种药物则是会暂时降低自己智力的“笨蛋药”。 按理来说,为了提高自己测试的表现,受试者们应该选择吃下“聪明药”。但是,竟然有高达70%的受试者选择服用会降低测试表现的“笨蛋药”。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试想一想,如果服用了可以提高智力的“聪明药”后在第二次的测试中失败了,那岂不是显得自己本来就很笨? 但是如果服用的是会暂时降低智力的“笨蛋药”, 那么失败的测试结果就将会是情理之内的事了。当他们真的在第二次的测试中失败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将造成他们失败的这个“黑锅”甩给那个“笨蛋药”来避免失败的结果会被归咎于自己智商或能力上的不足。 而如果吃了“笨蛋药“后的受试者能偶然地在第二次的测试中成功取得好成绩呢?那就不得了了!受试者就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本来智力就很高的天才,就算”笨蛋药“暂时降低了他们的智力,也不妨碍他们轻而易举地完成高难度的测试题目。 原来,主动地选择会阻碍自己成功的“笨蛋药“,正是这些受试者自我防卫的一种策略。心理学家把这种通过给自己设置阻碍来为预想的失败提前寻找借口的行为命名为 【自我阻碍】(Self-handicapping)。 #自我阻碍 自我阻碍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因为它能够为我们带来暂时性的一些好处。 对内,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阻挡自己成功的“障碍物”可以防止自己的自尊因为失败的经历而受损。 对外,这种策略还能够起到维护自我形象的作用,避免在失败时被别人否定自己的能力。 认识了自我阻碍这个心理学现象后,我开始对我那些不努力的学生多了一份谅解和同理心。 不肯好好努力学习的他们其实就像在心理实验中选择服用“笨蛋药“的受试者一样,看似潇洒,但其实内心充满着无法掌握成功的无力感和对失败的恐惧。 原来他们之所以会大肆宣扬说自己备考时根本没有努力学习,是因为他们害怕师长和同学们会因为他们考得不好而认为他们是学习能力不好的人。 ————————————————— ...
中文文章

【忙】代表高效?【不忙】代表懒惰?

每天努力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你到底多久没有好好地闲下来了? 每当被问道最近忙不忙时,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是不忙的,因为 “忙“好像代表着高效,而 “不忙“ 听起来却像是懒惰的代名词。 为了避免自己过得不充实、不上进、不勤奋,有很多人都习惯把时间排得满满的,不让自己有片刻的休闲时光。但是,忙起来真的一定是一件好事吗? 在求学时期,有些追求高效率学习的学生不是在忙着抄课堂笔记,就是在忙着把历届考题完成。但很多时候,他们的成绩却不比那些平时看起来悠哉游哉闲着不怎么学习的同学来得好。 到长大工作后,很多人没日没夜地加班忙工作,但还是成为了所谓的“穷忙族”,一直无法换来理想的生活。 有的人忙忙碌碌了半辈子,换来的竟然只有茫茫然然和碌碌无为。他们用尽了终其一生的努力,但最后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积极努力的废人。难道是命运在对他们开玩笑?还是他们还不够忙碌、不够努力? 其实 「忙碌」和「努力」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忙碌和努力的错误解读,导致很多人无法从忙碌的生活节奏中脱身而出。 #忙碌能让我们更快地达到人生目标吗? 因为忙着追逐工作上的高效,我们往往忘了抽出时间来审视自己走的每一步到底是不是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更忘了停下脚步看清楚那个我们一直赶往的目的地是不是打从自己心底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没花时间好好审视着自己忙碌意义的我们很容易就会被“忙”的惯性拽着跑。我们以为只要越能让自己忙起来,就能在奔往自己人生目标的这条路上跑得越快。殊不知,没有意义的忙碌让我们活成了在跑轮里奔跑的仓鼠,不管多忙多快,依然原地踏步。 忙碌这个本应该用来帮助我们取得人生美好结果的手段变成了我们人生的最终的结果。我们讨厌忙碌,却逃离不了忙碌所为我们设下的陷阱。到最后,我们成为了瞎忙族,越忙越【盲】,也越忙越【茫】。 所以,没有明确目标的忙碌不止不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还会消耗着我们的精力,阻碍我们向前奔跑。 #每天忙忙碌碌至少代表我是个勤奋的人吧? 只要不闲下来,就是勤奋吗?有些看起来勤奋的表现,其实是脑子在偷懒的结果。 举个例子,考生们在应对考试的时最常犯下的错误就是还没有好好地分析和拟定好备考战略就急急忙忙地开始用题海战术把所有历届考题都做几遍,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动上天,让自己考取好成绩。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没好好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就急急忙忙地加入一些听说薪水高、福利好的公司,努力干了大半辈子却寻找不到工作的意义。 这些人看起来都很努力啊。可是他们所付诸的行动往往都无法起到太多帮助的作用,因为他们只是在【利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停不下努力的脚步,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害怕闲下来,而是因为这些看起来叫着“努力”的行动起到了有效的自我安慰作用,让我们以为就算逃避思考,自己还算是个积极努力的人。 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误区让我们陷入毫无意义而虚伪的机械式努力当中,让我们越努力却离自己想要前进的目标越来越远。 ...
中文文章

我们选择哭,是因为我们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最近一次哭应该是前几天在网上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时,因为作者分享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在天堂的外公,所以就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像我这样的性格,好听的话叫情感丰富,不好听一点的话就叫情绪化。 我从小就很容易流眼泪。即使是过了那段我无法自己控制情绪的孩童时期,长大后的我也还是一样的爱哭。不管是因为身边发生的一些伤感的事,还是因为看了一篇很感人的电影,我从来都不会,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不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去强忍泪水。 对于这件事,其实我从来都不觉得是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并不认为哭是一件丢脸的事,反而觉得是一个让我表达感情和抒发情绪的方法,因为至少在那一瞬间,我是在诚实的面对我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可是直到我考虑要当个临床心理师时,我才开始怀疑感性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东西。因为每当我告诉身边的人关于我的这个打算时,他们都觉得我不适合这份职业。 “你要做临床心理师?等下你哭到比Client更惨怎么办?” 在现今社会,虽然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是对于临床心理师这个行业,大家还有抱有许多的误解,其中一个就是临床心理师不能哭。 我曾经也以为临床心理师是一个很严肃的职业。在一些电影或电视剧里的临床心理师们都给人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可能也因为这样导致大众都认为这个专业不能有过多的情绪。 那临床心理师真的不能在client面前哭吗? 曾经有研究显示,接近四分之三的临床心理师都承认他们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流泪。所以其实临床心理师哭并不是什么奇怪或不专业的行为,反而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同理的表现。因为这个行为可以让client知道他的感受时被理解的,从而产生信任。 其实临床心理师这个职业时常会感受到许多不一样的情绪,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情绪。因为被client的情绪渲染,临床心理师会对这些情绪感同身受。所以当这些情绪找上门时,比起压抑,临床心理师会适当地表达他们的情绪,而要做到可以舒服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哈咯我是分割线——–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伤心”这个情绪。小时候哭的话都会被视为胡闹和不听话,长大后哭的话又被说是懦弱无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只要表露出一丁点负面的情绪,就会被旁人用异样的眼光和批判对待。 还记得小时候哭的时候都会被父母或老师讲:“哭什么哭?不准哭!”。可能因为害怕更严重的惩罚,所以那时不管有多委屈和气愤,都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停止哭泣,最后就只剩下微微的抽泣声。 出到社会后也很少看到有人会真正的表现他们最真实的感情。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和专业,一些高官领导,军人警察,医生护士,甚至是明星艺人都不会轻易流露感情。 还有另一个更接近的例子就是爸爸这个角色。我的爸爸就是一个典型的爸爸。他有点木讷,也不常表露自己的感情。在印象中,我好像只看过两次我爸爸流泪的瞬间。一次是在他的一个好搭档突然离世时,另一次是在看一部叫《The Good Dinosaur》的电影时。(强烈推荐这部超级感人的卡通电影,记得那时全家人是笑着进电影院,哭着出来的) 教育和社会教我们控制和隐藏眼泪的方法,让我们以为只要不哭就代表坚强。可是如果忍住不哭,痛苦并不会因此而不见,反而会变成一根刺,越刺越深,你可能摸不到也看不见,可是却还是会感觉到隐隐作痛。 我记得有人说过,不好的情绪在心里日积月累,如果不把它们排泄出来,久而久之就会憋出问题,就像是和便秘一样的道理。哭就是一个很好的情绪排泄方法。 哭是一种对情感的净化,可以释放你压抑的感受。当情感上压抑消失时,即使处境没有改变,你本身也会感受到一种平静舒服的感觉。眼泪可能不能解决你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可是它可以带走你内心堆积已久的压力和焦虑,带你从负面情绪里走出来。 不管是表面多坚强的人都会有心底里柔软的一面,不管是笑得多开心的的眼睛都会流下充满故事的眼泪。你不需要特意去强忍或隐藏你的眼泪,也不需要为流泪而感到羞愧尴尬。相反,你应该称赞你自己,因为你不屈服于对眼泪的恐惧,并有勇气去让自己放肆的大哭一场。 所以我想告诉你,没关系,你可以哭的,我们都可以哭的。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