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过度担心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关于广泛性焦虑障碍你需要知道的事

“还有一个月就考试了,我现在已经开始紧张了” “明天就是面试了,我很怕我结巴,很怕面试官问很难得问题,我答不上来怎么办?” “我明年就要毕业了,我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焦虑,担忧,紧张,这些情绪在我们的生活都非常常见。 但是,一个人要有多焦虑,才算是有焦虑症 (anxiety disorder) 呢? 焦虑症主要的特征是对人/事/物有 过多的恐惧和担忧。 怎样算过多?有焦虑症的个案经常会无意中过度估计他们所害怕或者想要逃避的情况。有一点像我们俗称的 “想太多”。 焦虑症有很多种,像是社交焦虑障碍 (social anxiety disorder),分离焦虑障碍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恐慌症(panic attack) 等等。 而今天会与你介绍的,是广泛性焦虑障碍 (generalised ...
中文文章

认知行为疗法(CBT)如何帮助个案走出忧郁症?

我们一直都说,如果你有面对心理困扰,可以尝试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师不仅会帮助你更了解自己的情况,也会与你分享一些面对困扰的小技巧。 然而,心理师是如何帮助你更了解自己的情况呢? 在心理治疗中,每个心理师帮助个案面对心理困扰时,使用的疗法都有所不同。而每个疗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帮助个案面对心理困扰,帮助变得个案变得更好。 今天的这篇文章会与你介绍最主流,最多心理师使用的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下文会以CBT代替) 是一种以对谈为主的疗法。在马来西亚,CBT是临床心理师普遍上都会使用的疗法。 CBT也是一个较有“结构”的疗法。若依据CBT的疗程的话,一般上需要5到20个疗程会观察到显著的进步 (依据个案的情况而定)。而在疗程中,心理师会在每一个疗程安排好一个目标,有些心理师也会给与个案一些功课以练习他们在疗程中学到的技巧。 CBT背后的原理 CBT是建立在一个“情况-想法-反应” 的循环上,主张我们对于一件事的想法会影响我们的反应。 我们对于一件事的态度往往不是来自于事情本身,而是基于我们对于这件事的想法(thoughts)。而我们对于那件事的想法继而会产生我们的反应:我们的情绪(emotions),身体感受(bodily responses) 和行为(behaviour)。 当我们把这个情况和这一连串的想法和反应联系在一起后,我们在下次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会自然地产生与第一次接触这个情况时的一样反应,形成一个“情况-想法-反应”的循环。 CBT就是建立在这个原理和循环上,因此也主张导致个案有患上心理疾病(例如:忧郁症,焦虑症)的风险的罪魁祸首是 “想法”。 怎样说“想法”造成的困扰/提高个案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呢?  根据CBT的概念,引起心理困扰的“想法”,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小时候,或过去的不幸经验。这些想法都有一些特征,例如:消极,被动,扭曲事实的,甚至是单一角度看待事情。 ...
中文文章

如何说服亲近的人进行心理治疗?

我觉得我的家人/朋友需要心理治疗,想帮TA安排预约,我该做些什么? 这是你可以参考的步骤,下文会进行解释: 综合图中的重点,无论个案是否成年,个案的意愿其实对于预约的安排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1. 若想要进行治疗的个案已成年(过了18岁生日),在进行心理治疗之前我们会需要个案签署一个知情同意书,以表示TA已经充分了解关于心理治疗的详情并愿意进行心理治疗。 2.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如果一个人并不想进行心理治疗,就算我们如何逼迫,威胁TA来进行心理治疗,治疗的成效也不会很高。这是因为当个案对心理治疗有抗拒的感觉时,TA会对心理师更加戒备,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困扰和情况告诉心理师,继而导致心理师无法全面地了解个案的情况,也无法给与准确的评估/诊断结果,规划适合个案的治疗方案。 如果个案没有意愿来做治疗,但是我觉得TA来见一见心理师会比较好,那我该怎么说服TA? 本文会与你分享,个案抗拒心理治疗的原因以及一些说服对方的小技巧。 ———————————————————————————————————————————- 为什么个案会抗拒心理治疗? 想要说服别人进行心理治疗前,我们也要了解为什么一个人不肯来进行心理治疗。我们这里总结几个比较常见的原因: 关于心理治疗的刻板印象 沟通时产生的抗拒感 个案自己认为没有进行心理治疗的必要 个案担心给别人知道他接受心理治疗 担心会负担不起费用 1. 关于心理治疗的刻板印象 大家都认为,去心理治疗的人都是「疯了的人」 如果想说服一个人进行心理治疗,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是什么阻止了那个人进行心理治疗。 而其中一个让大家都抗拒心理治疗的一个原因是对于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疗的「污名化」(stigmatisation)。 截止2020年为止,全球已经有接近十亿人患上心理疾病。尤其在covid-19疫情的肆虐下,被心理疾病/相关倾向困扰的人在持续增加。而在过去的10年里,心理疾病在马来西亚越来越普遍,每10个人里有3个人都会有心理层面上的困扰。而且这个数据还未包含未被诊断的人。 ...
中文文章

想要约见临床心理师时,可以尝试联络的3个机构

当我们决定好要见临床心理师,那我们要到什么机构与他们进行预约的安排,接受心理辅导/治疗呢? 以下资料将为你整理,到不同机构约见临床心理师所需要的程序和其他详情: 机构 提供的服务 价格 政府医院 心理治疗,心理评估 RM5 – RM30 非盈利组织 (NGO) ,大学心理咨商诊所/中心 心理治疗,心理评估 RM5 – RM100 私人咨商中心 、 精神专科诊所 心理治疗,心理评估 RM200 – ...
中文文章

“心理医生”也分3种? 那我该如何选择见哪一种”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这个词虽然在大众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词汇,但其实并不是在心理学的领域里被广泛使用的词。 在选择“心理医生”之前,我们也许可以先了解, 大众指的”心理医生“,在心理学的领域指是什么? 大众通常指的心理医生,在心理学这块领域其实主要分成三种类型: 辅导员(counselor) 临床心理师 (clinical psychologist) 精神专科医生(psychiatrist) 先大致地为大家介绍这三个职业: 辅导员 在马来西亚,辅导员一般上都是拥有辅导学学士学位 Bachelor of Counselling and Guidance (Hons) / Bachelor of Education (Guidance ...
中文文章

预约心理治疗前的15个常见问题

在自己面对困扰的时候,你会不会有想要预约心理治疗,但是不确定自己需不需要心理治疗的想法呢? 还是因为不是很确定心理治疗的前后会发生什么,所以对于预约心理治疗会踌躇不定呢? 这里会与你解答15件大家都会想在预约心理治疗前,先了解的事情。 问题大纲: 心理治疗是什么? 心理治疗会怎样帮助自己呢? 心理治疗时都会发生什么? 什么情况下我才需要考虑进行心理治疗呢? 心理治疗通常需要做几次? 你们中心有的专业人士是不是心理医生? 临床心理师能帮到我吗? 中心有治疗忧郁症和焦虑症吗? 收费是多少? 中心提供的治疗方式? 线上还是线下? 我的情况需要服用药物吗? 可以找人陪同自己进行心理治疗吗? 18岁以下能进行心理治疗吗? 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来进行心理治疗 第一次预约前要做什么准备? 要如何安排预约? ———————————————————————————————————————————- 1. ...
中文文章

心理治疗,真的不只是「说说话,聊聊天」这么简单而已。

说到心理治疗,你会想到什么?相信很多人对于心理治疗的第一印象是“催眠”。(不瞒你们说,我也是XD) 不过,其实催眠只是心理治疗的其中一种而已!在本地的临床心理师提供的都是以对话为主的心理治疗。 那么问题来了,在心理治疗的过程当中,临床心理师真的是与个案说说话,聊聊天,个案就会“变好”了?– 临床心理师不仅仅是和个案聊聊天而已 临床心理师在第一次见个案的时候,都会大致了解个案的困扰与他们的个人资料和背景。 虽然是以对谈的模式进行,但其实心理师是会进行详细的访问和观察,会根据个案分享的困扰,以及个案在分享这些事物时的情绪表达,做出评估和诊断。之后会根据所得到的资料,与个案讨论接下来的心理治疗方向。 以对话为主的心理治疗有很多疗法派系。而在马来西亚具体的派系有:(1) 大部分心理师使用的 #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也有(2) 一部分的心理师会使用的 #接纳与承诺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3) #辩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al Behavioural ...
中文文章

2个关键点教你区分:辅导员, 临床心理师, 精神专科医生;选择先向哪个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当我们有身上的病痛的时候,我们都会见医生。 但是当我们有情绪上的困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直接想到要见“心理医生?” 但是你是否知道,“心理医生”这个词其实不是在心理学这个领域里被广泛使用的词。 “心理医生“这个词其实只是大众对于在心理学相关领域就业的人的一个统称。 不叫心理医生那叫什么? 我们所谓的“心理医生”,事实上有分为三大类型的专业人士: 辅导员(counselor),临床心理师(clinical psychologist),和精神专科医生(psychiatrist)。 辅导员 是相对于临床心理师和精神专科医生来说,较常见的一个职业。 我们可以在医院,辅导中心和学校,都能见到辅导员。 他们主要服务的对象是一般面对日常生活困扰的大众(生活压力,感情问题), 提供的是以对话为主的 #心理辅导 (counseling)。 辅导员可以根据个案需求提供心理测试,如性格测试,职业兴趣测试等 协助个案做职业/未来规划(career/future planning),进行自我探索(self exploration),也会引导他们解决生活的困扰。 临床心理师就是我们中心有的治疗师啦! 他们通常都在医院,咨商中心,或者是诊所工作, 主要服务的对象会是患上心理疾病/有相关疾病倾向的个案(忧郁/焦虑症,自闭症等), 并为个案提供心理测试/评估 ...
中文文章

当自己被极端的负面想法困住时,两个能够帮你脱离痛苦的小贴士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有经历苦难的时候。有时候这些苦难会让我们情绪崩溃,认为自己无法从痛苦种解放出来,造成情绪上的低落。更甚的是,有些人会因为这些苦难而责怪自己,看低自己。更极端的人,也会为了惩罚自己,而伤害自己。那当我们在被这些负面想法困着的时候,要如何减少这些负面想法所带给我们的困扰呢? 当我们太过于沉浸在负面想法里,我们会被负面思维越带越远,渐渐地与现实断联,难专注于当下(present) 。 – 着陆技术 (grounding technique),或称「回到“此时此刻”」, 能够把被负面思想环绕的我们拉回现实。 我们要如何使用这个技巧呢?具体方法为5-4-3-2-1的着陆技巧: 5️⃣ #列出5个你现在能看到的东西 例: 我现在看见眼前有一张很大的褐色桌子。桌子上放了五罐年饼,一瓶洗手液,两部手机和三架手提电脑。 4️⃣ #说出4种你现在能听到的声音 例:我现在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打字声,风扇转动的声音,车辆经过家的声音。 3️⃣ #感受你现在所能触碰到的3个东西 例:感受到脚趾碰到毛毯时的柔软度,手指碰到手机屏幕时的触感,后背靠到椅子时的硬度。如果没有能触碰的东西,也可以主动去摸摸自己的头发,擦擦自己的手掌。 2️⃣ #列出你现在所能嗅到的2种味道 例:铅笔的味道,笔墨的味道,食物的味道,洗手液的味道。你也可以关上眼睛,主动去呼吸周围的空气。 1️⃣ ...
中文文章

想让一个人来做咨询,首先不要把TA当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看

在中心实习的时候,有时候会接到一些电话说要帮TA的朋友/家人做预约。然后我们通常会问:你的朋友/家人知道并同意来我们的中心进行咨询吗?因为如果个案是成年人(过了18岁生日)的话,我们需要TA本身的同意才能进行咨询。(未成年的小孩也一样,因为虽然父母可以强迫孩子来做咨询,可是如果孩子本身愿意来做咨询的话,咨询过程会更加的顺利。) 很多时候,打电话来的人都有朋友/家人的同意,这样的话我们都会继续安排预约。可是有的时候,打电话来的人他们也想要知道,该如何与朋友/家人沟通,让他们同意来做咨询。 而因为通常我接到的电话都是很直接地表明,自己想要做咨询,所以这个疑问对当时刚开始实习的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但我也觉得,这个疑问其实很重要。因为如果解答了这个疑问,它或许能够帮助更多人接受咨询,甚至是不再对咨询这么的抗拒或者有比较负面的偏见。 所以今天会写下这篇文章,主要会分享可以尝试建议或说服他人来做咨询的一些方法。 在分享要如何建议/说服别人来做咨询之前,首先要让大家清楚地明白一件事: 「你不一定要“有病”才来见心理咨询师。」 虽然比起之前,现在会比较多人能够接受心理咨询,辅导之类的服务,但是还是会有人认为,我去心理咨询/辅导的话代表我有病,或者,精神有问题的人/神经病才会做心理咨询/辅导。所以抗拒做心理咨询的原因,会不会是害怕被贴上「神经病」,「有问题」的标签? 坦白说,我在中心实习快有4个月了。虽然有些来见心理咨询师的人是因为感觉焦虑,抑郁,甚至也有已经被诊断有心理疾病的个案来做咨询。 可是这其中也不乏想要咨询关于情感,人际关系相关的困扰的个案。也会有想要了解和探索自己的心理状态的个案,更不用说有想要学习压力和情绪管理方法的个案。 像是为了做身体检查所以见医生,一个人也可以为了更了解,更好地维持或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而见心理咨询师。 我们也可以把咨询当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压力,甚至是睡眠,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应对相关的挑战。所以,你不一定要“有病”,才来见心理咨询师。 你可以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来见心理咨询师。 那我们要如何建议/说服朋友/家人来做心理咨询/辅导?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不要把TA当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看」。 你想让一个人来做咨询,很多时候是非常担心TA的情况,认为TA需要一些帮忙。而在传达这份担忧,想建议TA做咨询的时候,我们很常会无意间给对方一种 “我觉得你有问题”,“我觉得你不正常”的感觉。 比如说:「你每次都这样想太多,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要不要带你去见医生?」「我觉得你好像有抑郁症咧,要不要带你去做咨询治一治?」 这样的言语,很容易给人一种“自己真的是不正常吗?”的感觉,而当自己被当成一个不正常,有问题,甚至是一个病人来看待的时候,我们都会下意识地对“接受治疗”相关的事情感到抗拒。 因为去了咨询,像是承认自己有病,有问题。而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 来解答 “我要怎样建议/说服TA来做咨询?”的疑问,刚才说了, #我们不要把TA当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看。但是要如何做呢? ...

Posts navigation